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的鹅卵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铁饭碗没了怎么办

企业改制还是给所有人带来了很多阵痛,有不少的工人感到迷茫和悲哀,原来城里人正式工的优越感一下子日落千丈,似乎工人老大哥比农民的优势又小了不少!农民至少有土地,有粮食有菜园,最重要的是他们从来不靠哪个组织哪个人,自己的困难自己处理,习惯了!

而我们工人呢,月月不怕天晴天阴,冷风细雨,上班就有工资,什么都有政府处理,包括下水道堵塞都是工程部师傅疏通,煤气公司送货上门,自来水厂生产合格的饮用水,卫生部门负责体检身体,企业福利年年有鱼有肉等等好处!等靠要习惯了,搞的工人就像一个个巨婴一样,没有吃的就哭喊父母,包括撒尿都要哭成泪人求救大人,缺乏人生日常生活锻炼!

怎么办呢?路在何方?

有的人比较喜欢下岗,反正我本人也不想干了,️不少朋友下海经商,早发财了。我不会这样浪费精力和青春,就是不破产,不合并,不下岗,我也打算自己上交养老金,或者留薪停职,去南方尝一尝经商的味道,赚钱的快乐。

有的人感觉下岗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虽然我们没有本事和做生意的天赋,父母那里还是鼓励自己下岗再就业的,把自家的公司接管了,也能够锻炼身体,顾全大局,让老人好好享受生活!我们毕竟不是全部靠工资生活的。

有的就不行了,受不了了,感到下岗就是要命,全家幸福都要靠上班工资来养,活着太难了。被工厂抛弃不如自己一死了之!️

大家不要说开玩笑吧?这里告诉朋友们,不是开玩笑,真有这样早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家人!

故事情节不在详细叙述,故事讲述年轻两口同时在火柴厂上班,因为打火机的横空出世,火柴厂倒闭破产,一瞬间失去经济来源的突然,小两口感到自己快要窒息了,一个星期六下午,带着两岁的孩子去公园散步,孩子看到糖葫芦,闹着要吃,而妈妈爸爸实在掏不出钱来,瞬间感觉自己的无能和无助,崩溃一下子袭来,堵在心口难受无比。夫妻两人大闹矛盾,事情升级到既然不能过了,还不如一起死去的可怕想法!

什么年代都有心理不成熟的人,承受不了生活的压力和痛苦!不是时代的过错责任,是自己不能适应变化的问题!

一起上班的集体一下子解散了,各奔东西,习惯了生活的一下子改变了方向,心里有一点点失落是正常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工友们外出打工信息的反馈,有80%的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新的工作岗位,虽然技术还是那个技术,岗位还是那个岗位,换了一个新的环境,工资一下子高了那么多,心里还是美滋滋的。根据经贸统计数据,全县下岗工人3万人,随着劳动部分的劳务输出和工友的推动,有2万人分别去了方圆600公里的大小纺纱厂,织布厂,毛巾厂,机械厂。工资收入比以前高出了50%,有不少的家庭一家人去了外地生活,妻子也找到了工作,家庭收入迅速提升。

我们张楼村距离城区有3公里,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麻纺厂1976年建厂,用的就是我们村里的地皮150亩。当时政府出让金每亩地不到一万,我们村里的人们从未感受到幸福来得这样的突然,每个人平均分到了大千块钱。按照当时的农村4间平房来看,盖起4间平房需要花费不到1000元,大家欣喜若狂的奔走相告的原因,就是我们张楼村家家户户都成为了万元户。村里的20几个老光棍也盖起了瓦房,找到了心仪的媳妇,年轻人去麻纺厂上班也有了工作,老人们天天去工厂里装货运输麻袋,也有了一块钱的收入,很好了同志们!

和纺纱厂一样的原因,我们县里同样不是黄麻生产地区,同样面临原材料短缺费问题,本省范围内也解决不了问题,后来领导考虑到生存发展问题和1780名正式工的饭碗问题,开始努力的在印度和孟加拉国进口,解决了原材料短缺的问题。但是好景不长,1986年我们生产的麻袋,进口的成品比国内加工的成本还要便宜,全国有制造麻袋慢慢发展到进口麻袋,麻纺厂倒闭了。

麻纺厂停产半停产一直呆了3年,到了1993年,政府的输血启动又给我们张楼村民带来了希望。走马上任的孙长力厂长信心满满,我们经贸委领导风风火火的组织起来。随着工厂办公室人员的上班通知,大家欣喜若狂,那个时候真的是满含热泪的来上班,就像战乱失散多年的一家人一样,那种热情和感动不言而喻,愉悦洋溢在发红发涨的脸上,大家纷纷要告诉全世界一样,我们的铁饭碗有回来了!

老天轮回似乎有什么规律一样,因为县里技术人才缺乏,破产的纺纱厂工人有一部分技术工人进入了刚刚启动的麻纺厂上班,电工班长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他告诉我他还是班长,还是负责机器电源恢复问题。

我见到他的时候,人还是那么高,就是瘦了不少,黑了不少,听他说去了工地3年,承包了一部分水电工程,转了不少钱,也娶了新媳妇,他说因祸得福谢谢你,我还生了个儿子,今年2岁了,活波可爱,就是十分淘气不听话,就像你一样不听话。听他这样那样说的兴高采烈,一个劲的说我,我感觉到,我倒是成了他的救命恩人,他的福星,他的接盘侠!唉!世事难料啊!不出3年时间,一个恩怨轮回完成的那样完美。

唯一变化的是,我还是班长,你是科长。他苦笑着说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