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商君书》又称《商君》《商子》,现存24篇,是战国时期商鞅及其后学的思想言论汇编,也是中国古代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为商鞅。
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得到秦孝公重用。在商鞅主持与推动下,秦国围绕富国强兵的目标,实行了极大的政治改革,在短短的时间内,使秦国强大崛起,为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君书》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为:建立了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税收制度、军工爵位、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并积极推行农战,实行依法治国,赏罚结合、以刑去刑等。尤其宝贵的是除去弊端,大胆革新。
商鞅以犀利敏锐的视角,认识到每个朝代都各具其时代的政治特点,要使国家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就必须根据当时的历史形势和条件进行改革,认为现实社会的出路不在于法古,而在于变法更礼。“圣人不法古,法古则后于世”便鲜明地反映了这一发展变化的历史观。
农战思想是《商君书》的重要主旨,商鞅认为,实行农战结合是国家兴旺之根本。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是安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的前提条件。农耕为攻战之本,因为农业生产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使人民致力于农耕,避免游走,安土重居,为保卫国土而战。本书清晰阐明了农、战结合是实现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根本途径。
法治是商君思想的核心,在法家诸多流派中,商鞅以重视法律而独成一家。虽也谈术与势,但其法制理论更为细密。他指出:“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提倡一视同仁地执行法律,破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古法,并且按照“农战”这一途径,明确地论功行赏,赏罚分明,即“赏随功,罚随刑”,使法律建立于对每个人的公平之中。
《商君书》的许多篇章都涉及到军事,商鞅认为战国时代是武力征伐的时代,“万乘莫不战,千乘莫不守”。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战争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要立足并称王于天下,就必须从事战争。本书指出,“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就地理位置和环境国家战事影响作出了说明,即四面受敌的国家必须注重防守,背靠大海的国家,由于没有纵深回旋的余地,可采取进攻的策略。另外还阐明了防守要拼命顽强和以逸待劳,以及善于把参战的人员,根据男女老少的不同特点加以组建。由此,从军事的角度诠释了防御的策略和方法。
《商君书》虽然文字不多,但蕴含的内容丰富,其中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法治等诸多重大问题,可谓洋洋大观。可以说,该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实行变法的重要理论基础,其宏观的理论阐述,以及具体的法令军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为了便于读者轻松地阅读,本书对这部典籍分别划分为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共四个板块,力求使原本艰涩难懂的古文变得通俗易懂,以便让您更加便捷地了解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