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元延三年侯国分布图
在明确《汉志》时代断限为汉成帝元延三年,并根据《汉表》统计出该年的侯国数目后,我们可以利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CHGIS系统西汉政区数据绘制元延三年的侯国分布图(图1-1、1-2)。
元延三年225个侯国中,地理方位明确的,本图以标绘“●”的形式予以定位。地理方位不详的侯国中,有部分侯国可大致推知方位所在,对这些侯国,本图以标绘“〇”的形式予以反映。对于地理方位没有任何线索的侯国,本图不再予以标绘(“图1-1”共标绘侯国177个)。
通过分析《汉志》郡国名目的编排,可以发现郡级行政区划的排列顺序明显存在规律,其郡国名目按照次序先后可分为四组。第一组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此为西汉地域概念中的“三辅”,为京师所在,是汉帝国的畿辅地区。第二组从弘农郡开始,至零陵郡终,此为西汉地域概念中的“内郡”,为汉帝国的核心区。第三组从汉中郡开始,至日南郡终,此为西汉地域概念中的“边郡”,为汉帝国的边疆地区。[1]最后一组从赵国开始,至长沙国终,此为西汉地域概念中的“王国”。《汉志》的郡国排序存在着首叙三辅,再叙内郡,再叙边郡,最后叙诸侯王国的编排顺序。[2]这便使《汉志》展现出一种以京师为核心,外层再环绕以内郡、边郡的“圈层式结构”。[3]为了直观展现侯国分布与上述四个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本图对三辅、内郡、边郡、王国四个区域采取填充不同的图形符号来予以区别。
说明:1.因本图所绘为汉成帝元延三年的政区形势,故将《汉志》中的济阴郡恢复为定陶国,将广平、信都两王国恢复为汉郡。
2.图中数字为侯国编号,编号与侯国对应关系参见表1-1《元延三年侯国名目综表》。
3.本图西汉疆域、郡国边界、地名定点信息采自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CHGIS第四期数据,并根据学界最新研究作以简要修订。
4.为直观展现侯国分布态势,本图未对郡国名称进行标注。郡国对应关系请参看《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政区图组”。
图1-1 元延三年侯国分布图
说明:因北海郡侯国分布过于密集,故本图只标绘其郡境内的定点侯国,未对非定点侯国进行标绘。
图1-2 关东地区局部放大图
[1] 汉初,天子只领有十五郡,当时并无“边郡”、“内郡”之分。“边郡”、“内郡”的概念出现在汉武帝以后,此观念的产生对于分析西汉政治地理格局的变迁十分重要,笔者将另撰文予以探讨。
[2] 关于《汉志》郡国编排问题,参见下编第五章第四节论述。
[3] 有关历史上政治地理格局的圈层式结构的论述,请参看周振鹤:《中国历史上两种基本政治地理格局的分析》,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历史地理》第20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