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现实与文化方略:城市文化建设调研规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基础与发展策略

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大连市文化广播影视局

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研究课题组

一、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城市发展的硬任务

文化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是人类在漫长的前行历史中形成的重要共识。尤其在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科技手段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并将其作为压倒一切的发展模式不断显露出纰漏和弊端之后,世界范围内关于发展理念的调整和更新成为关于发展问题的思考核心。20世纪后半叶,在社会发展的理念中重塑文化精神、再造文化基础的意识强有力地崛起。到80年代,“发展的概念……牢牢地确立于文化生活范围内”被写入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共同签署的《世界文化发展十年实用指南(1988—1997)》之中。此后,“由增长优先到发展文化”成为世界范围内愈发明确的发展观。随着这种发展观的不断深化和普及,尤其在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依托文化力量创造新的发展业绩的思维已经造就了越来越多的成功实践。

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文化作为最重要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目标。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描绘新中国构想时明确提出:“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在论述“中国的历史特点”时,他首先谈到的问题就是“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决定性成功之后,我党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2011年10月18日,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吹响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指示,并通过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等方式,阐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针、方略。十七大期间,中央提出“四位一体”的国家发展理念,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四个基础方面: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又提出“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将“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作为推进城市发展的基本认识加以明确。

大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并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在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赢得了应有的地位和尊重。大连同时也是一座因文化而彰显魅力、获得发展的城市。大连解放之初,市人民政府就下达了一系列关于新文化建设的政府令和具体措施。在一批又一批来自老解放区的革命文化文艺工作者的大力宣传、普及、推动之下,大连迅速掀起了新文化建设的热潮,一方面建构了现代城市文化的新格局,另一方面根本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大连成为既具有现代大工业生产能力,又秉持现代文化思维和生活观念、具有较强文化软实力的新型城市,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创造着令人瞩目的业绩。改革开放之初,大连在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较早意识到文化发展之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致力于创造和形成经济、文化发展并重的局面。1986年,大连市委组织近200名专家和研究人员,历时近两年,形成、印制和下发了调研、论证、文化发展战略三部分文献,大连成为国内尤其是沿海开放城市中最早形成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城市。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中,大连市不但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也保持和巩固了应有的文化地位。2011年,大连市委在《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加快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工作报告中,首次将“文明”作为城市发展的理念写在旗帜上。2011年,大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再次将建设文化强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加以强调。同时,大连市不断加强文化政策体系建设,加大文化投入力度,加快文化建设步伐,使城市文化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市文化软环境不断优化,城市发展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实践证明,文化在城市发展乃至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大事业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

相对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造就的是软实力。但是,这个软实力的形成、提升和发展却是一项十分复杂、十分艰巨、十分细致的系统工程。文化软实力不仅应当包括城市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文化政策,还应包括城市文化建设理念和人的发展理念方面的理性认知,包括城市建设中文化要素的渗透和彰显、城市文化设施等物质平台、城市文化创新能力和文化艺术成果的生产能力、城市文化的建设机制和运行机制及服务机制、城市文化的地位及影响力和辐射力、人民群众享有文化生活的机会以及数量和质量、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广度和创造价值的能力,等等。因此,文化软实力的夯实、巩固和壮大就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倡导、宣传、教育工作,更不应仅仅被视为搞些活动、制造些影响,而应被理解为城市基础性建设和高品质发展的发展任务和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而软实力的建构是城市发展的硬任务。

二、精神素质软实力及政策环境发展现状

城市发展的基础归根结底在于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第一要素是人的精神素质,是包括价值观、理想信念、文化素养、创造能力、行为准则、生活意志和习惯等在内的精神潜能。

1.思想理论建设扎实推进

2015年,围绕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制定了《2015年中共大连市委常委集体学习方案》《大连市2015年度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安排意见》《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通知》《2015年度党员干部读书活动实施方案》等思想理论建设文件。大连市整合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理论宣讲队伍和教育平台资源,统筹安排四级理论宣讲体系宣讲骨干约500人,深入基层宣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累计宣讲5000多场,受众近60万人次,使学习效果由领导机关向基层组织延伸、由党员干部向基层群众拓展,不断增强全市干部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国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入开展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和改进典型宣传工作。一是在全市组织开展“善行义举榜”“好人榜”建设工作,开展“最美人物”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完善“大连好人网”网上申报平台和典型库的建设,积极做好“辽宁好人·时代楷模”“辽宁好人·最美人物”评选推荐工作。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孙德忠同志被辽宁省委宣传部追授“辽宁好人·时代楷模”荣誉称号,金州新区的祝瑞伍和东北特钢集团炼钢工人于文德被授予“辽宁好人·最美人物”荣誉称号。另外,有13位同志分别获得“最美巾帼人物”“最美技术能手”“最美老有所为人物”“最美政法干警”“最美大学生”荣誉称号。二是制定了《大连市2015—2017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规划》,明确了3年的工作目标和10个方面的工作任务,把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74个责任单位。三是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向纵深发展,深化文明楼院创建活动,开展“分享阅读书香、共享社区文明”读书进社区活动,围绕美丽乡村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并树立20名新乡贤代表、命名表彰1000余户农村“十星级文明户”。四是进一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截至2015年年末,全市共有3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2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6人荣获辽宁省道德模范称号,7人荣获辽宁省道德模范提名奖,59人荣获大连市道德模范称号,46人荣获“中国好人”称号,295人荣获“大连好人”称号。五是深入推进家风教育,坚持学校、家庭、社区联动,深化“写家训、晒家规、助成长”活动,引导广大家庭树立家风教育理念,并通过作品展、主题班队会和“广树进步小榜样”“认领家庭小岗位”“红领巾小楼长进社区”“小小志愿者”“家规歌曲大赛”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家规家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在社区开设好家风展示平台,让身边事带动身边人。

3.舆论导向正确有力

推出七个专题系列报道,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在重点领域改革创新而取得的实质性突破,强化正面引导。加强新闻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制定了《大连市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应急预案》《关于重要时政新闻和重大事项新闻发布管理的规定》《涉连正能量筛选及再传播制度》《关于重要新闻和重大主题宣传策划管理的规定》《大连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工作流程》,规范、优化和保障正面宣传。同时,建立以市属新媒体为主体的微传播矩阵,吸纳驻连央级新闻网站、主要商业网站,聚力传播城市主流舆论。全年市属各新媒体推出主题策划967个,其中独家策划632个,发布微博3.2万条,总阅读量达5600万人次,微信公众平台推送1.46万条,总阅读量超过千万人次。

4.优化政策环境,推进文化改革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按照《大连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市政府制定并贯彻落实《2015年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对我市文化领域改革任务进行梳理,提炼出2015年加大力度推进的30项改革任务。深入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大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起草了大连报业集团推进报网融合的实施方案,重新调整大连杂技团转企改制方案,继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进大连出版社股权资本结构调整,引进新华书店作为投资方进行股权重组,共同夯实我市出版发行实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动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按照“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要求和实现“四管”(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原则,研究制定了《大连市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属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市属新闻单位重大经营事项监管工作,开展了专项督查。贯彻落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意见,进一步推动大连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会同23个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大连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精神,配合市体制创新改革领导小组开展的全市党政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提出各单位脱钩改制工作的思路和办法,进一步推动市属文化新闻出版单位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5.加强文化企业对外交流,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环境

组织我市优秀的文化企业参加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第六届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会同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加大对国家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相关税收政策的宣传和解读,落实对文化单位和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会同市统计局建立了文化产业季度统计体系和文化消费统计体系,定期发布全市文化产业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每季度印制《大连市文化产业统计季报》。开展市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形成《2015年大连市居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报告》。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组织我市优秀文化单位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申报国家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对申报的3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相关情况进行审核。2015年,我市共有10个文化产业项目获得国家2015年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支持,资金总额达5970万元。此外,还组织旅顺口区清风小镇文化产业基地申报辽宁省“一县一品”项目。

三、基础性软实力发展状况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基础性的文化软实力主要指在城市文化建设、文化生产和文化生活中带有基础性、导向性和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文化项目。

1.“文化为民、文化惠民”全面有效地推进

首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大连市历时两年完成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创建工作。2013年11月6日,大连市成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也是辽宁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建工作使全市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基层文化队伍进一步壮大,同时形成了一批特色文化服务项目和品牌。2013年,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实现全部免费开放。同时,全力推进100个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基地的创建活动。2014年,为偏远地区6359户居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提供了信号保障系统,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二是鼓励专业艺术团体和民间资本、民间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免费送戏、送电影到乡村和形式多样的群众广场文化活动,让更多的百姓亲身体验到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三是农村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善。2008年我市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为每个行政村免费配送图书1500多册,已经实现了全市987个行政村百分之百全覆盖。

其次,以“到人民中去”为主题,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广大文艺志愿者开展讲座、展览、辅导、演出等系列主题服务活动140余场次,直接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重点打造了“大连作家森林”这一作家、艺术家与读者和群众联系的永久性平台,先后建成“响水谷”“南山谷”“红崖谷”“明珠谷”等,打造“一林多谷”模式,形成了拥有十大功能、六项特色活动的新格局。相继推出“下午茶”“响水论坛”“南山沙龙”等品牌活动超百场,参与者达2.5万余人。创办《大连作家森林》杂志和“大连作家森林”网,网站点击量超百万,进入百度搜索首页。中宣部、辽宁省委宣传部先后两次对“大连作家森林”进行调研,认为这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的生动实践,结出了文艺与人民联系的实践成果,是一张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为做细、落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市民学习到传统文化精髓,创办了“大连汉风文化方舟”。这是一个举办国学讲座、古诗文吟诵、书画摄影展示、音乐曲艺演出、民间收藏展览、“家在辽南·乡贤乡风”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活动的平台,面向市民,立足公益,注重传承,是“打造文化大连”系列主题活动的重要载体,已举办“家在辽南·乡贤乡风”系列讲座等文化惠民活动30多场。

2.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截至2015年年末,全市共有市级图书馆2个,包括大连图书馆、大连市少儿图书馆;县级图书馆11个,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全市有市级文化馆2个,包括市群众艺术馆、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县级文化馆10个,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全市有各类博物馆29个,其中,国有博物馆15个,且各区(市、县)均有分布。全市共有13家电影院,其中达到五星级的电影院有4家。各乡镇(街道)均建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均建有文体活动室(文化广场)。全市有各种剧场共计35个,其中不包括各所高校的剧场。

全面启动全媒体采编平台建设,绿色数字印刷项目被列为国家2015年度重点支持的文化产业项目。基本完成大连网络广播电视台和无线大连项目建设任务,定制的高清转播车及音频制作车在2015年达沃斯会议转播中已投入使用。被列为国家2015年度重点支持项目的“天途极速云电视”文化产业项目在2015年11月正式上线,这是全国第一家运营商级别的云电视项目。

“十二五”期间,投资近10亿元新建和改建了一批文化场馆,其中包括坐落在普湾新区的新建的大连图书馆、大连博物馆、大连京剧院、大连市群众艺术馆,以及大连艺术学校的改扩建项目。新老场馆结合在一起,在空间上使文化设施的布局达到平衡,给市民提供了就近享受文化服务的硬件条件。

3.艺术精品创作成绩斐然

按照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方针,围绕文化强市目标,实施了“五项工程”:文化艺术精品工程、文化“走出去”工程、文化惠民工程、激励工程和评论工程。这对推进和激励文艺精品创作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015年,落实年度大连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5511”工程创作工作计划,大连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了2015年度大连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5511”工程申请立项作品评审工作会,完成了年度入选作品《天兴福》《他时光》《幸福与你何干》《归去》《跳舞者》的编辑出版工作;遴选申报了2015年度辽宁省文艺、出版精品创作生产扶持资金作品(项目);组织了大连市第十三届文艺“金苹果”奖评选活动,为24位获大连文艺最高奖“金苹果”奖的文艺家出版从艺自传,即《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

2012年,推出大型原创歌舞晚会《浪漫之都》、话剧《卖花女》《民意如天》《这里有情况》、大型原创杂技剧《霸王别姬》《玉兰·爱的世界》、新编历史京剧《西门太守》等。2013年,大连京剧院编排的京剧《野猪林》《将相和》《西门豹》通过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空中剧院大连行”活动向全国观众现场直播,反响热烈。大连杂技团优秀剧目《胡桃夹子》应邀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展演,获演出奖;杂技剧《玉兰·爱的世界》在美国多个城市演出。2014年,大连话剧团的话剧《一诺千金》、大连歌舞团的大型音舞诗画《我的浪漫我的家》、大连杂技团的杂技剧《霸王别姬》、大连京剧院的京剧《西门豹》、瓦房店辽剧团的辽剧《圆谎》参加了辽宁省第九届艺术节的演出,收获颇丰,提升了大连的文化形象。2015年,大连话剧团的话剧《一诺千金》成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成为我市专业艺术团体获得的第一个国家基金支持的项目。

“十二五”以来,大连共创作电视剧800余部(集),其中电视剧《我的娜塔莎》和《王大花的革命生涯》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大连作者创作的记录大连城市发展历史的年代剧《大连故事》已拍摄完成。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中,电视剧《闯关东前传》获国家级奖项,电影《有事找王江》、动画片《幸福在身边——当代雷锋郭明义的故事》获省级奖项。

4.文博资源得到进一步保护、发掘和利用

2012年,《大连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出台,这部条例不仅是大连市第一部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还是全省第一部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截至2014年年末,大连市登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773处,其中古遗址类813处、古墓葬类262处、古建筑类99处、石窟寺及石刻类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590处、其他类1处。在这些文物古迹中,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0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76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截至2013年年末,我市共有各级非遗项目101项,其中市级73项、省级22项、国家级4项、世界级2项。现有非遗项目传承人109名、非遗传承基地17个。此外,大连市还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签约试点城市,创作演出了以“长海号子”为主要艺术元素的大型音舞诗画综合晚会《大海的歌》,瓦房店市的《龙舞丰年》等4个曲目荣获中国民间器乐大赛表演金奖。

“十一五”期间,大连首次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文物保护体系。2008年进行了大连工业遗产普查,确定大连海港、甘井子煤码头、大连造船厂等重点保护单位27个。工业遗产是记录一个时代社会发展、产业状况、工程技术水平等工业文明的文化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技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工业遗产是我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观地反映了大连100年来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大连人民智慧的结晶。保护工业遗产是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基础,是维护大连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也是大连创建现代文化名城的基本前提。

5.扩展激励机制

召开全市文艺界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座谈会,并通报了大连市委、市政府奖励2010年至2014年我市20位文艺家(单位)荣获中宣部、文化部批准的国家级大奖,16项获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5项获国家认定的省部级一等奖作品的落实情况。举办大连市文艺界“三个十”评选活动,采取媒体公示、广大市民投票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了年度获奖名单,为大连优秀青年艺术人才脱颖而出搭建了平台,这一活动也成为大连有影响、深受广大市民喜爱的文艺活动品牌。举办第六届大连新人新剧目展演活动,历时9天,共有来自大连市专业艺术院团,艺术专业院校,民营艺术院团,群文组织,艺术类社团、协会的18台剧(节)目参演。举行大连文艺进校园暨文艺界“金苹果”“三个十”颁奖仪式,受到广泛好评。

四、发展性软实力发展状况

发展性软实力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后续力量,其特点是体量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拉动力强。在城市发展中,发展性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两个方面的内容。

1.产业融合趋势形成

积极推动动漫游戏与科技相融合、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相融合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以项目建设带动文化产业实现全面发展。政府全面支持我市重点文化企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文化项目的发展和建设,于2015年推出《大连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有效地推动了我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连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也正在进行草案的框架设计和内容起草工作。

2.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参与文化产业,一批有市场竞争力、创新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脱颖而出。大连已经获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中国青少年数字娱乐产业教育基地”“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称号。

截至“十二五”末期,大连市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全国文化重点出口企业6家。民营资本正在投资建设的文化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600亿元,其中万达集团的影视综合体项目和世茂嘉年华项目单体投资均达500亿元。“十二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参加文化产业的热情显著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显著提高,成为大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推进。目前,我市已建有1个文化产业园区,即金石滩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的功能不断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更加完善。4个文化产业集聚区在建,在集聚区内,我市最新自主原创产品不断开发出来并投放市场。

积极培育重点文化企业,制定重点企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已完成了沙河口区文化产业创新园区发展规划、旅顺口区太阳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庄河海王九岛发展规划、长山岛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

建立了大连市文化产业发展数据库,已登录文化产业企业6000家。

3.文化市场监管有序

健全了文化市场监管机制,加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扩大了市场的规模,规范了市场秩序,提高了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能力,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繁荣健康、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

加强了对文化市场的日常监管工作,坚持宣传贯彻文化市场管理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市场执法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加大对市场从业人员法规宣传的力度,依法对文化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管。整合文化市场资源,着力推进影院、剧场、图书音像出版市场、娱乐场所、旅游工艺品、文化交易品市场、旅游景点、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景观等资源的整合,使文化市场环境日益规范和净化。

五、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态势与缺陷

1.发展态势

截至“十二五”末期,大连市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各项文化指标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设施建设、群众文化等基性型文化软实力建设逐年得到完善,基本上形成空间布局趋于合理、文化资源分配差距缩小、文化受众面逐年扩大的形势,全面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发展性文化软实力建设规模逐年扩大,发展模式逐渐规范,形成了基本的文化格局。艺术创作每年有新作推出,并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文化市场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以重点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大连的文化软实力发展状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大连的文化软实力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对于东北亚文化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大连国际服装节、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大连国际啤酒节、“亿达之声——大连夏季国际艺术节”等国际性活动的成功举办,扩大了大连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充实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对东北亚地区的文化辐射功能。

(2)文化软实力基础扎实,努力适应城市的发展需要,不断满足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大连的基础性文化软实力逐年得到完善和发展,截至“十二五”末期,大连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已经得到有效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显著提高,成为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同时也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和提升的主要后续力量。

(3)文化人才结构优化,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注重文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培育和引进了各类文化人才,造就了一批适应文化建设需要的文化创作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科技创新人才。人才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人才素质逐步提高,人才年龄结构逐渐年轻化,初具打造文化人才聚集、创业重要区域的基础。

(4)形成地域特色与国际范相融合的城市文化。大连注重保护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根基,同时以开放的、兼容并蓄的态度吸纳多种文化,使大连文化既有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精神的体现,又有国际文化的融合。所以大连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了民族精神高度统一基础上的不同文化领域、不同文化样式和不同文化行为中的各种文化的高度统一,具有民族性、国际性、丰富性、多样性的文化特色。

(5)整合文化资源,提出积极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和相关政策,构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支持和打造具有大连风格的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打造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影视传媒和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推进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与金融融合,鼓励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提高大连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2.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大连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正视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1)文化发展观念中缺少建设意识、前瞻意识、创新意识。思想观念与文化发展、城市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未能将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的战略地位,缺乏创造城市文化辉煌的宏大目标和战略部署,相对滞后的文化生产力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矛盾仍很突出。

(2)文化软实力发展政策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文化软环境的建设需要相应的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没有健全的政策环境,很难保证文化软实力健康地发展。虽然大连市于2012年出台了《大连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大连市有线电视工程管理暂行办法》,2015年颁布实施了《大连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管理办法》,2014年和2015年分别将《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大连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列入立法程序,对专业院团的发展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办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连的文化建设管理手段还过于单一,政策引导和监管手段有待加强。

(3)基础性文化软实力在很多关键性的环节中缺失。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缺少文化发展脉络的思考,给城市文化发展的预留空间不足,造成基础性文化软实力在某些环节缺失。用于满足群众基本文化生活需要的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不合理,造成文化受众与文化设施之间比例失调。基础性文化设施的种类还不齐全,存在不成体系、标准不高的现象,缺少具有城市标志性的文化设施。

文化人才相对缺乏,尤其缺少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文化骨干队伍不齐整,缺乏专业型、管理型和特殊技术型专业人才,在文化生产的关键环节缺乏核心力量和专业集群。文化人才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现有文化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引进、培养、保护文化人才的措施缺乏力度。

(4)文化投资虽然逐年增长,但是与深圳、宁波等同类城市相比,仍显得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性投资不占优势,缺少对重点性、战略性项目的重点投资。

投资方向、方法有待改进。对于文化发展的奖励性投入已经取消,对于艺术创作的投入基本上集中在前期,后期的改进和完善常常没有经费投入。

文化投入城乡偏差较大。政府的文化投入更多地集中在大连市内,对北部县区的文化投入较少,不利于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是对局部的提升,不是对个别社区的提升,而是对一个整体——城乡为一体的整体的提升。只有将文化成果更广泛、更高水准地推向广大农村,只有完善农村群众文化设施网络,使城乡群众能够享受到内容、形式、水平、参与程度、经常化程度等方面一致的文化生活,才能带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真正提升。

(5)发展性文化软实力缺少创新和原创。文化产业的发展仍以最基础的产业类型为主,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较弱,不利于大连整体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大连的文化产业自身缺乏原创性,难以形成真正的能够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实力。目前存在的文化产业虽然数量较多,但更多的是以基础性的产业为主。以原创和外包为主的动漫产业,其主体仍然是动漫外包,缺少自身的技术原创和画稿原创。

文化市场发展的政策规划不完善,发育不健全,文化消费意识和能力较弱。缺少支柱性文化产业和集群性文化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6)缺少国际性的文化展示平台,不利于文化软实力的辐射。大连是地处东北亚的交通枢纽,却没有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展现自身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展示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连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大连需要一个平台,用以举办国际文化艺术赛事、演出、展览、文化论坛等,吸引国内外的文化学者、文化名人、文艺团体,以便更好地宣传城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增强城市的影响力和文化辐射能力。

六、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1.发展目标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直接目标是将大连建设成为具有文化强市地位的现代文化名城,终极目标是助力大连建设成为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实现文化建设的直接目标和终极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准备阶段,是夯实基础、完善体系、构建机制的漫长的强化工程,其中包括以往的文化建设工作,尤其是“十二五”“十三五”时期的强化准备过程。第二个阶段是形成阶段,要高度重视“十三五”时期的扎实努力和强力推进,基本完成文化强市的主要基础性建设,在“十四五”期间正式提出不低于国内文化发达城市的文化强市的主要指标和实现目标,使大连在基础性和标志性文化建设方面达到东北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第三个阶段是繁荣阶段,在前期发展基础上,创造以文化设施健全完善、文化创造高峰并耸、文化生产能力发达、文化市场健康有序、文化环境优雅高尚、文化交流四通八达、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为基本特征的中国现代文化名城。

2.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建设文化强市的关键性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为文化强市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夯实基础,为“十四五”时期全面确立文化强市的发展目标而在基础性、标志性文化建设方面形成文化强市的地位做出充分准备。因此,2020年前,“十三五”时期大连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主要任务应确定为如下方面。

(1)基本建成较为完备的文化设施体系、文化生产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政策体系,使大连的文化发展居于东北地区排头兵地位,在国内同级别城市中具有多方面、个性化的文化优势,在国际上形成一定的文化影响,奠定文化强市的坚实基础和基本规模。

(2)进一步完善全域城市化环境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保证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长,保障基础文化设施体系建设不断扩大和完善,保障文化艺术精品和文化艺术人才批量涌现,建构具有区域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展示平台,优化城市人文环境和文化环境。

(3)优化文化市场发展环境,基本形成完善的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培育一批具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文化科技企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发展,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构建文化产业园区并促生支柱性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以上,占全市GDP的6%左右。

(4)在依法治国理念指导下,实施依法兴文,不断完善文化法制法规建设,不断完善文化艺术扶持政策。

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重点

1.提升城市民众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质

首先,提升决策层的文化战略意识,树立全局性、科学性、前瞻性的文化眼界。城市的决策层对文化战略的认识程度影响着城市文化建设的未来走向。只有他们改变只注重经济发展的传统理念,深刻认识到文化软实力在城市整体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文化发展规划,才能将规划和制度落实到实践中。

其次,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市民是城市文化生活的主体。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文化软实力提升最为广泛的基础,也是城市文化发展最为坚实的动力。通过不断宣传、服务、制定措施,吸引市民参与到文化建设的各种活动中来,使市民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提升文化修养、文化鉴赏能力和文化消费习惯,对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激励文化创造、鼓舞文化投资,最终促进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具有关键性意义。

2.建设城市文化环境体系和文化设施体系

环境体系和设施体系是文化生产和生活得以展开的物理空间和物质平台。

这里的“城市文化环境体系”指的是融入整个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建设风范和城市生活设施之中的文化意蕴和文化含量。文化强市抑或未来的现代文化名城,不仅体现在纯粹的文化设施、文化创造和文化生活上,也体现在整个城市建设所蕴含和涌动着的文化气息上。因此,在整个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为文化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注重文化含量的注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里的“文化设施体系”指的是直接与文化生产和活动相关的建筑设施,其主要内容包括直接服务于局部区域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设施和城市各类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两大体系。在文化设施建设中,首先要重视布局科学、功能完善、品质高尚、层次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作。在日常文化生活设施方面,重点是建设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通过搭建骨架、延伸触角改善文化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增强城市文化集聚和辐射功能,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市内四区形成500米文化圈,各区(市、县)人口密集地区形成千米文化圈。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方面,重点建设以大型和各类中小型剧院为支撑的城市公共演出体系、以各类图书馆和博物馆为支撑的公众学习和文化展示体系、以影院和各类文化消费场所为支撑的城市文化休闲体系、以自然景观、近代历史遗存、主题公园和现代工业文化遗产为支撑的城市文化旅游体系、以书店和文物店及各类文化品销售店为支撑的文化品销售体系、以综合性多功能场馆和广场及公园为支撑的大型文化活动体系。

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制建设

按照“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精神,建立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为重点,突出现代科技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助力作用,建立富有生机和效率、有利于文化科学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和运行体系。以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为重点,进一步明确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标准,搭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4.明确专业文化艺术的主力军地位

明确和强调专业文化艺术在城市文化艺术发展、文化强市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力军地位和旗帜性、标志性作用。

市直专业文化艺术单位要坚守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价值理念,努力创造具有崇高文化艺术品格的文化艺术产品,引导社会精神,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提高城市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幸福指数。

完善专业文化艺术机构体制和机制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后,应该参照中央出台的《关于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解决大连文化体制改革后的一系列问题,针对每个院团的实际情况推进体制机制的完善工作,并制定稳定的、有力度的、有针对性的扶植政策和具体措施。可采用两种举措逐步实现“一团一场”这个目标:一是建立较为稳定的剧团、剧场紧密度关系,使各艺术团体与适应其排练、演出的剧场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给予剧团本地剧场使用补贴、给予剧场演出本地剧目补贴;二是“十三五”期间在东港商务区建造以大型马戏演出为主,兼有地方文化艺术收藏展示、文化艺术品交易、创意文化交流、文化夜生活等功能的大连国际马戏城。

5.抓好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实施品牌战略

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的基本标准,努力创作出代表城市文化水平、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的精神文化产品。

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将资金投入的重点放在如下方面:

(1)坚守正确文化方向。支持具有较高文化和艺术品格、文化和艺术竞争力的作品的创作、生产。尤其要注意增加文化、艺术作品的一度创作经费投入,使精品生产在一度创作时就得到应有的保障。

(2)优秀作品的保留、加工、推广。建立优秀作品保留制度,设立优秀作品保留资金,加工修改资金,参加国内国际重要赛事、宣传推广资金。

(3)创作、演职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的提高。逐渐提高创作、演职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参照事业单位全额拨款标准给予艺术团体工资和补贴,解决其后顾之忧。

(4)对地方特色文化艺术品种发展的鼓励和扶持。比如,支持辽剧的发展和建设,制定适合辽剧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发展辽剧的资金扶持力度,拓宽发展辽剧的融资渠道,保护和培养优秀的辽剧艺人,从市级层面支持辽剧专业团体建设,支持辽剧优秀作品的创作。

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影视作品、舞台艺术精品对于城市精神的宣传能力是不可估量的。文化品牌不仅可以涵盖以文学、戏剧、影视、美术等为优势的各类文化艺术创作成果,还可以涵盖具有地理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海洋文化以及工业遗产项目、具有“浪漫之都”城市文化生活色彩的文化休闲和消费项目。

6.实施重点文化工程

与文化软实力整体提升的战略相配合,重点实施如下重点文化工程。

(1)城市文化环境工程:提升文化软实力,要对城市文化环境进行提升和打造,要做好公共空间的文化建设。在城市中以区域为标准,在合理的规划范围内建设文化道路、广场、公园、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甚至是演出场所,让市民能够便利地享受到文化服务。

(2)文化展示平台构建工程:①国际性展示平台——大连国际城市艺术节。以大连为主平台,以大连专业和社会艺术创作成果为重要展示内容,吸引、联合“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城市的艺术团体、艺术家创作的精品艺术、特色艺术参加。还要整合原有的各类艺术节活动,在大连及相关各个城市的高端艺术集中展示平台上提升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提升城市的文化生活品格,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②日常性展示平台——城市演出季。主要在每年夏秋季节,通过演出季形式展示本地艺术创作成果,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城市文化氛围。

(3)文化遗产与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工程:做好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做到应查尽查、应录尽录,对大连市的文化遗产进行清晰的梳理,并依据遗产类别、形式特点制定不同的规划保护方案。特别是对工业遗产,要进行深入挖掘,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建设。

(4)文化“走出去”工程:积极鼓励和选择大连市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走出本地、走出本省、走向世界,丰富文化“走出去”的内容,拓展文化“走出去”的形式。

(5)文化艺术研究评论高地工程: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建设,以培养和鼓励艺术人才的力度培养和鼓励优秀文艺评论人才。建立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文艺研究、评论阵地。建立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评论介入机制,通过论证、立项、创作、评价等环节的专家介入,实现理论、评论与艺术创作的更好结合。设立文艺研究和评论项目扶植资金、学术和评论活动保障资金,建立文艺研究与评论奖励机制。

7.优化结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培育一批具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文化科技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使其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布局科学、产业发展集聚、产业竞争高端。大连市现有5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6家全国文化重点出口企业,要利用好自身的成熟条件,进行规模化、集约化打造,形成文化产业链条,吸收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开发有价值和影响的文化项目。

在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加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力度,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孵化平台。功能完善、设施配套、服务齐全、门槛较低、出口较多是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应有的思维。同时,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也占有重要地位。形成文化立法和有序管理基础上的文化市场环境,大力增强市场的开放性和公平性,是发展文化市场的重要方向。

8.抓好文化人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

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培养,建设城市文化发展所需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保证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力量。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文化专业人才,打造一批引领城市文化发展的领军人物,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逐渐建成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文化人才梯队,保证城市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真正重视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需建立有针对性的、“破格”的特殊政策和资金支持,其中包括人才的录用标准和使用方式、培养和扶植资金、定向培养政策、专业文化艺术团体人才培养资助资金、特殊人才引进政策,等等。

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措施

1.确立文化强市战略意识

文化强市不仅是文化发展的战略,也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是城市精神生活、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和点火器、助燃剂。

建立文化强市战略意识的一个标志性行动是将文化软实力增长融入城市发展最为重要的信念、构思和设计之中,按照“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精神,将文化建设由局部性工作上升为战略性任务,将其地位由城市的装点修饰提升为城市的发展根基,由软指标发展为硬任务。因此,在关乎城市基础性、整体性、建设性、发展性的规划中,将文化建设和文化软实力增长作为最为重要的内容加以涵盖成为必要的选择。

建立文化强市战略意识的另一个标志性行动是将文化软实力增长作为城市发展各环节中的共有意识。文化建设不仅是文化部门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在任何社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要将发展建立在先进、科学的文化理念基础之上,将行为建立在有形、无形的文化准则规范之内,将目标建立在广阔、远大的文化理想之中。同时,在重要的社会领域逐步建立文化评价机制和文化干预机制,形成文化渗透于社会建设各主要层面的良好态势。

2.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和公民文化素质培养

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制度,丰富拓展面向群众的理论学习途径。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改进学习方法,创新学习载体,促进党员知识、能力的转型提升。不断丰富拓展面向群众的理论学习途径,借助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展览等多种媒体和手段,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主线,深入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增强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功实践和实现中国梦展示的光明前景,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寻梦、圆梦的必由之路,应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汇聚起推进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加强舆论引导,创新报道模式,提高报道的亲和力,建立主流媒体在受众心目中亲民化的新形象。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的主流媒体。优化媒体结构,规范传播秩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建立健全例行新闻发布制度、社会关切及时回应机制和信息发布专项考核制度,加强新闻发布主题策划。加强网络媒体建设,打造以重点新闻网站和市属新媒体为核心的主流新媒体矩阵,建设以“大连发布”为统领、重点职能部门相呼应的政务新媒体矩阵,建立以大数据分析为技术支撑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在全方位提升公民文化素质、文化修养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公民的文明意识和创新能力。广泛开展道德实践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围绕“文明在大连,我是大连人”主题实践活动,深化公民道德建设,扎实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同时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逐步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搭建创新平台,建立激励机制,扶植创新成果。通过鼓励全民创新创业,打造致力学习、钟情文化、崇尚修养、兼爱社会、坚守信念、重视责任、锐意创新、讲求奉献的城市文化风尚。

3.制定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规划

制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各项措施,形成关于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专门性规划,并将这类规划的基本精神和主要任务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变为城市发展和相关领域、部门的指标性工作,具有关键性意义。

在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要全面理解和准确确立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首先,要扩充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改变将软实力误读为软任务、软指标的现象,从将其单纯理解为思想状态、文化素质、社会风尚、相关环境的习惯转变为将其理解为由精神发展到物质环境建设和文化产品生产再到整个城市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宏观眼界。其次,要适度限制文化软实力的外延,避免滥用文化概念,避免打着文化大旗做非文化甚至反文化的事情。在此基础上,规划才能做得全、做得实、做得远,才能避免缺、避免虚、避免滥。

同时,还应采取两方面措施保障发展规划的具体实施和最后兑现。一方面的措施是明确文化软实力发展规划的法律地位和行政约束力,形成文化发展社会共识,将文化建设作为硬任务贯彻于城市发展的社会行动之中。另一方面的措施是将总规划与各相关领域的发展规划相结合,为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提供大环境,并形成合理并进、相得益彰的实际效果。

4.出台一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相关政策,形成制度保障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可见,依法治文、法治兴文将是很重要的内容,文化发展必须走上法治道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法规政策是保障工作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目前,大连文化法治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已经大连人大审议出台,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也在制定之中。大连市财政局在剧场演出、送戏下乡和农村电影“2151工程”的补贴及投入上也已经形成了一批政策文件。但是在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文化法治工作也才刚起步。

提升文化软实力相关政策的建立,应主要倾向于保护性、扶植性、激励性、保障性和秩序性政策的建立,同时还应建立文化软实力建设工作的监督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

处理好相关政策的稳定性和发展性,是政策建设过程中需要把握的重要问题。政策出台应建立在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和效果考察的基础之上,重要的或带有实验性的政策需要开展试点工作。政策一旦形成,就不能朝令夕改,今年有了明年无。政策的相对稳定既体现着文化导向的稳定,也影响着社会文化行为的目的性和持续性。同时,文化建设是不断发展着的社会行动,一定阶段的政策调整是必然的工作。在已有政策基本对路、有效的前提下,政策调整的基本思维应是进一步健全完善、进一步加大力度。

5.加大文化建设投资力度

提升文化软实力不可能白手起家,不能“无为而治”。加大文化建设投资力度不仅是满足社会文化需求的需要,也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需要。文化建设投资的效益经常是隐性的和长期的,因此,文化建设投资理念首先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将文化建设投资作为基础性建设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应有的认识。

加大投资力度并不意味着盲目增长,也不意味着“撒芝麻盐”,首先要确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增长比率,确定主要投入方向和科学的投入方式。

建立文化建设投资体系,加大投资力度。文化建设投资体系主要由四个系统构成:一是投资方向,要形成由资助专业文化艺术主力军、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基础性和发展性文化建设工作构成的投向体系;二是投资重点,要形成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文化艺术精品生产、优秀的传统和特色文化艺术项目保护、文化产业孵化、人才培养和激励等构成的项目体系;三是投资渠道,要形成由政府主渠道、社会分支渠道和外资渠道构成的文化建设投资渠道网络系统;四是监管系统,要形成由政府指导、专家评估、制度监管、社会监督的监管系统。

6.完善文化工程和文化艺术生产评价体系

文化软实力是十分复杂的社会活动系统,种类繁多,涉及面广,边界游移,标准多样。在理解提升文化软实力问题时,要防止两种倾向的产生:一是完全依照主管部门的意志行事,限制文化发展的创造性、广度和自由度;二是完全放任自流,丧失方向引导和规范。处理好其间复杂关系的有效方法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赋予这种评价体系足够的权威性。

评价体系的完善首先在于评价范畴的建立,其中重要的内容是关于文化方向和文化价值的评价、关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价、关于实际潜力和发展前景的评价、关于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的评价、关于投资时机和运行方式的评价、关于宣传力度和推广范围的评价。

由宣传、文化主管机构主持,文化艺术专家学者、相关行业专家学者、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组成权威评价机构。评价体系采取严密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工作流程,并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和问责制。采取评价追踪机制,不仅发力或制动于项目开端,而且通过过程评估,形成追加、调整或矫正、叫停机制。采取评奖、激励、评论、社会宣传等方式,形成优秀文化推广效应。

                                                                                  (执笔:杨锦峰 朱国平 邱 伟 牛 萌 刘成立 刘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