Sonnet 9
Is it for fear to wet a widow's eye
That thou consum'st thyself in single life?
Ah, if thou issueless shalt hap to die,
The world will wail thee like a makeless wife;
The world will be thy widow, and still weep
That thou no form of thee hast left behind,
When every private widow well may keep,
By children's eyes, her husband's shape in mind:
Look what an unthrift in the world doth spend,
Shifts but his place, for still the world enjoys it;
But beauty's waste hath in the world an end,
And kept unused the user so destroys it:
No love toward others in that bosom sits
That on himself such murd'rous shame commits.
最近读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关于莎士比亚的小说《不似骄阳》(Nothing Like the Sun),读到了虚构作品所描述的莎士比亚写十四行诗的初衷,是对HW[学界普遍认为HW很可能即Henry Wriothesley,南安普顿伯爵(Earl of Southampton)]的婚姻规劝。这位美貌的贵族青年不肯成婚,急坏了父母及亲朋好友,大家常常劝他,却被他一次次抵挡,HW甚至对此感到厌倦。家人知道HW喜欢读诗歌,也看到当时不名一文的莎士比亚的写诗才华。恰逢剧院因瘟疫关闭,演出十分不景气,剧团举步维艰,这家人便出高价让莎士比亚为HW写诗,主题就是以诗歌的比喻和诗意含蓄的方式劝说他结婚生子。
小说中多次引用到十四行诗,HW尽管看出了诗中依然令他不快的劝解之意,却还是沉醉在莎士比亚的诗歌表达和韵律中,甚至深深爱上了这些作品。莎士比亚也靠这些主题鲜明的诗歌得以在萧条时期养家糊口。
第9首诗顺延了第8首中夫妻琴瑟和鸣的语境,不过诗人调转口气,先发制人地替青年找理由,第1、2行就提出:“难道你是怕自己突然的离世让妻子成了寡妇,伤心流泪,感到绝望,才愿意在独身中终老吗?”有趣的是,亚登版的解释认为,这样的猜测存在缺陷,即若这样的担忧前提不存在的话,后面的劝解都是徒劳无益的。
不过,我们的读诗意图才不会在意这些逻辑呢,我们只想在诗歌延宕的音律、巧妙的遣词用句、美好的意境中徜徉。读诗的状态可以消弭功利心,我们的心情会随着诗歌的表述和感慨不断起伏荡漾。诗人此后的表述在意义上能被预见,即如果你不留子嗣就不幸去世,全世界都会为此惋惜痛哭,就像是丧偶的妻子。读到这里我都觉得有些牵强的怪异了,不过再读第4行,觉得整行的韵律节奏感异常优美悠长,“world”“will”“wail”“wife”这些头韵在诗歌中带着绵长的深情,似乎跳脱了意义推进上的勉强感。我不禁想起小说中提到莎士比亚为某一行诗的措辞沉吟,辗转反侧,不断斟酌,想来HW虽然反感劝婚,却难以摆脱如此强大的语言魅力吧。
诗人的劝说我们都明白,即哪怕妻子成了寡妇,只要看到孩子的眼睛,就想到了丈夫昔日的样貌;尽管挥霍者在世间有着种种浪费,但他若是把青春变成了儿子,那么世人依然能享用他的美好。第10行中的“shifts but his place”读来有些费解,亚登版解释为虽然挥霍者失去了他的“财富”(我觉得这里指的是他的青春),可是它依然存在于世界的某处,由此可以认为此行表明他换位给了自己的儿子,于是“财富”(青春)得以继承延续。第11行中“美的消耗”(beauty's waste)还是很好理解的,这里的美指肉体的青春之美,全行示意身体的青春之美在世界终有尽头,即肉体终将衰老,这是颠覆不破的真理。我忽然想到现在的高科技让不少女人想尽一切手段来维持身体样貌的年轻,但是这种惟外不惟内、美在皮而非美在骨的努力必然是徒劳而无益的,正如本诗所言,肉体终将老去。第12行的表达水到渠成:“守着不用的美会随着时间衰退破败”。从表面意义上看,我倒是很欣赏这样的态度,即不将美丽用于婚姻繁衍,老了就老了吧。不过这种叛逆的态度恰恰是诗人要劝说友人放弃的。莎士比亚仿佛狠着心在结尾的两行中激将道:“对自己进行如此可耻的伤害,内心就不会有对他人的爱”。
我不愿意在终行停止,继续思索着,这是什么样的伤害呢?无非是天生丽质和天赋的独享或自弃吧。因为人的美好天赋和才华,有太多爱慕他的人蜂拥而至地希望得到爱,希望为他繁衍子孙,而不接受这种爱的独身就是对自己的无耻伤害吗?诗人用诗歌调动情感,将人们自然地引到了这样的结论中,可仔细一想,这不是正如注释中所言的徒劳而无益吗?难怪伯吉斯在小说中会让HW将写有十四行诗的纸页丢掷在地上,任风吹散。他不想看到其中的说教,可是最终又难以拒绝诗歌在表述上的魅惑力。
我若是要做一个能说服自己的解释,那么诗中对自己的可耻伤害就是:明明天赋过人却从不努力去创造,从不用心血造就新的传世生命,辜负了别人对自己才华的期待和创造上的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