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基本功训练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调味技能

味是指食物在人口腔中经味觉器官感受的性状,味觉器官的感受称为味觉。人体的味觉感受器是味蕾,主要分布在舌面的乳突中,以舌黏膜褶处的乳突侧面最为稠密,特别在舌的背面、舌尖和舌的侧缘,少部分分布在咽喉、软腭、会咽处。味觉感受器是一种化学感受器。口腔中的唾液是天然的溶剂,与烹饪原料中的成分混合,刺激味觉。但这种刺激在极少数情况下是单一的,多数情况下是复合的、综合的,与物理味觉、心理味觉共同完成。物理味觉是指由于菜肴的硬度、黏度、温度等物理因素刺激口腔或咀嚼而产生的物理刺激。适宜的硬度、黏度、温度是菜肴产生良好味觉必不可少的条件。心理味觉是指由于菜肴的色泽、形状、用餐环境等因素对人产生的心理反应。幽雅的用餐空间和美观的菜肴形状,令人心旷神怡,并启发人们品味。一般情况下菜肴色泽呈暖色能增进食欲,如红色最能促进人们的食欲,使人精神振奋;橙色次之;黄色稍低,但使人心情舒畅。蓝、黄绿、绿、紫色对食欲的促进作用都较差。味蕾受到刺激后通过神经中枢传给大脑,由大脑思考后判断出具体的味觉。

调味简单来说就是调和滋味,运用调味手段将调味品和原料性味调成菜肴美味的过程。菜肴原料通过调味,可以起到四方面的作用:一是使淡味的原料获得鲜美的味道。如豆腐等原料,本身没有什么滋味,需要用调味品来调制出菜肴的味道,若用咸鲜类调味品可调出咸鲜味的豆腐菜肴;若用麻辣味的调味品,则能调出麻辣味的豆腐菜肴,依此类推,能调出多种味道的豆腐菜肴。二是能改变和确定菜肴的滋味。如猪肥肠原料本身味道不佳,通过调味,使异味去除,香味增加。三是能增加菜肴的色彩。如加入有色调味料,既调味又增加颜色。四是能去除原料中的一些腥异味。

一、调味的三个阶段

(一)加热前调味

菜肴原料在加热前加入调味品,以改善原料口味、色泽、质地(含水量)等品质,通常称为基本调味或调内口。加热前调味主要运用拌的方法,对菜肴原料进行腌渍,时间由十分钟到数小时不等。所加入的调味品不同,叫法有时也有区别。通常加入精盐为主的叫腌(腌肉、腌白菜),加入糖为主的叫糖渍(糖渍藕片、糖渍白菜),加入以醋为主的叫醋渍(醋渍黄瓜、醋渍莴苣)。加入的调味品有干有湿,加入调味品后原料表面液体较少的为干腌法,反之为湿腌法,先干腌后湿腌的叫混合法。

(二)加热中调味

菜肴原料在加热过程中加入调味品,这是以菜肴为对象的调味过程,是菜肴调味的主要阶段,又称为主要调味。菜肴加热过程中的调味,有利于调味品的分解、渗透、黏附、混合,达到呈味的较佳效果。加入调味品的次数有多有少,有一次调味、两次调味、多次调味。对于一些旺火短时间加热的烹调方法,以一次性调味(如兑汁)居多,如炒、熘、烹、爆等烹调方法;对于加热时间长的烹调方法,调味以两次或两次以上居多,如炖、焖、煨、煮、烧、扒等烹调方法,在原料刚入锅时加入部分调味品,在菜肴原料成熟时,经过试尝卤汁后,再加入适量调味品,使菜品符合制作要求。

(三)加热后调味

菜肴加热成熟后加入调味品,这种调味的手段是补充前面调味不足而进行的调味,故又称辅助调味。如炸猪排菜肴,原料经油炸后撒上花椒盐。这种调味适用于炝、拌、炸、蒸、烤、白灼等烹调方法,在烹调过程中不能彻底调味,需要进行补充调味。这类调味方法主要有跟碟法、撒拌法、调汁淋拌法等。跟碟法,就是将所需调味品放入调味碟中,与菜肴同时上桌,由客人自己蘸食,如葫芦虾蟹,配上花椒盐一起上桌。撒拌法,就是将干粉类调味品撒在菜肴上,再经拌匀入味,如干炸大虾,将虾炸熟后撒上香料粉拌和均匀即成。调汁淋拌法,就是将调好的料汁浇淋在菜肴上,清蒸菜肴和炝拌菜肴常用此法,如生炝河虾,将洗干净的活河虾放入玻璃碗中,另取一只小碗,放入香菜碎、精盐、酱油、白糖、浓香型白酒、味精、胡椒粉、辣椒酱、芝麻油、姜末、蒜泥,拌和均匀,活虾上桌,临吃时,由服务员将拌虾的卤汁倒入活虾中,迅速盖上碗盖,此时活虾突然受到浓烈调味品的刺激拼命挣扎,就像河虾在碗中上下“跳舞”,从而引起人们的食欲。

二、复合味的调制种类

菜肴的味是一种复杂的生理感受。单一味是指只用一种味道的呈味物质调制出的滋味。烹调学上的单一味主要有咸味、甜味、酸味、辣味、香味、鲜味、苦味七种,严格地说,单一味只能出现在调味品的分类上,只有一种味道的菜肴是不存在的。

复合味是菜肴的根本味道,每一种菜肴都是复合味的充分体现,是菜肴制作必须要训练的一项基本内容。复合味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呈味物质调制出的综合味道。虽然原料本身具有一定的味道,但是这种味往往是通过调味后才呈现出来的,可见,菜肴的主要味道是由加入的调味品来决定的。复合味调制出的味因调味料的组配方式不同而不同,可以产生许许多多的味道,如咸 鲜、香咸、咸辣、酸甜、酸辣、麻辣、香辣、五香、酱香、香槽、蒜泥、姜汁、芥末、甜香、烟香、陈皮、糊辣、红油、怪味、鱼香、家常、荷香、玫瑰、竹香、豉香等味,各种味道之间有差异,各有特色,这反映了我国菜肴调味的丰富多彩。

(一)咸鲜味

咸鲜味主要以精盐、鲜味剂(味精、鸡精等)调制而成,根据不同菜肴的风味要求,也可酌情加酱油、白糖、芝麻油及胡椒粉等,特点是咸鲜清香。在调制时,须注意咸度适宜,突出鲜味,如菜肴清炒虾仁、滑炒鲜贝等菜肴。

(二)香咸味

香咸味与咸鲜味相似。调制时应以香味为主,辅以咸鲜味,如菜肴香炸仔鸡、芝麻鱼排等。

(三)椒麻味

椒麻味是椒麻辛香,多用于冷菜调味,主要调味料有精盐、花椒粉、米葱末、酱油、味精、芝麻油等。调制时花椒应选用优质大红袍花椒,用以调拌菜肴,如菜肴椒麻耳丝、椒麻肚片等。

(四)五香味

五香味浓香馥郁,口味咸鲜,特别适用于冷菜,热菜有时也用之。调制时,用香料加盐、料酒、姜、葱等烹制食物原料,或加水制成卤水烹制。所用香料通常有八角、丁香、小茴香、甘草、豆蔻、肉桂、草果、山柰、花椒、白芷等数种,可根据菜肴需要,适当选用,如菜肴五香大肠、五香烧鹅等。

(五)酱香味

酱香味多用于热菜,以甜酱、精盐、酱油、味精、芝麻油调制而成,可加入白糖、胡椒粉及姜、葱、味精等。其特点是酱香浓郁,咸鲜带甜,如菜肴酱爆肚尖、酱汁茭白等。

(六)烟香味

烟香味风味独特,适用于冷菜和热菜的调味。其烟香来自熏制原料的不完全燃烧,如锅巴屑、茶叶、樟叶、花生壳、白糖、糠壳、锯木屑等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浓烟,以此熏制菜肴原料,使菜肴附有烟熏香味,如菜肴熏蛋、熏白鱼等。

(七)陈皮味

陈皮味适用于冷菜,特点是陈皮味芳香,麻辣回甜,主要以陈皮末、精盐、酱油、香醋、花椒、干辣椒末、姜末、葱花、白糖、红油、醪糟汁、味精、芝麻油等调制而成。调制时,应注意陈皮的用量不宜过多,以防味苦,白糖、醪糟汁仅为增鲜,用量以略感回甜为宜,如菜肴陈皮鸡丁、陈皮兔丁等。

(八)咸甜味

咸甜味适用于热菜,特点是咸甜并重,带有鲜香,主要以精盐、白糖、味精等调制而成。调制时,咸甜两味可有所侧重,或咸略重于甜,或甜略重于咸,如菜肴红烧肉、天香藕等。

(九)酸甜味

酸甜味也称糖醋味,特点是甜酸味浓,回味咸鲜,广泛用冷菜、热菜调味。以白糖、醋为主要调味品,佐以精盐、酱油、姜末、葱花、蒜泥等调味品调制而成。调制时,须以适量的咸味为基础,重用糖、醋,以突出酸甜口味,如菜肴醋熘鳜鱼、熘变蛋等。

(十)荔枝味

荔枝味也就是小糖醋味,多用于热菜,特点是酸甜似荔枝,咸鲜在其中,主要以精盐、香醋、白糖、酱油、味精、料酒、姜末、葱花、蒜泥等调味品调制而成。调制时,须有足够的咸味,并在此基础上显出一定的酸味和甜味,甜味应略小于酸味,如菜肴荔枝鱼片、菠萝鸡片等。

(十一)香糟味

香糟味适用于热菜,也用于冷菜,特点是糟香醇厚,咸鲜而回甜。调制时,主要调味品有香糟汁(或醪糟汁)、精盐、味精、芝麻油、冰糖、姜、葱等,如菜肴糟熘鱼片、糟熘鸭舌等。

(十二)甜香味

甜香味以白糖或冰糖为主要调味料,可适量加入食用香精、蜜饯、水果、干果仁、果汁等,如菜肴八宝糯米饭、蜜汁山药等。

(十三)咸辣味

咸辣味以咸、辣味道为主,鲜、香为辅,主要由精盐、辣椒、味精及葱、姜、蒜等调制而成,如菜肴辣子鸡丁、辣椒烧肉等。

(十四)酸辣味

酸辣味适用于热菜,特点是醇酸微辣,咸鲜味浓,调味品以精盐、醋、胡椒粉、味精、料酒为主。调制时,要掌握以咸味为基础,酸味为主体,辣味相辅助的原则,如菜肴醋椒鳜鱼、酸辣肚片等。

(十五)麻辣味

麻辣味适用于冷菜、热菜的调味,特点是麻辣味厚,咸鲜而香,主要由辣椒、花椒、精盐、味精、料酒等调制而成。辣椒和花椒的运用要因菜而异,有的用干辣椒,有的用泡辣椒,有的用辣椒粉、辣椒砖,有的用花椒粒,有的用花椒碎、花椒粉。根据不同菜肴,可适量加入白糖、醪糟汁、豆豉、五香粉、芝麻油等,如菜肴麻婆豆腐、棒棒鸡丝等。

(十六)家常味

家常味适用于热菜,以豆瓣酱、精盐、酱油等调制而成,也可适量加入辣椒、料酒、豆豉、甜面酱、味精等,特点是咸鲜微辣,如菜肴家常海参、家常豆腐等。

(十七)鱼香味

鱼香味适用于冷菜、热菜的调味,特点是咸甜酸辣兼备,姜葱蒜香浓郁,主要以泡红椒、精盐、酱油、白糖、醋、姜末、蒜泥、葱花等调味品调制而成,如菜肴鱼香肉丝、鱼香茄子等。

(十八)蒜泥味

蒜泥味适用于冷菜,特点是蒜香味浓,咸鲜微辣,主要以蒜泥、精盐(或酱油)、芝麻油、味精等调味品调制而成,如菜肴蒜泥黄瓜、蒜泥白肉等。

(十九)姜汁味

姜汁味是姜汁醇厚,咸鲜微辣,适用于冷菜、热菜调味,主要有姜汁、精盐、酱油(或不用)、味精、醋、芝麻油等调味品调制而成,如菜肴姜汁肉片、姜汁猪爪等。

(二十)芥末味

芥末味适用于冷菜,特点是芥辣冲鼻,咸鲜酸香,以芥末酱、精盐、醋、味精、芝麻油等调味品调制而成,如菜肴芥末鸭掌、芥末猪腰片等。

(二十一)怪味

怪味适用于冷菜,特点是咸、甜、麻、辣、酸、鲜、香并重,主要以精盐、酱油、辣油、花椒粉、白糖、醋、芝麻酱、熟芝麻、芝麻油、味精等调味品调制而成。调制时,要求比例恰当,互不压抑,如菜肴怪味生仁、怪味鸡丁等。

(二十二)茶香味

茶香味多用于热菜,特点是茶香味浓,咸鲜微辣,一般由茶叶、茶油、生姜、葱白、精盐(或酱油)、味精等调制而成,如茶香鲈鱼、茶香锅巴等。

(二十三)荷香味

荷香味一般适用于热菜的口味,主要以荷叶、熟大米粉、姜末、葱花、酱油、白糖、味精、精盐、南乳汁等制作而成,如菜肴荷叶粉蒸鸡、荷叶粉蒸肉等。

(二十四)玫瑰味

玫瑰味一般适用于甜菜的口味,其香味迷人,诱人食欲,主要以玫瑰酱、白糖、精盐、茄汁等调制而成。要求玫瑰酱色红味香,突出玫瑰香味,如菜肴玫瑰荔枝、玫瑰藕片等。

(二十五)豉香味

豉香味一般适用于热菜,主要以豆豉(斩蓉)、蒜泥、姜末、鲜汤、老抽、白糖、味精、香菜末、植物油等调制而成,要求豉香味浓,色泽棕红(不能呈黑色),如菜肴豉香鳊鱼、豉香鲈鱼等。

三、香味调制的种类

香味是气味分子扩散进入鼻腔,与嗅觉细胞之间发生反应的愉快感受。人的鼻腔后孔与咽相通,气流在刺激鼻腔的同时,对口腔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易产生口鼻腔的共同判断,故将鼻腔对气味的感受称为嗅觉,被判断的气体称为气味。

构成嗅觉感受器的嗅觉细胞存在于鼻腔上端的嗅黏膜中。嗅黏膜是人的鼻腔前庭部分的一块嗅感上区,有许多嗅觉细胞和其周围的支持细胞,在上面密集排列形成嗅黏膜,嗅觉细胞由嗅纤毛、嗅小泡、细胞树突和嗅细胞体等组成。人类鼻腔每侧约有2000万个嗅觉细胞,当挥发性气流进入鼻腔时,其嗅感物质先溶于嗅黏液中,与嗅纤毛相遇而被吸附,使嗅觉细胞表面部分电荷发生改变,产生电流,使神经末端接受刺激而兴奋,转换成电信号传达到大脑嗅区,从而产生了嗅觉感受。

食物的香气分为植物性香气、动物性香气、食物的焙烤香气、食物的发酵香气四种类型。植物性香气主要指蔬菜类、水果类和菌类香气以及植物性食用香料的香气等。蔬菜类香气成分主要是一些硫化合物;水果中的香气成分主要为有机酸、酯类和萜类化合物。动物性香气主要是指畜肉类、禽肉类、鱼类、虾贝类浸出物的挥发成分。牛肉浸出物的香气成分已知的有硫化氢、丙酮、乙醛、丁二酮、甲酸、丙酸、丁酸等,而构成特征香气的成分是呋喃酮。猪肉与牛肉的香气成分相似,但两者的香气却不同。食物的焙烤香气是食物原料在非水性加热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香气。食物的发酵香气来源于发酵,有酒香、糟香、酱香、腐乳香、霉菜香、泡菜香、臭鳜鱼香、臭豆腐香、酸奶香、臭苋菜香、麻虾香、臭百叶香、臭干子香、臭咸蛋香、臭肉香等。

生的臭,熟的香,通过烹饪能产生许多美妙的香味。烹饪调香主要有十种方法。

(一)着香法

着香法是使菜肴具有另一种香味,而本来的香味有所改变的方法。如菜肴竹筒鸡,以新鲜的竹筒为盛器装盛鸡肉,使鸡肉增添了一种竹香味,使本来鸡香味与竹香味混合成一种复合的新型香味。

(二)附香法

附香法是指在不掩盖原料香味的基础上,又增加新的香味。如菜肴天香藕,本来只有藕和糯米的香味,当加入糖桂花后,菜肴便又多了一种桂花香味,这些香味之间互不相盖,相得益彰。

(三)增香法

增香法就是对原来香味的强度进行增加,一些高汤精粉、骨香粉就具有增强性。菜肴加入一些鸡精等鲜味成分后,汤汁、原料的鲜香味会增强。

(四)矫香法

矫香法是通过一些化学变化,矫正本味,使之更为清醇、端正,如烹调过程中利用酒的酯化作用,去除肉类的腥异味,增加香味的方法。

(五)溶香法

溶香法是将含有香味的原料通过熬煮,使香气溶入液体的方法。如卤水的卤汤即是如此。

(六)脱臭法

脱臭法是使不良气味分解挥发的方法。在烹调过程中,调料、配料中能去除腥异味的物质(如葱、生姜、药芹、洋葱、醋、胡椒等),有去除不良气味的重要作用。

(七)覆盖法

将原有香味完全覆盖,如麻辣仔鸡中的浓麻辣味对仔鸡的腥异味有遮蔽的作用。

(八)合香法

合香法是将多种香味聚合在一起的方法,火锅中的红汤里有二十几种香料,但所形成的香味只有一种复合的香味,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数香合一的例子。

(九)饰香法

饰香法是指在主香味后点缀一两个香味,使余香味优美。如炒腰花、炒猪肝等菜肴,在菜肴装盘前,淋入香醋,增加菜肴的香味,使菜肴的味道更好。

(十)抑香法

抑香法是指使强烈香气变得柔和,有限地减弱香气强度。如烹饪原料青蒜的蒜香味浓烈,很少单独制作成无配料的菜肴,若与其他淡味的原料相配,则青蒜的味道减淡,所配的原料的香味被青蒜增强。如青蒜炒百叶、青蒜炒慈姑、青蒜炒肉丝、青蒜烧牛肉等菜肴,原料可以使青蒜味变得美味可口,百叶、慈姑、猪肉丝、牛肉受青蒜气味的糅合,变得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