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现实与文化方略:城市文化建设调研规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大连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大连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课题组

为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战略,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促进大连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建设文化强市,推进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依据国家和辽宁省文化发展定位和规划,结合大连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编制《大连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旨在明确“十三五”时期大连市文化发展的环境、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1.“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大连市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服务方针,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中制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文化事业得到全面推进。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丰富。按照“舞台艺术天天有演出,群众文化周周有活动,博物馆月月有新展,文化设施建设年年有新改观”的工作思路,各项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实现跨越式推进。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成为全国首批、辽宁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全方位提高。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改造了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并投入使用,按照修旧如旧方式翻建了宏济大舞台,新建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大剧院、大连博物馆、大连图书馆、大连京剧院综合楼、大连市群众艺术馆以及扩建大连艺术学校等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文化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2012年,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大连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2014年,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鼓励社会文艺院团发展的意见》(大政办发〔2014〕66号)。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大连市社会文艺院团演出服务购买和优秀剧(节)目奖励暂行办法》《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大连市专业剧场演出扶持暂行办法》《大连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实施和经费落实方案》《大连市少儿图书资源全域共享建设实施方案》等。为繁荣和规范文化市场,市文广局出台了《大连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出版物审查鉴定工作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游艺娱乐场所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

——重点民生工程落实到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4个,其中国家一级馆11个;文化馆14个,其中国家一级馆5个;博物馆30个;电影院30个;美术馆2个。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十二五”期间落实的重点民生工程项目有:免费开放公共博物馆(包括遗址类和非遗址类)、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纪念馆、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等公益性文化场馆;全市建成100多个500平方米以上的农村乡镇文化站,46个城区街道均整合资源扩建了3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站;全市584个社区书屋全部建成,与987个农家书屋一起,基本实现全市社区书屋全覆盖;全市新建了1500个按标准配置的电子阅览室,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覆盖率达到了100%;为偏远地区6359户居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提供信号保障系统,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全域覆盖;组织院团免费送戏下乡,并将农民工聚集地和敬老院纳入送戏下乡范畴,已经形成“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新展”的文化服务模式;坚持实施农村电影“2151工程”,在全市973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公益电影,103家农村敬老院每月免费放映电影2场,在城市农民工集聚地每年免费放映公益电影500场。

——打造了一批文化品牌活动。“亿达之声——大连夏季国际艺术节”、“打造文化大连”系列主题活动、专业艺术“五进”(进农村、进军营、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民工聚集地)活动、“快乐周末”公益性艺术赏析普及系列活动、京剧“每月一星”活动、系列新年音乐会、城市演出季活动、大连新人新剧目展演活动、金秋颂和谐活动、“大连作家森林”、“大连汉风文化方舟”等,已经成为大连市有影响力、有持续性、有群众性的品牌活动。打造“政府埋单、群众看戏”的文化服务模式。继2014年在东北地区率先实施政府购买民营文艺团体的惠民公益演出100场之后,2015年投入490万元,使购买演出场次增加至200场。

(2)文化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根据文化单位的特点,分类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使文化活力不断增强。

——专业艺术活动水准提升。成功举办夏季达沃斯论坛文化晚宴文艺演出和非遗展示活动,突出了中国元素、大连元素,让中外来宾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成功举办第六届大连新人新剧目展演活动,参演对象由面向专业艺术院团拓展为面向全社会,成为专业文艺力量、群众文艺力量和其他社会文艺力量共同参与、展示全市最新优秀文艺成果的高水准文化活动。

——艺术精品创作成就斐然。加大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力度,出台了支持繁荣文化艺术发展的管理办法10余个,推出了一批在国内、省内有影响的影视剧作品和舞台艺术作品。专业院团创作演出的剧(节)目获得国际级奖项5个、国家级奖项10个、大区及省级奖项50余个。影视拍摄单位创作电视剧800余部(集),《王大花的革命生涯》《闯关东前传》《钢铁年代》等在全国热播。

——文物博物工作成果显著。颁布了第一部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大连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填补了我市该领域的空白。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405处,其中国家级35处、省级84处、市级109处、区(市、县)级177处。全市现有非遗保护项目33个,其中复州皮影戏和庄河剪纸两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7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24个。文博系统所属各博物馆、纪念馆除基本陈列展览外,还举办各类临时展览和公益免费惠民展览。

(3)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较好。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对经济的贡献率大幅度提升,增加值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15%,占全市GDP的3.5%,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不断展开。“十二五”期间,已完成沙河口区文化产业创新园区发展规划、旅顺口区太阳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庄河海王九岛发展规划、长山岛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创建大连文化产业创新园区,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取得巨大进展。全市已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全国文化重点出口企业6家。2013年,大连市被认定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大连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大政发〔2015〕38号)正式出台,《大连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立法工作有序推进。以项目建设带动文化产业实现全面发展,有效推动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等产业领域融合发展。大连市荣获2013年中国十大影响力会展城市称号,大连承办的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被评为2013年中国十佳品牌专业展览会。积极争取国家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支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729意象东方雕塑艺术文化创意馆、大连新华书店中心书城相继营业。

——积极培育重点文化企业。为动漫企业进行国家认证,落实营业税、增值税等方面的税收政策。申报国家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为一批优秀项目争取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建立大连市文化产业发展数据库,已登录文化产业企业6000家。大连圣亚旅游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海昌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华臣影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实现跨区域发展。

——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不断完善。与工商银行大连分行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未来五年内,工商银行大连分行将为我市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市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正式建立。工商银行大连分行与大连大青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海昌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圣亚旅游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金石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四家骨干文化企业签署了融资合作协议书。同时,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积极性明显提高,投资比例大幅提高。

——文化市场有序发展。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文化建设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鼓励和引导,形成政府财政、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全市共有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万余家,从业人员10万人。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创新意识需进一步强化,文化创新氛围需进一步优化,促进和保障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需进一步健全、完善。

(2)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载体建设规模和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地位及城市文化布局的标志性、合理性和均衡性要求相比还有差距。

(3)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成果数量不足,产出频率不高,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缺乏或没有相应平台。

(4)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内容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比例偏低,核心竞争力有待增强。

(5)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高端文化人才、专业性人才、技术型人才还比较缺乏,人才保护、扶植和引进措施仍不够完善。

3.“十三五”时期的文化发展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发展具备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为有利的环境,同时也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

(1)国家战略为文化发展提供重要机遇。党的十八大做出了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及“十三五”规划建议等系列讲话中,强调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战略指引,文化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2)经济新常态为发挥文化的独特优势提供了新契机。在经济新常态下,尤其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优结构、扩内需、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优势,把文化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和创意发展。

(3)城市发展定位对加快文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一带一路”倡议、东北振兴战略、“两先区”及“品质立市”建设,为大连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大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推进城市精神生活进步、文化环境优化、文化品质提升、文化影响扩大,成为“十三五”时期文化事业的必然担当。

(4)经济社会发展为大连文化发展拓展了新空间。随着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文化生活品质日益提高,文化生活方式日益多样,文化消费能力日益增强,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发展提出了更为新鲜、更为迫切的要求,创造了更为坚实、广泛的基础,对文化供给侧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引领,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为目的,以品质立市为主题,全面实现文化强市的建设目标。

2.基本原则

(1)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高度重视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2)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举。通过宏观引导、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市场监管等手段,不断提高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质量、能力和水平,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3)坚持文化创新与文化个性共存。鼓励文化艺术创新发展,鼓励创造具有时代精神、地方特色、个性色彩的文化艺术成果,鼓励创新文化艺术生产方式、手段和经营管理模式,为文化艺术发展营造充满创造欲望、创造自由和创造机遇的精神氛围和社会氛围。

(4)坚持重点推进与全面提升结合。抓住、抓准、抓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引领性环节,形成战略重点,并予以重点关注、扶植和推进。在战略重点的牵动下,创造文化发展的均等机遇和共同平台,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实现文化的全面发展。

(5)坚持文化传承与转型发展协调。正确、科学、适度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城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文化脉络、文化遗产、文化特征的保存和延续,并使之有机融入城市发展的时代步履之中,熔铸在现代城市的精神空间和物理空间之中,助力转型发展,焕发新的生命。

3.发展目标

通过“十三五”时期的全力推进,形成与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相匹配的高品质文化环境、文化生活、文化生产、文化创造的新格局,建成在东北地区具有领先地位、在国内具有一流水准、在国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强市,为实现建设现代文化名城的目标夯实基础。

(1)全民精神素质全面提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神引领,营造文明和谐的精神氛围,倡导科学进步的道德风尚,培育现代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质,在信念理想、道德文明、文化修养、创新能力等方面促进全民精神素质全面提高。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已经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的基础上,持续完善硬件设施,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高品质发展。

(3)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以现代化、标志性大型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网络化、多类型文化设施建设为依托,推进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城市文化设施格局。

(4)文化创新能力显著增长。以文化创意、文化原创、文化创业、文化品牌为重点,创新机制,搭建平台,大幅度提高城市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推广能力,大幅度提升城市文化的影响力。

(5)文化产业不断壮大。到2020年,力争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初步建成以创意和内容产业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产业基地为骨干,结构合理、整体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提高文化产业的聚集力和影响力。

三、主要任务

1.培育大连人文精神,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大力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以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底蕴、以现代文明素质为基调、以城市精神品格为特征的新时期大连人文精神。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全市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强化公民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等思想理念。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形式、内容、手段,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在重大节日、纪念日集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主题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2)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以建设学习型城市为目标,积极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全面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加强全民阅读活动品牌建设,打造全民阅读精品项目,加大阅读活动引导。开展“全民读书活动月”活动,倡导以读书为乐的生活方式,弘扬以读书为荣的价值观念。推广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电子书阅读等多种载体的阅读方式。倡导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促进阅读成果转化。重视和改进青少年阅读,发展民间阅读组织,丰富全民阅读参与主体。

(3)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深化文明城市建设。注重风气培育,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为大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积极推动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和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活动,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念。利用国际性节日及民间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等,举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为新时期大连人文精神增添新的元素。

(4)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格。积极打造对城市发展有长远影响的文化品牌,构建规模化、系列化、多层次的文化节庆活动品牌体系。扩大大连特色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突显大连城市的特质。深入开展“打造文化大连”系列主题活动、大连文艺界“三个十”评选活动、大连图书馆白云书院系列活动、“共创明天”少儿读书系列活动等,打造“棒棰岛文化节”“星海之恋”“春之鼓舞”“国际合唱节”“百花会(节)”“庄河之夏”“渔家风情百花会”等区(市、县)文化品牌,活跃和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文化站、广场及农家大院的作用,培训文化骨干,通过演出、活动等多种有效载体提升大连市民的文化素养,提高大连城市的文化品格。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市民文化生活品质

全面提升大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品质,进一步发挥其示范效应,科学而有序地推进全域城市化环境下基本公共文化标准化服务。进一步拓展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种类,全面开展“文化有约”活动,加强精品创作生产,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加快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全面满足小康社会条件下城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基本需求。

(1)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保持领先地位。以大连全域城市化建设为契机,提升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品质,通过搭建骨架、延伸触角改善文化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增强城市文化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庄河市博物馆、长海县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至2020年,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整体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为目标,坚持设施共建、品质共享,坚持城乡互动、优势互补,优化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使其覆盖全面、服务便利、功能完善、管理良好,努力使我市成为东北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建成一批与大连城市影响力相匹配、体现城市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化文化设施。在此基础上,市区形成500米文化圈,人口密集的区(市、县)形成千米文化圈。

——依托大连全域化城市发展战略,建设金普新区等城市文化综合体,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市民文化休闲娱乐功能集聚和辐射的示范区,以形成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充分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等各类行业性公共文化活动阵地的作用,推动机关、学校、部队等机构内部文化设施的对外开放,实现社会文化设施共享。

——新建以大连博物馆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确保按期完工并免费开放。

(2)建立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运行体系。完善以人为本、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运行体系,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为重点,提升“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精准水平。

——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对具有大连特色和重要艺术价值的原创艺术产品以及民间艺术的生产、传播给予扶持。结合扶持发展文化产业,引导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多生产优质廉价、安全适用的文化产品。政府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

——切实保障基本文化服务。以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为重点,进一步明确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标准,搭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图书馆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在城乡之间构建统一服务网络,为满足群众阅读需求提供基本保障。实施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工程。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12场以上、流动展览10场以上;图书馆每年下基层服务不低于50次。每个行政村每年免费观看5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8次以上规模较大的文体活动。提升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场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展示历史、传播知识和提升市民审美情趣的作用。

——以现代化文化服务形式方便市民参与,推进发展“文化有约”服务模式。整合全市公益性文化场馆(剧场)和各类院团(演艺剧团)的优质资源,通过打造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建立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菜单”预约形式为市民提供免费培训、讲座、展览、演出等公共文化服务。

——积极扶持文化广场及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工作。主动引导,专人服务,并完善文化广场相关配套设施,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广场活动。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扶持,鼓励和吸收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农村文化大院建设。通过城乡共建、村企共建,增强文化大院自我发展的能力。

——深入推进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站)、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实现公共博物馆全免费开放,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提升民办博物馆的公益性。

——保障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基本的文化服务,不断完善相关设施设备功能,开展针对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各类文体活动。

——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文化服务的力度。继续推进“打造文化大连”系列主题活动,创新引进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模式,形成政府财政、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3)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加快现代科技应用步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

——建立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利用移动服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打造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的普及应用,建设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公众文化服务系统,集推送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反馈服务质量、了解文化需求于一体,实现集信息传递、定制服务、服务评价等功能于一身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建立以大连图书馆为中心馆,区(市、县)图书馆为二级网络的“一卡通”工程,实现通借通还,并逐步推进街道、社区图书室三级、四级网络建设。新建手机图书馆,使手机用户能够共享大连图书馆资源。

——加强市级和区(市、县)级文化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所有市民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及享受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资源服务。完善并丰富“线上博物馆”功能,建立群众活动远程指导网络。

——加强大连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不断完善“大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大连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库”“大连市少儿数字文献资源库”“大连白云书院讲座视频资源库”等大连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继续挖掘、编制具有大连特色的数字资源库。

——推动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发展。在巩固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直播卫星应用领域,加快全市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升级改造,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支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推进广播电视传播和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

(4)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市民文化素质提升工程等培训载体,采取市里培训专干、区(市、县)培训骨干、乡镇(街道)培训积极分子、村(社区)培训普通群众的方式,不断提高基层文化骨干的专业素质。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使用制度,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奖励机制,激发文化创意、创业、创新热情;增设特殊人才贡献奖等激励机制,吸引热爱文化事业、具有文艺才能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激发基层文化人才的精品意识与创新热情。

——通过政策扶持民间成立各种形式的文化团队,发现和培养一批热爱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文化志愿者,并定期培训,以提升文化志愿者队伍素质,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带动和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

——建立大连群众文化人才考评体系。采取政府组织、专家参与的方式,定期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估和群众文化人才考评,每年对区(市、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考核、排名并通报,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和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中的比重。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基地。依托各级党校、艺术学校及在连高校,对群众文化人才进行继续教育,实施业务干部培训计划,保证区(市、县)文化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达到每年20天以上,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达到每年5天以上。每两年轮训一次文化志愿者队伍,提升文化志愿者素质。

——开展市民素质培训提升工程。采取“市级集中培训,社区分散辅导”的方式,形成两级培训网络,每年培训市民达10万人次以上,提升市民整体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水平。

——重视残疾人文化艺术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鼓励、扶持残疾人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和文艺创作。

——积极引导群众自主参与各种形式的文艺创作活动,建立群众文化优秀作品的创作、选拔和推广机制。

3.实施重点文化工程,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1)重点文化工程。

“十三五”时期,重点文化工程是配合市委、市政府品质立市战略,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发展水准的品质文化工程。

①文化艺术精品工程。

——继续实施文艺精品创作生产“5511”工程。组织落实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包括5部长篇小说、5部影视剧(电影、电视剧、动漫剧、广播剧、纪录片)、1部舞台剧、1部文艺丛书。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推动以“名牌、名品、名人”为重点的大连文艺“三名工程”。

——打造舞台艺术精品。专业院团在“十三五”期间推出3至5部优秀剧目,积极参与省、国家和国际有影响力的艺术赛事和专业评奖活动,力争获得国家、国际重要奖项。积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加大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的提升和推介力度。

——打造电影电视剧精品。重点扶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大连故事的原创电视剧作品,拍摄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电视剧作品2至3部。探索发展电影作品拍摄的思路、机制,支持电影故事片创作拍摄。重视电视纪录片、广播剧、动漫剧、影视剧拍摄制作,推出反映大连历史和现实风貌的系列作品。

②文化惠民工程。

——品牌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开展专业艺术院团“五进”公益性演出、农村电影“2151工程”,扶持城市社区文化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文体活动室和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丰富“快乐周末”公益性讲座的内容,将品牌文化打造成惠民新常态项目。

——市民素质提高工程。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继续深化“打造文化大连”系列主题活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新开展“大连作家森林”“大连汉风文化方舟”等新型文化文艺传播载体的活动,鼓励、引导、激活基层文艺工作,涵养、优化本土文化生态。

③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完善城市文化发展硬件设施。重点建设与城市文化生活质量和城市文化地位相适应的大型基础性文化设施,完善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硬件配置。

——鼓励民营资本建设主题博物馆、小剧场、艺术作坊等各类小型文化场馆。

④城市文化环境工程。

——实施城市主题文化公园建设工程。选择3至4个现有城市公园,建设以戏剧、歌舞、美术、书法、电视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主题的文化公园。

——持续开展建筑与街景艺术化工程。通过艺术化设计及雕刻、绘画、摄影、光电艺术等元素的介入和渗透,美化城市环境。

——持续开展文化名镇(村、街区)建设工程,选择具有传统文化气息或城市标志特征的镇、村、街区,打造文化气韵生动、文化生活丰富、文化感受独特的文化名镇、名村、名街区。

⑤城市文化展示平台构建工程。

——举办大连国际城市艺术节。整合现有的“亿达之声——大连夏季国际艺术节”、大连新人新剧目展演等艺术类活动,举办大连国际城市艺术节。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充分汇集沿线城市的文化资源,打造舞台艺术精品展示、文化交流、艺术展览和文化贸易的平台。

——鼓励支持文化艺术机构、社会力量举办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文化艺术展示活动,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展示平台。

⑥文化遗产与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工程。

——中东铁路保护工程。整合我市近百处有关中东铁路的文物资源,争取通过辽宁省文物局联合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文物部门,将中东铁路整体申报为国家文物保护重点工程,并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

——山城遗址保护工程。推进我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利寺山城、巍霸山城和大黑山山城遗址等高句丽山城列入国家文物局的文物保护重点工程,并进行整治修复。

——重点推进小珠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工作。力争以现代方式保护好遗址,充分发挥文物考古科研、考古知识普及等作用,为国家海岛考古、海洋文化挖掘提供依据。

——做好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保护开发工程。做好对旅顺太阳沟、中山广场、黑石礁、南山、胜利桥北街区五大历史街区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保持和延续工作。积极做好对庄河青堆子、瓦房店复州城等村镇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

——制定近代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加强大、中型工业遗产项目的确认、保护、利用工作,通过建立工业博物馆、文化产业园以及展示近代城市发展史等方式,盘活工业遗产项目。

⑦文化“走出去”工程。

——充分利用大连区位优势,积极开拓以面向东北亚为主的国际文化市场,支持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向境外发展。扶持文化企业开展跨境服务和国际服务外包,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开展的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和文化旅游。

——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文化艺术活动、赛事,积极参与各类文化艺术展览、营销、推广活动,积极宣传推介原创艺术精品和品牌文化产品。

⑧文化艺术研究评论高地工程。

——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和文艺评论工作。推出一批在国内文化艺术领域具有领先水平和较大影响力的文化艺术研究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评论)。

——打造文化思想传播阵地。扩大各类传媒的文化平台,提高文化信息的辐射力。创办公开出版的专业文化艺术刊物。

(2)各项文化事业的主要任务。

①专业艺术事业。

——实施精品战略,繁荣艺术创作。市属国有专业院团要努力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每年创作(含改编、移植)排演1台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新剧目;五年内要打造1至2台在省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精品剧目;每三年举办一届新人新剧目展演活动,每三年举办一次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表演赛。

——加大演出力度,不断开拓演出市场。加大市属国有专业院团国内外演出的力度。继续深入开展“五进”公益性演出等文艺惠民活动,年均演出不少于200场。继续开展“快乐周末”公益性艺术赏析普及系列活动,年均不少于30场。继续发挥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宏济大舞台等专业剧场的作用,引进更多的中外舞台艺术精品。

——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市属国有专业院团要不断拓展文化“走出去”的新领域,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不断拓展国际演出市场。

②图书考古文博事业。

——完善图书馆的数字化体系。实现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服务网络的全面资源共享,健全城乡一体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以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为资源平台,以街道(社区)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设施为接收平台,以大连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为服务平台的全方位、立体式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加强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建设。实施文物项目库建设,完善文物保护的“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工作,提高文物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效能、质量。多渠道争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形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主要依靠国家资金,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依靠市、县财政补助的资金筹集渠道,并逐步形成不可移动文物修缮资金依法以文物管理使用人自筹为主、以政府财政补助为辅的新格局。

——在重点推进文化遗产与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工程的同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续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性开发,对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落实保护措施,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程。

——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实现图书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和便利化。利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增强博物馆的信息服务功能。加强区(市、县)图书馆、博物馆基础建设工作,提升其公共服务能力。扩大图书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范围,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以延伸对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的服务。

③群众文化事业。

——建立健全高效的服务机制。了解市民文化需求,繁荣社会群众文化活动,接受各种文化服务预约,健全公民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和公共参与机制,着力实现群众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

——完善群众文化网络。完善区(市、县)群众文化服务基础文化设施,提升社区文化中心、乡镇文化站、文化大院等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提升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品质,完善500米文化圈和千米文化圈建设,增强城市文化集聚和辐射功能,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

——搭建数字文化馆,实现群众文化服务资源共享。建设一个数字化文化平台,使群众文化信息、辅导和培训工作、预约服务等相关内容实现网络共享,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群众文化活动。

——保持文化活动的特色化、层次化。加强特色活动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的建设。积极指导社区文化中心、乡镇文化站、文化大院的特色文化活动,使其与传统文化、当地特色文化艺术形式充分地结合。

④广播影视事业。

——发展广播电视事业。保障全覆盖广播电视信号的安全无故障传送,提升数字化和网络化水平。逐步完善广播电视等重要新闻媒体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有序推进地面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服务体系和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推进三网融合。组建面向市场的影视剧、娱乐节目、科技节目、体育节目等的制作公司,提高节目的创新性,提升收视率和辐射范围。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电视、手持电视、公交移动电视,重点拓展地铁电视和移动电视、楼宇电视。

——推动影视产业发展。整合现有影视基地资源,建设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具有影响力的影视基地。全面提升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和新媒体影视的创作和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衍生品开发。重点支持影视制作企业提升影视剧制作能力和水平。完善、加快城乡数码影院建设,提高电影发行、放映的覆盖率和服务水平。

⑤新闻出版和版权事业。

——进一步加快新闻出版转型升级的步伐。切实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

——积极引导印刷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印刷,发展数字印刷,提升大连市印刷业“十三五”期间的供给质量和水平。

——完善出版发行网络。鼓励多种形式兴建或者运营各类主题书店、专业书店、微型书店、书吧等特色书店,构建覆盖城乡、便民利民的图书发行渠道体系,在设施和资源方面为全民阅读工程的实施 提供保障。

——加强版权保护和运用。积极开展版权管理和服务,促进版权产业发展,使版权保护工作更好地为全市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服务。巩固政府软件正版化成果,全面完成国有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版权示范单位、示范园区(基地),为创建国家版权示范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⑥社科研究与文化艺术研究。

——强化前沿意识,开拓国际视野,加大学术文化建设力度,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城市发展发挥思想库作用。优化科研环境,推动学术创新,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推出一批高水准的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研究成果,提升与国内外学术前沿对话交流的能力。

——加强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研究机构建设,整合研究力量,打造有规模、有能力、有影响的学术机构,重视学术社团建设,发挥专家学者的参谋、咨询作用。

——打造社科和文化艺术研究学术平台、媒体阵地,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舆论环境。

——完善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研究奖励机制,细化奖励项目,扩大奖励覆盖面,加大奖励力度。

4.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产业创新集聚发展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大连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立法工作。通过设立我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实行市场化、专业化运作。着眼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借鉴国际文化产业发展先进理念,立足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现代科技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积极培育、支持新兴文化产业业态发展,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区(园区、基地)建设,吸纳集聚能力强、特色明显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逐步构建结构合理、特色明显、富有创意和科技元素、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依托我市资源优势,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重点打造具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八大行业”(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发挥我市在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旅游、影视传媒等方面形成的竞争优势,打造四大文化产业集聚区。

(执笔:赵维良 杨锦峰 孙才志 郭建科 孙彦宝 邱 伟 刘桂春 刘 薛)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