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影像作意的关键
什么是影像作意?譬如观佛像,因为你对影像作意的道理没有搞清楚,所以观不起来。譬如现在你看到这一尊佛像,你不看的时候,意识里也有这尊佛的影像啊!这就是影像作意。第一步意识里先把这个影像留住,不管是泥塑或木雕,或绘画的,都可以。
你为何观不起来佛像呢?因为你一观佛像的时候,就想那佛是活的,同我们的肉身一样,还最好能摸摸你的头,所以观不起来。你的父母在外地,不在你身边,你想父母现前来抱你,做得到吗?(同学答:做不到。)但是你心中是不是有父母的影像?(同学答:是。)把世间法的父母影像换成佛像,留在意识境界上就对了。当你打坐时,在第六意识的独影意识境界上,这个影像出现的时候,不管影像在上、在下、在内、在外,只要把影像留住就对了。
留住这个影像时,等于画家构想一个画面,那根本是一个幻想,但是他有这个影像。一个诗人想一首诗:“云淡风轻近午天……”一面想象,头一面在摇,人都到诗中画的境界去了。把这个影像永远留住,影像有带质的作用,心念得止,慢慢第六意识止了,止了以后,直到意识清明了,自然身心两者会配合。观白骨、观佛像、观字轮都是这样。
你们试试看,影像作意,一用心就不行,要很自然的。你曾想过爸妈,一想影像就出来了,那个就是影像作意。即使没有影像,这一念已经是影像作意了。会了吧?譬如观佛眉间白毫相光,也可以观这个光,一观白毫相光,把这个影像止住,虽然妄念也有,但不相干。夹山禅师的两句话:“龙衔海珠,游鱼不顾”,懂了吧?影像作意,止在这里,妄念思想是有,那是游鱼,不要顾,始终只顾这个海珠,懂了吧?会了吧?你不会我也当你会,不然我很难过。
影像作意有了,这里头就有一个问题,你们想想看有没有问题?佛经上记载,佛弟子们会问那么多问题,所以会问还不错,连问题都不会问,怎么学嘛!学问、学问,要学要问,现在我代你们问吧!老师,请问这个影像作意,与精神病人的精神状态境界有什么不同?当然不同,怎么不同呢?一个是做得了主,一个是做不了主。做得了主的是因为那是自己造作的;做不了主的是莫名其妙而来的,自己都不晓得是怎么回事。
譬如你们修明点,佛眉间白毫光点,修密宗各派的明点都一样。现在我给你们留个影像,明点的影像(南师拿两个水晶球,一大一小,灯光一照,有一点既白又亮的明点)。现在注意看,看这点反光的亮点,闭着眼睛,在意境上有这一点点影像,这就是影像的作用,就定在这点明点上。也可以把它当成阿弥陀佛的白毫相光,永远在光明中,乃至睡眠的时候,依照戒律,这一点亮光在心中,非真非假,缘起性空。心粗时明点就观大一点,心细时,这明点愈观愈小,然后忘我忘身,这就是影像作意。现在你们试试看,明点的影像,不管在头顶上、在心中、在身外,都随便。这个影像有吧?只是个影像,不求实际有个明点。一用力就不行了,第六意识太去作意就不是影像,太放松就没有影像了。
由第一步影像作意开始修,把这一点止住,“龙衔海珠,游鱼不顾”,久久自然心念就止了,就是得奢摩他,这叫做“无分别影像作意”。这点明点用不着去分别,管它是什么亮光,只知有这个明点亮光之影像就是了。
再说“有分别影像作意”,譬如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分别影像就来了,阿弥陀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极乐世界有七宝行树,都加上许多的观想,然后心里还参念佛是谁。这念佛的念是所念的,但是能念的是什么?然后又有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念即不念、不念即念……这些都来了,这就叫做“有分别影像作意”,懂吧?所以禅宗参话头,念佛是谁?我是谁?吃饭的是谁?走路的是谁?这也是“有分别影像作意”。
所以“有分别影像作意”及“无分别影像作意”,包括了一切修法。譬如念咒子,咒子无法注解分别,就是无分别影像作意。譬如《心经》,能够解释的,“揭谛揭谛”,即自度自度;“波罗揭谛”,即智慧自度到彼岸;“波罗僧揭谛”,即度一切众生;“菩提萨婆诃”,即快快大彻大悟,智慧成就到彼岸。懂了咒语的解释,咒语就变成“有分别影像作意”。所以密咒多半不做解释,因为人一旦有了有分别影像作意,妄念散乱就来了。“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如果翻译成“快快自度……”心中就想:不晓得我几时得度?我这样不晓得诚不诚恳呀!我好像没有专一耶!自己内心打了半天仗,由有分别影像作意变成散乱妄想。所以一切咒语不解释意思,道理就在这里。自古只叫你念,念的时候你没办法解释,一念专诚即“无分别影像作意”,那就可以得止。由这个法门就可以了解百千万法门的道理,一概都如此,都透彻了。
有些人说,上座一念清明,万事不管。你真不管吗?微细思维如波涛汹涌,只是自己没有觉察而已。如果把这一点亮光、明点定住了,腿照麻照酸不误,而你的明点影像还在,这也算修止。麻的是“受蕴”,明点在的是“想蕴”,意识清净这一念不动。受蕴与想蕴是两回事,你身上的血液还在循环,呼吸还在往来是“行阴”。能使你想阴作意的是“识蕴”,所以五蕴俱在。等到观想作意功夫,慢慢练习而得止,止观双运以后,一路下去,得到解脱,才是五蕴清净,那个时候才可以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修持之路就是这样的,懂了吧?我不再说第二遍了,希望大家从此一路好好修去。
再说天台宗修六妙门的小止观法门数息、随息、止息等,都属于“有分别影像作意”的法门,是易学而难成;“无分别影像作意”的修法,比较方便,但是难学而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