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人的高加索—中国之行
也是在同一时期,旅行家们开始了对另外一个半亚洲半欧洲的国家的研究,这里说的正是高加索。
18世纪下半叶,一位俄国医生约翰·安东·格里顿斯坦特到访了阿斯特拉罕,他还到达了俄国统治的边界—位于捷列克河边的基兹利亚。他访问了格鲁吉亚,在那里他受到了伊拉克利王恭敬的接待。他来到了第比利斯和伊梅列季亚。之后在1773年,他访问了大卡巴尔达和东库马尼亚,参观了麦得然利废墟,到达了切尔卡瑟和亚速,考察了顿河的河口。他本打算考察完克里米亚就结束这趟漫长的旅程,然而在那里他突然被召回了圣彼得堡。
格里顿斯坦特没能将自己的探险报告全部发表,他在整理材料的时候突然离世。在圣彼得堡出版这些材料的人是一位出生于普鲁士的德国年轻人,他的名字是海因里希·朱利叶斯·克拉普罗特,后来这位年轻人也完成了对该地区的考察。
1783年10月11日,克拉普罗特出生在柏林。早在童年时期他就表现出学习东方语言的惊人能力,十五岁时他自学了汉语。他刚一完成在哈雷和德累斯顿大学的学业,就开始发行《亚洲杂志》。受波托茨基伯爵邀请来到俄罗斯后,他立即被任命为圣彼得斯堡科学院东方语言研究所的初级研究员。
克拉普罗特不是那种“为人敬仰”、成天只会写书看书的书呆子学者。他对科学的理解要宽得多。在他看来,完全掌握东方的语言与风俗的最切实可靠的方法就是身临其境。
因此,克拉普罗特请求陪同戈洛夫金大使走陆路前往中国。在办理完一些必要的手续之后,这位旅行家兼学者独自前往了西伯利亚,在那里他拜访了涅涅茨人、通古斯人、巴什基尔人、雅库特人以及生活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的其他游牧民族。然后,他到达了伊尔库斯克并在那里追上了戈洛夫金。在恰克图短暂停留之后,戈洛夫金于1806年1月1日越过国境进入中国。
当时,蒙古的统治者想让使者按照他们的礼仪见面,而俄国使团认为这样做有损自己的尊严,双方都不愿意让步,最后,使团不得不返回俄国。克拉普罗特不愿沿着相同的路线返回;他想往西伯利亚的南部走,去看看那里不曾见过的部落。在这历时二十个月的漫长的旅途中,克拉普罗特收集了大量的书籍—有中文的、满文的、藏文的和蒙文的。这些书后来都被用到了其鸿篇巨著《多种语言的亚洲》中。
回到圣彼得堡后他被任命为编外院士,并在波托茨基的建议下,被派往高加索地区研究当地的历史、考古及地理。克拉普罗特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旅行,经常冒着危险穿越一些国家和地区,克服了种种困难,探访上世纪末格里顿斯坦特曾到过的地方。
克拉普罗特写道(如果和同时期其他旅行家的描写对照来看的话,接下来这段描写非常有趣):“梯弗里斯(第比利斯的旧称)这个名字取自于这里的温泉。这个城市分为三部分:梯弗里斯或叫旧城;卡拉,即要塞;及其郊区伊斯尼。由于库拉河的冲刷,城墙外时而可见一片片的废墟。这里的街道都非常狭窄,在描写东方的著述中经常提到的四轮马车或者高轮板车也很难通过最宽的街道。而其他的街道就更窄了,骑兵也只能勉强通过。房子是用粘土泥浆混合着鹅卵石和砖块砌成的,寿命很可能连十五年都到不了。梯弗里斯有两个市场,但这里的东西都极其昂贵,披肩和其他真丝织品一样是产自周边的其他亚洲国家,但售价却比在圣彼得堡还要高。
说到梯弗里斯就不得不提到这里的温泉,这里再引用克拉普罗特的一段话:
“这里远近闻名的温泉浴池曾经富丽堂皇,但现如今却一片破败。有些浴池里还能看到镶着大理石的墙壁和天花板。温泉水中含有微量的硫磺,在这样的水中沐浴对身体很有益处。当地的居民,特别是女人们,毫无节制地洗温泉,她们常常带着午饭,在那里一呆就是一整天。”
这里的主要食物是“布里”,至少在格鲁吉亚的山区如此—这是一种用十分奇怪的方法烤出来的又硬又难吃的面包。
报告中写道:“首先揉好面团,然后用干柴点上火放进高约四英尺宽约两英尺的粘土罐并埋入土里。当火烧得正旺的时候,把约有两个拳头那么大的面团扔进去。罐口马上用盖子封住,上面盖上布防止热气外流,这样面包就能烤好了。然而,这种‘布里’经常烤不熟,而且很难消化。”
说完贫穷的山里人吃什么,我们现在来看看克拉普罗特和大公是如何共进午餐的。
他写道:“在我们面前铺开来一张长长的条纹桌布,宽度约为一肘半,桌布非常脏。桌布上面每位客人的面前都摆着椭圆形的奶酪,长约三拃,宽约两拃,约一指厚。然后,端上来很多装着羊肉抓饭、油炸鸡肉和奶酪块的小铜碗。大公和格鲁吉亚人吃的是烟熏鲑鱼配新鲜蔬菜,因为当天是斋戒日。在格鲁吉亚没有勺子、叉子和餐刀这样的概念。他们直接从碗里喝汤;直接用手抓肉,撕成小块吃。当他们想要表示友好时就朝对方扔过去一块美味的肉。所有的菜都是直接放在桌布上的,当午餐结束时就摆上葡萄和干果。吃饭时整桌人都慷慨地倒上自制的品质绝佳的红葡萄酒。他们从像小碟子一样的银制浅盘中饮酒。”
这个描写当地风俗的画面确实引人入胜,克拉普罗特游记中其他的情节也很有意思。接下来他描述了探寻捷列克河源头之行。此前格里顿斯坦特曾准确地指出了捷列克河的源头,虽然他没能没亲眼见到。
“3月17日,在一个美好而凉爽的早晨,在十五个奥塞梯人的陪同下,我从一个叫乌特斯法尔汗的小村庄出发了。走了半个小时之后,我们开始沿着陡峭而艰难的道路攀行,直到乌特斯法尔-顿河流入捷列克河的入口处。接下来路况变得更糟。我们沿着河的右岸走了差不多一里约,由于积雪融化河水涨起来了,河岸只有约十步宽。在岸的这一侧没有什么房子。我们继续攀爬,到达霍奇山脚下,这座山也叫伊斯基尔-霍奇。最终,我们走到了一处河道里堆满了大石头的地方。我们轻松地渡过河,来到了河对岸的切夫拉特坎村并在那里享用了早餐。在这里许多条小溪汇聚在一起形成了捷列克河。我非常高兴能够到达此行的目的地,于是我向水中洒下一盏匈牙利产的葡萄酒,接着又撒了第二杯来祭奠捷列克河发源之山的山灵。而奥塞梯人认为我在完成某种宗教仪式,都聚精会神地看着我。我下令在一块巨大页岩的光滑面上用红漆写下我们的旅行日期、我的名字和我同伴们的名字。接着我们又往前走了不远,来到了列西村。”
在旅行报告的最后,克拉普罗特总结了他搜集到的有关高加索居民的信息,特别强调了格鲁吉亚方言与芬兰人、沃古尔人的语言出奇的相似之处。这是一组新鲜而颇有意思的对照。
克拉普罗特搜集到的资料十分有趣。旅行家本人的洞察力和机智勇敢也非同一般,他的记忆力也好得出奇,正因为如此,这位学者也为语言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① 波斯波利斯—是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的都城之一。波斯波利斯建于公元前5-6世纪,后来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攻陷并烧毁,该城于公元前3世纪被遗弃。
② 菲尔多西·阿布尔·哈基姆(生于公元934-941年间,卒于公元1020年)—伟大的诗人,塔吉克和波斯文学的经典作家,主要作品为著名史诗《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