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瘟记:中华瘟疫神话小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传瘟三子与驱疫方相

这个场景很有意思,二神把门,检验鬼的好坏。这两位大概是最早的质检员。

——施晓颉

相传,最早的瘟鬼是颛顼帝的三个夭折的儿子,而颛顼的爷爷——黄帝创立了驱逐瘟鬼的仪式。

“神”的观念产生于“万物有灵论”,“鬼”观念的产生也与“万物有灵论”相关。

大约一万八千年前,在今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洞穴中生活着一群后来被称为“山顶洞人”的先民。尚处于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他们能将石块敲打为粗糙的砍斫器和刮削器,会制造骨针,将兽皮缝成衣物御寒,还喜欢在兽牙、海贝壳、鱼骨上面钻孔,串起来做成项链。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原始信仰和一定的灵魂观念。他们生活的洞穴大致分为上室、下室与地窖三层,上室为活人的起居室,下室则是存放族人尸体之处。这些尸体被头朝东、脚朝西放置,上面还撒着含有赤铁矿的红色粉末。红色粉末象征生命和血液,将红色粉末撒在尸体上,说明山顶洞人举行过某种信仰仪式,或召唤亲人的灵魂重返人间,或祈祷获得亲人灵魂的庇佑。总之,在山顶洞人的观念中,死人的灵魂与活人的灵魂明显不同,前者就是我们说的“鬼”。不过,这是“善鬼”,不会危害活人,可以与活人和谐共存。

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对鬼的认知发生了改变。约五千至七千年前,生活于今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先民曾采取多种方法安葬他们的族人,大部分族人的尸身呈仰卧姿,还有一部分尸身为俯卧或侧身屈体卧。有学者认为俯卧和侧卧的是横死者。横死即非正常死亡,比如吊死、溺死、饿死、难产死等。特殊的安葬方式代表了仰韶先民对于非正常死亡的鬼可能作祟于活人的担忧,这些鬼是“恶鬼”,也即后世所说的“厉鬼”。将横死之鬼视为厉鬼,并将尸体摆放为特殊的姿态以压制厉鬼,是对厉鬼的最早认知。

进入阶级社会,先民的厉鬼观念又有了变化,他们将没有后嗣的鬼也归入厉鬼之列。记录了先秦礼仪制度的重要典籍《礼记》指出三种厉鬼,即泰厉、公厉和族厉。泰厉指没有后代的帝王鬼,公厉指没有后代的诸侯鬼,族厉指没有后代的大夫鬼。当然,将没有后嗣的鬼视为厉鬼,这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伦理思想在信仰领域的反映。死人是否介意有没有后嗣我们不得而知,但因后嗣不明而引发的各种权力和金钱的斗争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所以活人更希望后嗣身份明确,因而扩大了厉鬼的范围。如何压制或者抑制厉鬼呢?《左传》说:“鬼有所归,乃不为厉。”意思是要通过祭祀的方式,才能消解厉鬼的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