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对联全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说起对联,大家都不陌生,我们过年所贴的春联便是对联的一种。但是,要把对联说清楚,却并不那么容易。

对联雅称楹联,又称门对、对子、联语等,是由两串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序列组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多用来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它短小精悍,韵味无穷,可庄可谐,可登大雅,可进茶坊,因而雅俗共赏,备受欢迎。

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并未涉及对联文体,后人从诗文、方志、掌故等资料中获得的涉及对联的信息少得可怜,而且零散孤立,因而对于对联的起源,目前尚无定论。总体上说,对联界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这一观点出自清代大学者纪晓岚之口,他的弟子梁章钜又大力肯定和宣扬,使得这一观点盛行几百年,时至今日,仍处于统治地位。

古时迷信,以为桃木能驱鬼辟邪,周朝时期,人们就把传说中镇邪除妖的神荼、郁垒神像刻画在桃木板上,称为桃符,也叫仙木,悬挂在门两边,每年除夕更换一次。后来,桃符上开始出现诗句。据史书记载,五代时期后蜀的君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之夜,于桃木板上题写“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其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

第二种观点认为对联起源于骈文、律诗。有学者提出,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因而对联产生的年代应该更早。从文学史上看,骈体文产生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律诗始于魏晋,到了唐代正式形成。而律诗的句式对仗与对联相同。他们认为,对联是骈文的后裔,是律诗的衍生品。

第三种观点认为对联起源于偶文。偶文即对称性的文句。先秦的诗文,如《诗经》《楚辞》《尚书》《易经》《论语》中已经频繁地出现对偶句,后来逐渐发展为民谣、谚语、对联、骈文等形式。所以有学者认为,偶文是对联的直接母体。

虽然对于对联的起源没有统一的说法,不过对于它的发展,大家的观点比较一致。

宋朝时,对联中的春联已经在民间相当流行,彼时,写春联已被人们看作是文雅之事,逐渐在文人中流传开来,甚至被当作一种礼品来相赠。而人们也从在桃木板上写对联演变为在纸上书写。

明清时期是对联的鼎盛时期。统治阶级对对联非常看重。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爱作联,“春联”这个名称,据说就是由朱元璋首创的。他在位时,大力提倡对联,人们相互赠联,自勉、喜庆、哀挽之联也层出不穷。

清朝时,对联艺术已经日臻完美,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艺术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一时期,对联的题材范围逐渐扩大,凡是记述、抒情、议论都可入联,对联的应用已遍及社会的每个阶层,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联形式,最长的“拟题江津临江楼”联,长达1612字。

到了今天,传统文化得以复兴。改革开放的大潮给对联这一古老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我们的对联还传到了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也像中国一样,有了贴对联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