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融合“信用卡业务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
周珊珊 黄 燕 丁玮姗(1)
一、导言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我国高校都逐步把思政全程、全员、全方位地融合到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
而信用卡业务管理作为我国信用管理专业选修课,具有专业性强、实务操作性高、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特征,是一门应用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其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学习信用卡业务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从根本上掌握信用卡营销和风险管理的方法和基本流程。信用卡业务管理起源于西方,所以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开展时间远远晚于欧美发达国家。但由于信用卡有助于提升客户黏性,各金融机构也都不断加大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经过近2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迅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已经逐步发展成熟,特别是银联卡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信用卡业务管理是一门新兴课程,全国各财经院校对其教学模式,特别是思政建设都处于摸索和研究阶段。信用卡业务管理作为一门金融类偏业务的课程,在课程的讲授上可以逐步融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流文化,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二、探索文化自信与信用卡业务管理课程的融合点
文化自信是人民对于自己国家的文化有着坚定信心,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文化自信的发展与一个民族建设发展成正比,我国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厚的文化遗产,这是我国文化自信的依赖(邓楠,2019)。把文化自信理念有机融入高校各项课程的思政教育中,是高校思政教育紧跟时代的一个重要方面,推进文化自信理念深入大学生的价值观,促进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强大的文化自信关键在于文化建设中吸收外来精髓,去除其中糟粕,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而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也是在吸收西方的发展经验逐步探索,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到大力发展,到逐步“走出去”全球化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总结和分析,有助于提升我国青年人才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与信用卡业务课程建设的融合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文化自信与银联业务的“走出去”
自2002年3月中国银联成立以来,中国银联迅速发展。从2013年1月1日起,中国银联卡可以在缅甸合作社银行的ATM机上取款,开始了银联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2014年10月,银联国际与苏里南银行宣布发行苏里南首张银联卡,从此银联走向拉美地区。《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年银联交易金额占全球银行卡清算市场份额第一,银联卡全球发行累计超过75.9亿张,银联卡全球受理网络已延伸到174个国家和地区。分析银联卡产业迅速发展背后的中华文化,可以让学生结合当下的实际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教育当代大学生分析中国迅速发展背后的文化精髓,对理解中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结合我国金融产业“走出去”和银联业务“走出去”的案例分析,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并树立文化自信。
(二)信用卡风险的防范与文化自信
虽然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在近20年才迅速发展,但是我国也在借鉴国际经验和结合本国实际的基础上迅速建立和调整了相关监管措施,在信用卡迅速发展的同时,在信用卡风险防范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中国支付清算协会颁布了《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自律监督检查办法(试行)的通知》与《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风险防范指引》等文件,使第三方支付行业在加强自律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教育当代大学生了解我国信用卡发展的超高速背后,各级政府在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金融稳定的维护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也有助于加强我国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背后的中华文化的理解,树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文化自信融入信用卡业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信用卡业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的调整融合文化自信
在信用卡业务管理课程中融入文化自信,首先要根据课程的特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作为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学目标的指挥棒,是教师教学目标的依据。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在制卡、发展、国际化的过程中,无不融合着优秀的中华文化,我们可以在课程设置的纲领性文件中体现出信用卡业务管理课程思政的内容。
(二)通过案例分析融合文化自信
通过对具体的商业银行具有中国风格的各种城市信用卡、联名信用卡等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信用卡的中国特色,让学生在信用卡业务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崇敬。在信用卡业务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三)通过课堂讨论提炼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一方面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中。文化自信不是漠视或排斥外来文化的价值,而是持有一种开放的批判借鉴的态度,敢于直面外来文化的挑战并主动做出取舍(马靖宇,2019)。因此,在信用卡业务管理的课程中,对国际和国内信用卡业务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多方面、多维度地开展讨论,启发学生,从而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加深对文化自信的理解。
四、关于文化自信融入信用卡业务管理课程的几点建议
(一)高校搭建文化教育平台,提升教师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层次
当前我们高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既包括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近现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张明,2019),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文化体系。但由于从事金融专业教学的专业教师多是理工科生,可能对人文、历史、艺术和哲学等方面虽然有一定自己的理解,但是文化素养和积累还不足以支撑教学。因此,一方面,学校可以要求教师自己积极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和能力。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文化教育专题培训和文化专题讲座,提升金融专业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水平和层次,从而更好地融合高校思政教育到专业课程的教育中。
(二)财经高校统一规划研究文化自信与高校课程思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世界各国多元意识形态的冲击。而文化自信可以作为财经类院校较好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对专业特点和专业历史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研究文化背景,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可以引入大集体智慧,甚至引入外来智囊,站在较高的角度提炼和提升文化自信并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因此,财经类高校可以统一规划研究,运用集体的智慧挖掘更好的教育方法,探讨如何更好地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邓楠.高校思政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J].智库时代,2019(8).
[2]马靖宇.专业课堂融合文化自信教育的研究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13).
[3]张明.文化自信与高校“课程思政”的交集与补集[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5).
[4]毕玉江.财经类高校专业课程推行课程思政的对策建议[J].大学教育,2019(9).
[5]季禄燕.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及防范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9(2).
[6]张英.“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9(16).
[7]何佳炜.“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智库时代,2019(8).
(1)周珊珊,经济学博士,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讲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创新经济和信用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已在国内外公开及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副主编教材1部,合著1本,参编多部。黄燕,经济学博士,美国陶森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金融、信用管理。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国际金融学》《银行监管学》《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等教材。丁玮姗,本科生,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