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韩国三星:以日本为师
“三星物产”与“三井物产”一字之差
韩国三星财团的核心是三星物产,尽管“三星物产”与“三井物产”的名称有一字之差,但二者的经营理念、组织模式和行为方式几乎一字都不差。三星正是凭借这种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组织模式,帮助韩国成为亚洲“四小龙”中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国家,在电子、汽车、钢铁、造船等现代化工业方面,成为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的竞争对手。
1938年3月,留学日本的韩国人李秉喆在韩国大邱成立了“三星商会”。1948年11月,三星商会更名为“三星物产”,并将办公地点转移到了韩国汉城(今首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企业。三星物产成立以后,首先向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出口墨斗鱼等,然后再从那里进口棉纱,这便开始了以易货贸易为主的国际贸易。
正当李秉喆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战争又使他失去了苦心经营的企业,他再一次不得不放弃在汉城干一番大事业的想法。1951年1月11日,李秉喆又在釜山市大街路2街20号重新建起了“三星物产”株式会社,他亲自担任社长。三星物产株式会社重新建立起来以后,生意一直很兴隆。因为当时正处在战争环境中,所有物资无论是官需还是民用都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
1953年8月,三星物产建立了“第一制糖株式会社”,从商业资本转变为产业资本。当时,三星物产通过引进日本三井物产的资金、技术等,与三井财团内的各家企业建立起广泛的商业联系,并通过日本三井物产,引进了日本田中机械的成套设备。
1959年,在濑岛龙三和李秉喆的引领下,三星的秘书室正式成立。濑岛龙三曾是二战时日军大本营作战参谋,战后出任伊藤忠商事(第一劝银财团的综合商社)的会长,同时他也是韩国政府特聘的经济发展顾问。此外,三星物产还定期向三井物产等公司进行咨询,学习和模仿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整个三星物产都体现出浓厚的日本式经营特点。
1975年,在仔细研究日本综合商社在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之后,韩国决定组建自己的综合商社。韩国政府制定的发展方案几乎完全以三星物产提供的资料为基础,三星物产还被政府指定为“综合贸易商社1号”,成为韩国综合贸易商社的先驱和样板。这是因为三星物产的发展策略一直是紧盯日本三井物产等综合商社的发展,并且收集国内外经济和法律方面的大量资料和情报。李秉喆认为,作为缺乏资源的韩国,尤其要学习日本的经验。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三星财团的李秉喆又借鉴三井物产、三菱商事和伊藤忠等日本综合商社的经验,重组了三星集团秘书室。重组后的三星集团秘书室除收集情报外,还负责监察、广告、企划调查、人事、国际融资、财务、技术、秘书、情报系统和经营管理等业务,成为名副其实的三星集团总参谋部。三星集团秘书室体现了三星的两样核心战略,即情报战略和人才战略,这两个战略奠定了三星集团成功的基础。
在获得韩国综合商社称号后,三星物产迅速崛起,追赶日本综合商社。20世纪70—80年代,三星物产作为后起之秀,加快了向国际市场进军的步伐。1995年9月,随着三星物产与三星工程建设公司的合并,三星物产形成了集贸易、投资、工程与建设于一体的综合商业体系。
在主导韩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同时,以三星物产为首的韩国商社还肩负着提高韩国能源自给率的重任,担任产业投行的角色。2008年3月,以三星物产为核心正式形成了现在的三星财团。韩国财阀网和维基百科的数据显示,三星财团总资产高达598万亿韩元,约合5295亿美元。
韩国政府建立“综合商社”的方案几乎全都是以三星提供的资料为基础制定的,而“三星物产”与“三井物产”仅一字之差。三星物产不仅在产业、商业等领域与三井物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其经营管理模式上也极具日本特色。日本三井财团的商道文化来源于中国浙江的天台山,其实日本和韩国财团的商社模式是文化、经济、历史诸多因素融为一体的产物。
“大财团+政府”的经济模式功不可没
1969年三星电子成立,主要是生产冰箱、洗衣机和黑白电视机。但是,由于三星电子当时并没有什么技术,所以只能从日本索尼公司(三井财团的关联企业)进口黑白电视机的成套散件和基本组装技术,生产低档产品,然后再贴上日本三洋(属住友财团)的品牌销往海外低端市场。为此,三星电子还出资与三洋电机、住友商社合资成立了三星三洋电器。
1974年12月,通过代工厂角色赚够资本的三星电子收购了韩国半导体公司一半的股份从而进入半导体产业。随后在1979年,三星电子又收购了韩国半导体公司剩余的股份,并改名为“三星半导体”。1980年,三星半导体和三星电子合并成为今天的三星电子。
三星电子选择进入半导体领域,是创始人李秉喆的小儿子李健熙的建议。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李健熙当时担任三星物产株式会社(三星财团的综合商社)的副会长,他认为,和岛国日本非常相似,韩国的基础资源也非常匮乏,而未来将是一个信息科技世界,三星应该去发展附加值高的尖端产业。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半导体芯片几乎已经占领了全世界的市场,从64KB到1MB,全球最大的DRAM芯片供应商一直都被日本财团企业所占据。三星电子曾大量聘请日本半导体工程师利用周末到韩国传授专业技术。向日本学习成为当时韩国三星电子的重要“功课”。
李健熙在成为韩国三星财团会长后的一次讲话中,曾回忆说:“半导体事业初期便是技术扩充的战争。日本经验相对丰富的我,当时基本每周往返于日本,同广大日本半导体技术人员交流,只为发现有助于三星半导体发展的蛛丝马迹。”
1984年5月,在进入半导体芯片领域10年之后,三星电子正式开始投产自己研发的首款量产产品64K DRAM,韩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VLSI半导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生产国。当时的日本在DRAM方面已经取得了技术领先,日本企业凭借其大规模生产技术,取得了成本和可靠性的优势,并通过低价促销的竞争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取代了美国成为DRAM主要供应国。
1992年,三星电子超过日本东芝(三井财团的核心企业)成为全球DRAM市场第一名。随后,三星电子在1993年成为存储器芯片全部领域的世界第一。在2000年,三星电子又成为NAND Flash(闪存)芯片领域的世界第一。
在韩国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大财团+政府”的经济模式功不可没。韩国政府通过将优势资源集中分配给大财团企业,带动整个半导体芯片产业上下游领域的发展和兴起,同时政府还不断向大财团提供“特惠”措施,为了发展芯片产业,甚至不惜动用日韩建交过程中日本向韩国提供的战争赔款。
可以说,财团企业奠定了现在的韩国在芯片领域的强大实力。除三星电子外,韩国海力士半导体是世界第三大DRAM制造商。海力士半导体原名现代电子,隶属于韩国现代财团,2012年2月又被韩国SK财团收购。
其实,韩国这种“大财团+政府”的发展模式最早也是源自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率先开启了工业化的道路。为了释放经济活力、刺激民间经济发展,日本政府只保留了军事、铁路、电信行业由国家管控,其他诸如炼钢、煤炭、造船、玻璃、轴承等企业全部低价出售给了日本财团企业。正是这种“大财团+政府”的决策,最终为日本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后来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逆向工程与人才战略双管齐下
20世纪70年代,当三星电子“闯入”半导体芯片行业的时候,三星电子几乎没有自己的技术,生产工艺非常落后,产品质量堪忧。1977年,三星电子通过“逆向工程”开始生产自己的晶体管。所谓的“逆向工程”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山寨技术,对目标产品进行逆向分析和研究,演绎得出其处理流程、结构、功能特性及技术规格等设计要素,以制作功能相近但不完全一样的产品。
可是,由于三星电子生产的晶体管实在是太差了,甚至连三星集团自己的下属企业都不愿意用,刚刚成立的三星半导体项目就这样差点倒闭。因此,韩国三星创始人李秉喆在1983年2月8日发表“东京宣言”,正式开始了三星芯片的自主研发之路。李秉喆表示,“希望以我们民族特有的强韧精神和创造力为基础来推进半导体事业”。
芯片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每一代产品的研发,都需要非常高的人力资本及研发成本,只有那样才能触发量的优势。而后发企业刚刚开始生产某一代芯片,结果发达国家的先发企业直接降价,并投入新一代芯片研发,后发企业只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更何况是没有多少研发投入的“逆向工程”模式。
科技创新的核心就是人才,韩国三星财团前会长李健熙曾对外声称:“我的一生,80%的时间都用在育人选贤上。”现在,三星集团已经建成覆盖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三星综合技术院(SAIT)。20世纪50—60年代前往欧美发达国家留学的韩国学子,在韩国政府的吸引政策下,陆续回到韩国加入产业化过程,当时的三星没有错过这次机会,招聘了近140名的欧美回韩人才,并用了将近2年时间向三星的工程师及高管们传授半导体芯片产业的先进经验及技术。
1999年,韩国教育部为建设研究型高校,并最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水平的研究中心大学及具有世界特色的专业,耗费3.6万亿韩元及13年时间,发起“BK21”(BrainKorea21)计划,共向580所大学、专业或研究所进行精准、专项支援。2005年,三星电子开始与成均馆大学开展合作,并创办了半导体工学系,该系被指定为韩国教育部“创新型专业”,并每年为包括三星在内的韩国企业培养芯片产业的人才。
成均馆大学(Sungkyunkwan University)是韩国乃至全亚洲最顶尖的研究型综合大学之一。学校背靠韩国第一大财团——三星财团,财政实力雄厚,科研资金极为丰富,可以说,成均馆大学就是三星财团的大学。2009年,台积电的技术专家梁孟松来到韩国成均馆大学任教,每周只有一个课时,直到现在成均馆大学信息和通信学系网站上,教师名册里还放着梁孟松的照片。
三星财团的成均馆大学给了梁孟松更大的发挥空间和尊重,不仅承诺用3年就给他开出在中国台湾地区10年能赚到的钱,甚至还出动了行政专机,载他和他的朋友往返中国台湾和韩国。为什么成均馆大学如此看重梁孟松?这其实是因为梁孟松此前是台积电的核心技术骨干,而台积电正是三星电子在芯片领域的重要竞争对手。
2011年7月13日,梁孟松在成均馆大学任教一段时间以后,正式担任了三星电子LSI部门技术长,同时也是三星晶圆代工的执行副总。由于此前三星电子产品技术源自IBM,因此该公司2009年开始量产的65纳米制程芯片,产品特征与IBM相似,但和台积电差异极大。而在梁孟松担任三星电子部门技术长的几年里,三星电子的45纳米、32纳米、28纳米世代芯片,与台积电差异快速减少。
一份台积电委托外部专家制作的报告显示,至少七个电晶体的关键制程特征,如浅沟槽隔离层的形状、后段介电质层的材料组合等,双方都高度相似。也正是在梁孟松任职三星电子的这段时间里,三星电子不仅从台积电手中重新夺回了苹果的主供应商角色,还拿下了美国高通的订单。可以说在亚洲芯片市场,三星财团“资金+技术+人才”的高效融合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转型升级实现另类掌控
曾经以“设计精良”在中国国内电子、PC及手机领域独占鳌头的韩国品牌如今却逐渐“没落”。当人们纷纷感叹韩国制造跌落神坛的时候,却没有发现韩国其实已经走过了强调品牌的年代了。以手机三大件——CPU、存储器和液晶面板为例,后两项三星电子是全球第一,芯片加工生产则是全球第四。手机市场份额的滑落并没有对韩国三星造成多么巨大的损失,反而是三星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另类掌控”。
这一点和曾经的日本非常相似。10年前韩国的电子产业强调品牌,是因为它们当时的确是组装型的产业国家,现如今的韩国电子产业,则通过不断的产业升级换代,已过渡到了掌控资源和高精尖零部件的时代了。
2012年,陕西西安高新区引进三星电子存储芯片项目,其一期项目总投资达100亿美元(约合700亿元人民币)。该项目是韩国三星海外投资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子信息行业最大外商投资项目。三星电子存储芯片一期项目2014年5月竣工投产,该项目带动了100多家配套企业落户西安高新区,使西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
2017年,三星芯片业务销售额达612亿美元,超过了英特尔的577亿美元,一举打破了英特尔对全球半导体芯片榜首长达25年的垄断地位。三星电子不再只是简单的手机制造商,它几乎控制着全球手机产业链命脉,公司3/4的营业利润和约1/3的营收是来自其芯片业务。
三星电子不仅是全球最大的DRAM内存芯片制造商,同时在手机NAND Flash闪存领域的市场份额也高达37%,连苹果手机都需要大量订购三星生产的闪存NAND芯片。除此之外,九成以上的手机OLED屏幕是由三星生产的,甚至可以说只要你生产手机,就离不开三星。
2018年3月28日,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存储芯片二期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在西安举行,根据韩国三星电子株式会社与陕西省政府签署的投资合作协议显示,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存储芯片二期项目投资达到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40亿元),三星在西安工厂承担着三星闪存芯片的封装测试工作,在扩大生产线后,可提升到年产1000万块固态硬盘。
三星电子首席执行官金奇南社长在二期开工仪式上表示,三星将通过该项目的成功运营,生产最尖端的存储芯片,为客户提供独具匠心的解决方案,并以此为全球IT市场的成长做出贡献。三星电子期待通过此次追加投资,能在中国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并能更快应对中国市场的需求。
2018年5月路透社报道,三星电子一名高管表示,正与中兴通讯等智能手机制造商展开洽谈,讨论由三星供应移动处理器芯片,三星旗下系统整合芯片(System LSI)部门主管Inyup Kang还表示,无论中美两国的贸易谈判进展如何,三星都会继续跟中兴洽谈。
三星电子正在与客户洽谈的是“猎户座”(Exynos)手机芯片,目前该芯片仅被用于三星旗舰机型和中国手机厂商魅族的部分机型使用,芯片跑分数据显示,猎户座8895可基本与高通所产的骁龙835处于同一水准,而猎户座9810则将和骁龙845(高通2018年上市的旗舰手机芯片处理器)看齐。
说到底,中国国内的一些企业做来做去仍然就是在做“壳”,就是个“品牌”,关键零部件全在别人手里。打起贸易战,我们认为不买别人的东西是一种制裁,但有没有想过,人家不卖你东西也是一种制裁?
像许多日本财团企业那样,韩国三星财团除在许多关键领域把控核心技术外,还掌握着产业链中利润最丰厚的环节——物流。三星的电子产业链是全球最完善的物流产业链体系之一,给全球其他市场的合资厂只留有组装环节的利润,甚至连苹果的一些硬件也需要通过三星来进行采购。
早在2004年7月,三星就在中国东莞建立了自己的物流中心。2011年8月,韩国三星又在中国北京成立了三星国际物流(北京)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主要是负责三星集团全球范围内的整体物流和仓储业务。通过专业物流仓储管理模式,三星节省了此前耗费很多的高端运输成本,同时库存成本也几乎降至为零,从而能够高效地保证生产,提升自身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