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河流自古就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河流串联起房屋、农田和森林,为城市提供水资源和水产品,哺育着一座座城市。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流物流持续集中的今天,河流的作用愈发不可替代。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逐渐出现了城市河道传统功能消亡、生态结构破坏、形态风貌趋同等问题,使河道景观的可持续利用受到严重威胁。尽管我国近几十年来在河道堤防设计、河流污染治理、滨水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这些成果基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在“专业”的层面较为突出而缺乏必要的链接与融合,系统性不足。诸多实践证明,如果忽视城市河道与城市功能、生态基底、历史文化的紧密互嵌,而仅仅只是对河道进行工程治理、生态修复,并不能全面发挥城市河道景观的多重价值。我们需要将河流保护与利用的根本出发点放到“城市整体功能发展的需求”这个完整的视阈下进行考察,全面、清晰地认识城市与河流关系的历史演变,深入研究城市河道空间的生态、经济和人文价值优势,才能提出适用于我国多数城市的建议对策,实现城市与水系的有机融合、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从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以下简称“城市双修”)的新要求,到2017年3月住建部发文安排部署在全国全面开展城市双修工作,政策的密集出台表明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由“增量扩张”进入“内涵提升”的新阶段。“城市双修”的目标是通过一定范围内的项目更新,带动更大区域的发展,提升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的转型。在国家大力倡导新型城市化的当下,城市河道的“双修”与更新应瞄准环境整治、机能改善、经济发展、文脉沿承、社会改良等多重目标,全面赋予城市老旧滨河区新的活力。
本研究在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原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所提出的“以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理念指导下,将“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概念引入河道研究,从生态、经济和文化的层面细致解读城市河道的丰富价值;通过对河流与城市历史关系的深入分析,将城市河道的治理与城市功能演进联系起来,指出城市功能演变是人类改变河流利用方式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将河道视为城市的有机组成、将河道的保护利用与城市功能发展协调统一起来;针对城市河道保护与利用的现实途径,及时跟进杭州和国内外的城市河道有机更新研究与实践进展,探讨了河道景观多重价值向综合效益转化的机制原则,拓展了城市河道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研究充分结合文献与实地考察资料,系统构建了城市双修视阈下河道景观保护与利用的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试图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与水系的和谐共生提供科学建议,对于全面贯彻“城市双修”理念、丰富与完善“双修”理论应用场景、探索“双修”具体途径及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在河道有机更新的相关研究中,得到了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江山舞主任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在此谨表示衷心感谢。在本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还得到了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毛燕武处长、李燕副处长,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徐向纮院长,浙大城市学院王佳副教授等领导、好友的帮助和鼓励,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