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义简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脉分阴阳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难经》

此以浮沉分阴阳也。

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难经》

此以尺寸分阴阳也。张静斋曰:外关内格者,阳外闭而不下,阴内出以格拒之也;内关外格者,阴当作阳内闭而不出,阳当作阴外入以格拒之也。

此阴阳俱有余,以其太过者言之也。“辨脉”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乘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何谓阳不足?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何谓阴不足?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此阴阳俱不足,内伤之恶寒发热也。东垣论之最详。

浮滑长,阳也;沉短涩,阴也。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也。《难经》

此以形体分阴阳也。徐灵胎曰:须知诸脉,止有浮沉可以并见,余不能并见也。“辨脉”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寸口脉,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尺中脉,沉细者,名曰阴中之阴;滑而浮大者,名曰阴中之阳。尺脉牢而长,关上无有,谓无有牢长之形也,下义同此,此为阴干[1]阳;寸口脉壮大,尺中无有,此为阳干阴。《脉经》

此合尺寸浮沉形体以辨阴阳也。阴干阳者,阴抑其阳,使不得上升也;阳干阴者,阳扰其阴,使不得内敛也。《难经》曰: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脉虽时沉涩而短,此为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为阴中伏阳也。皆诊法之最密者也。

察脉须识“上、下、去、来、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则阴阳虚实不别也。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也。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应曰至,息曰止也。《脉神》引滑氏《枢要》。

此以脉之动势分阴阳也。“辨脉”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上”“下”之义也。“阴阳别论”曰: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脉要精微论”曰:来疾去徐,上实下虚;来徐去疾,上虚下实。“平脉”曰: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为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为内实外虚也。《难经》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凡脉来盛去衰者,心肺有余,肝肾不足也;来不盛去反盛者,心肺不足,肝肾有余也。此“去”“来”之义也。成无己[2]曰:《正理论》谓阳气先至,阴气后至,则脉前为阳气,脉后为阴气。脉来前大后细,为阳气有余,阴气不足。《脉如》曰:动前脉盛,气有余;动前脉衰,气不足。应后脉盛,血有余。应后脉衰,血不足。此“至”“止”之义也。此数说者,皆阳嘘阴吸之大义也。脉学之上乘,诊家之慧业也。

阳盛者,气必由之而渐充;阴虚者,血必由之而渐败。血气固不外阴阳,而阴阳究不可板分血气也。若欲于指下,别其病之在气在血,前人尚无明沦,此篇只是辨阴阳之气之升降出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