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不焦虑的父母:天赋教育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引子
父母的爱与孩子的心
——别给孩子选择最难的路

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投降”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永远也不会想到,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投降”是对女儿悠悠。而且尽管期间几经抗争,最后却“投降”得很彻底。

我从小学习钢琴,坚持了十几年,深受其益。所以自从有了女儿,我就梦想能让她也踏上学钢琴之路。悠悠自4岁8个月起,我带她开始进行钢琴启蒙。让我高兴的是从一开始悠悠就很喜欢钢琴,很快她一周便能弹奏七八个曲子,而且错音少、节奏准,整个入门期既顺利又愉快。

但“蜜月期”过后悠悠竟开始抗拒钢琴学习,先是不能完成每天50分钟的练琴量,后来发展到只有我在家时她才会练琴。当时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我也因此总控制不住地吼她。好多次,小小的悠悠用充满乞求的目光看着我,可做妈妈的狠起来真是非常可怕,那时我认为一切都不是障碍,所有的困难都可以用我的意志力,用我的方法和努力帮她克服。

但事实证明我的努力完全无效,我为此和孩子冲突不断,最严重的一次甚至气到摔门而出,泪流满面。那时我深刻地认识到,无论自己多要强也帮不了孩子,因为钢琴永远要孩子自己弹。

忍耐了整整一年之后,不甘服输的我再次劝服悠悠重新捡起钢琴课,而为了激发她的兴趣,我前前后后给她换了四位老师,男女老少全都试过。期间也有一位老师悠悠很喜欢,可没多久我就发现,好老师能够激发她的学习兴趣,但仍不能让她愿意练习。

这样又陆陆续续学了一年后,悠悠8岁了,此时我才终于能冷静地去探究孩子前后转折如此剧烈的原因。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悠悠的听觉能力很好,也喜欢音乐和舞蹈。她能欣赏到音乐旋律的美感,也因此牵动了她对钢琴最初的热爱。但是她的肌肉耐力不好,非常容易累,所以随着后来学习难度的提升,以及练习时长的增加,她逐渐难以坚持。

但作为妈妈的我当时并没有发现这一深层次的原因,而且我和她恰恰相反,精力特别充沛,孩子的累在我看来就是懒——这是我绝对不能接受的。

经过这次反思,我的多年心结瞬间打开,也彻底放弃了女儿的钢琴课,这一次,不再有任何不甘和犹豫。

自此之后,我家一派祥和。我们专注于充分发挥悠悠的听觉优势,虽然放弃了钢琴,但选择继续学习唱歌。悠悠果然乐在其中,而且表现优异,常常参加演出,甚至有机会走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展现自我,这给了她非常大的自信。现在,每每看着开朗阳光的女儿,我都深深地庆幸曾经的“放过”,既是放过了孩子,也是放过了自己。

“焦虑的父母”+“压抑的孩子”=“两败俱伤的教育”

凡是为人父母者,很少有不焦虑的,而且不仅中国如此,全球都是这种情况。就连在我们看来不太注重课业的欧美也开始流行课外辅导。美国劳工统计局2017年曾对中小学生课后补习情况做过一次统计,发现课后补习班在美国也已悄然兴起。更有甚者,还有美国学生趁暑期跟着中国留学生一起来中国,专门参加SAT(被称为美国高考)补习。在英国,课外辅导也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必选项。

有人说,这种焦虑是畸形的。但谁又能否认,父母的焦虑之中包含的对孩子满满的爱。毕竟孩子的起跑线是父母,在孩子的起步期,到底该从哪里起跑,怎么跑,以及跑向哪里,全有赖于父母的眼光和把握。

但是,焦虑的父母总是“制造”压抑的孩子,二者冲突不断,大多两败俱伤。我们的教育一直以来秉承着“补差”的原则,孩子越是哪方面弱,家长越是努力补什么。我们相信勤能补拙,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常常被许多克服弱点最终成功的励志故事鼓舞得热血沸腾。可以说,大多数人往往用穷尽一生的时间来改善自身劣势,却很少关注自身优势。

但实际上,这是给孩子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

我曾接触过一位妈妈,明明知道孩子乐感不好,依然坚持让孩子学钢琴,理由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毅力。可锻炼毅力有很多方式,如果孩子的体能好,可以选择游泳、爬山;如果孩子的数理逻辑好,可以选择棋类、编程……为什么偏偏要选择孩子最不具优势的那一种?

一味地“补差”,从孩子的劣势出发,父母在痛苦的督促中陷入崩溃状态,孩子也学得艰难无比,这也极易影响孩子内生自信的构建。

爱因斯坦有言:“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的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它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

自信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实中很多孩子的自信来自外界的评价,如老师的表扬、优秀的成绩等。可一旦这些外在评价改变或消失时,孩子的自信就会随之消失。与此不同,真正内生的自信是从内心确认“我能行”,这样的孩子无论未来碰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都有勇气去征服,也更有信心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

那么,孩子如何才能产生内生的自信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不断地通过努力获得成就感。成就感持续叠加,积累深厚之后,一点点小挫折便再也不能动摇孩子的信心。

而让孩子获得成就感的最好方法就是选择从他最擅长的领域切入,在孩子的教育前期,这一点尤为重要。

从孩子的天赋出发,帮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并非仅仅是经验之谈,而是有科学理论为其支撑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临床研究脑部受伤的患者时,发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从而发现大脑不同区域和不同学习能力之间的关联,并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简单来说,大脑的前额叶区掌管一个人的精神功能,后额叶区掌管思维功能,二者共同主导一个人的行为及处事风格;顶叶区掌管体觉功能,颞叶区掌管听觉功能,枕叶区掌管视觉功能。每个区域位于左脑和右脑的部分又分别对应不同的细分能力。每个人在发育过程中,大脑的各个区块都会各有强弱。多元智能脑图如图0-1所示。

图0-1 多元智能脑图

正如《最强大脑》领队、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攸佳宁所说:“每个孩子的‘好’是不一样的,一个孩子每种能力上的‘好’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总爱问十万个“为什么”,有的孩子如永动机一样精力旺盛,有的孩子追求完美到甚至有些苛求……孩子的表现千差万别,但从每个孩子身上都能找到属于他的优势,这是上天赋予他的才智。

当然,每个孩子的多元智能组合不同,父母不能刻板地对孩子的表现做单一解读,而需综合判断。同时,孩子的先天特质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的影响则更为深远。所以最适合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天赋教育。我们应尊重孩子的特质,从其天赋优势出发,挖掘其最大潜能,顺强补弱。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只有真正了解孩子,清楚孩子的优劣势,才能匹配孩子的特质,帮助孩子做好教育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的核心就是规划。父母为孩子选对方向,事半功倍,而且由于清楚孩子的优势,会引领孩子走得更加坚定。要知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碰到大大小小的瓶颈期,有的孩子在某些阶段甚至会“无比坚定”地表示不想学了。如果父母为孩子规划的成长方向明确,此时就知道瓶颈期该如何陪伴和帮助孩子,如何助推他坚持下去并更上一层楼;若相反,父母在碰到挫折时可能会犹豫,或者中途调换方向,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当父母真正了解孩子时,在方方面面都能做到“因材施教”,亲子关系自然也会更好。而且在父母对孩子的能力已经心中有数的情况下,既有明确的目标也有实操步骤,这样还可以大大减少自己的焦虑感。

每个孩子的最大成功,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但每个父母的最大成功,则是帮助孩子找到真正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