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二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逐步形成的。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整体观念是中医护理的指导思想,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任务一 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事物或现象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所谓整体观念,即以统一性和完整性来认识事物,强调人体自身整体性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的思想。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生理上是相互协调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人体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在中医学科中的体现,它贯穿了中医生理、病理、辨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
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若干脏腑、器官和组织所组成。这些脏腑、器官和组织均有不同结构和功能,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中医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是“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把各脏腑、器官和组织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如心与小肠相表里,主血脉,主神志,其体合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则神清气爽,精力充沛,面色红润光泽,脉搏和缓有力。心、小肠、脉、舌构成“心系统”,脾、胃、肉、口构成“脾系统”。以五脏为首形成的五小(子)系统组成一个大(母)系统,从而构成了一个合理完善的有机整体。另一方面,人体某一脏腑、器官或局部区域发生了病理变化,亦能反映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在脏腑的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取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日痊愈。如临床上,对于早衰、脱发、耳鸣、耳聋等病症的患者,常通过补肾精的方法来治疗,主要是因为肾主藏精,关系到人的生长发育,其华在发、开窍于耳。
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中医将自然界正常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当气候急剧变化或六气侵犯人体成为致病因素时称为六淫。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故要求护理上主动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做好防范工作,并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护理工作要求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针对患者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和发病的不同季节,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因此,中医关于整体观护理理论特点与现代护理所提倡的对患者进行系统、整体、全身心的护理是完全一致的。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一年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等气候变化,生物受其影响,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为了与自然界相适应,人体也有类似变化。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篇》中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爱……”
2.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一日之内随着昼夜晨昏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会进行相应的调节。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隆盛,人的精力旺盛而投入工作;到夜晚则阳气内敛,是休息睡眠的时候。由于阳气在白昼偏盛且趋于表,夜间偏衰而趋于里,故疾病在一日内也会呈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规律。
知识链接
黄帝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者,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始衰,故旦慧;日中则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帝曰:其时有反者何也?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曰:治之奈何?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也。
(资料来源:《针灸甲乙经》.)
3.地域对人体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疾病也有不同的影响,气候、水土、人文、风俗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体,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易地居住跨度太大,自然环境突然改变等,均可引起人体不适。
总之,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关,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病理、生理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护理工作也要根据季节气候、地理环境、昼夜的不同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其生命活动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和病理变化,而人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平衡、协调。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会环境,可使人精神压抑或紧张、恐惧,从而危害身心健康。如环境的污染、激烈的社会竞争,会带来精神和心理的变化,势必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在护理工作中不但要做好患者本身的护理,而且要关注家庭、社会等给患者造成的影响,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护理措施。
任务二 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是中医的一种独特的护理方法,源于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思想,是中医护理在现代护理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是中医理论的发展和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辨证,就是用望、闻、问、切的方法,采集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中医护理的原则是以中医辨证治疗指导护理工作的,针对不同病情,用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预防为主等护理原则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所谓施护,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施护的过程,就是认识和护理疾病的过程。辨证与施护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具体体现。
“病”、“证”和“症”在中医护理学中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病”,即疾病,是指在临床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不因个体差异或其他因素而改变的某种疾病全过程的综合概括,如卒中、消渴、眩晕等。通常是从总的方面来反映疾病,并不对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予以反映。“症”,即症状:是疾病的客观反映,如咳嗽、头痛、腹泻、乏力等。“证”,即证候,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候能反映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比“病”更具体、更贴切。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及邪正关系,因而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中医认识和护理患者是既辨病又辨证,辨证着眼于证的分辨,然后才有正确的施护。如感冒患者,属风寒,根据寒者热之的护理原则,应采用避风寒保暖,室温宜偏温暖,饮食上可给生姜红糖水等辛温解表之护理;若属风热感冒,根据热者寒之的护理原则,应采用室温宜凉爽,使患者感到舒适,减轻患者心烦、口干等不适感,饮食应予绿豆汤、西瓜、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
由于同一种疾病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证候,而不同的疾病有时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候。因此,同一个疾病由于证候不同,因而其治疗护理原则和方法也就不同,称为“同病异治”、“同病异护”,而不同的疾病只要是出现相同的证候,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和护理方法,称为“异病同治”、“异病同护”。正所谓“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反映了中医辨证施护的精髓所在。如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等均可发生水肿,无论在肾、在脾、在肺,尽管中医有宣肺利水、健脾利湿、清热利湿、温中健脾、温肾利水的不同治疗方法,但在护理上均应活动不可过多,适当室内活动,忌盐不可太严,允许患者进少许食盐,以增加食欲,减少患者因控制食盐过久所造成的疲乏,并注意生活起居,防止受凉感冒。
辨证施护的方法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还体现在辨证施术、辨证施药、辨证施食物(膳)、辨证施教、辨证施养等具体实践操作中,如辨证施术,术即指操作方法、技能。中医护理学有许多独特的护理技术和方法,如针灸、推拿、导引、拔罐、刮痧、刺血、熏洗等,可以根据患者症状、体质的不同,予以实施相应的护理操作。这些护理技术操作方便、适应证广、疗效独特、方便易行、经济安全,易于推广和普及。中医护理非常重视心理因素,把精神调护作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重视“天人合一”以及人们的生活起居,强调顺应自然的养生护理观。中医护理还特别注重药疗与食疗相结合,根据疾病的性质、患者的体质、季节气候及食物的性味功能,适当照顾患者的生活、饮食习惯,配制相应的饮膳食物,以提高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学习效果评价·思考题
1.简述整体观念的内涵。
2.试述辨证与施护的关系。
(张雅丽 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