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子早成明医的捷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河北中医学院中医系2011级 王成鑫

学中医三年,真切说,着实是难的。比学习其他科目真是要难很多。中医学是几千年的积淀,不知自己的一生究竟能探知多少。前贤王好古曾著《此事难知》,结合自己的中医求学路,读之真觉实乃肺腑之言。懵懂三年来,惭愧的是尚未丝毫领会陈念祖的“实在易”。

学习中医,对其理论的认知是第一关,此难之一。

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博奥玄深,要对其有个清楚的认识,诚非易事,理论的攻关往往让人望而却步。初涉医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很费功夫,因为都不是能够通过实验来形象感知和推理的。必须善于建立传统思维,学习古人的长处来理解这些概念,这可能要更加广涉书籍,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书籍。有一种文化的感知力,可能会对中医的学习有相当大的益处。从某种程度说,一个好的合格的中医学生,有必要具备一定的中文水平,虽不能及中文系专业的人,但总要有一个较好的基础。我们要学习的毕竟是医理,是探索人之生理、病理,当然首先是中医观念下的理,要深入理解的话就必须集中精力投向我们的中医典籍,势必沉醉其中。

学习中医理论似乎要忍受比其他理论攻关更为艰难的孤寂,当然是在达到乐学的境界之前。所以每每触及汗牛充栋般的典籍,在为之深感未解而苦时,我总不免稍稍悲观过,如此山重水复般无路望寻,不知要探究到何时。难道一定是皓首穷经吗?例如学习仲景学说一年余,直至现在有时还为某一条经文而颇费功夫,上下尽览,可能也是惶然;探讨一个方证,前后联系,探赜索隐,其内部之义不知何时才能知晓一二。但面临这样的困难境地却仍是潜入其中,可道是“读之千遍万遍也未厌倦”。我想中医学子但凡有丝毫对中医的信心,若立志普救含灵的话,刻苦攻坚的心理是要有的,坐十年二十年的冷板凳功夫是要有的。无论如何需要承认的是,所有科学文化理论的学习终究要走过这样一段艰难探索的时期。假若非天才之人,必是勤思苦学。如此犹未寄幸鬼神通之。我们的中医理论学习似乎“更高一筹”,待博涉精专之后,方可窥见中医之一斑。

理论已然如此,临证若求一效,更非易事。

对于尚在初学阶段的我们而言,最幸莫过于多跟名家学习,有机会随名家侍诊,有这样的机遇颇为有益。但对个人而言,曾经试探性的临证,之后感觉真是路尚远矣!从老师那里学来的经验是固定的,但在经验背后隐含的思路思维却是灵活的,是几十年的功夫之事。这对于心浮气躁之人来说,可称之恐怖!医学的目的在于实践,当自己面对患者时,为寻一合理有效证治,却是要拿出真功夫的。从理论到临证的跨越,必是相当长的积累。

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前人的理论经验上,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救治而成大论。从这里明白,但凡想利用医学知识为人类求点幸福,本就该是善始善终之事,也许在临证中要经历无数次锤炼。一效得来诚非易,换得心头苦后甘。不是理论甚好,就能够通变万灵,去应对所有的问题。也许一次临证的未效,足让人痛定思痛,面壁深思!对医者而言,理论上的思考与归纳终于在临证中得到验证,看到患者痛苦消失时,一股欣慰涌上心头,这才是对于医者最高的褒奖。这样反复探索的路永无止境,但路终究要走,而且是愈走愈深入。偶然间应用一个经方,见收效大半,是可喜之事,更多却是“医之所病病方少”。临证经年,才知天下无可用之方。但就是为了一次收获,也未尝放弃。柳暗花明,待行至深处,可望一村。

我认为这条路子就是难的,天生不敏,学习吃力是客观的,三年学习中医的最大感受也是如此。从理论学习到临证亲历诸如上述,半无虚言,但仍是充满信心的。难不是退却的借口,只是刻苦的理由。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为看到了延续几千年的瑰宝仍在闪闪发光,因此要做的,首先是对中医的自信,是我们中医人的自强。追寻着古今贤者良医的印迹,苦思善悟,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