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在急救医学中的优势及特色

中医治疗急危重症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有很多宝贵经验有待继承和发扬。目前中医急救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进展,但由于现代西医学急诊急救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临床急危重症的救治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指南,大众逐步形成了“中医治慢、西医救急”的观念。在当今的医学领域,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急救乃至整个急诊医学是西医的专利,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疾病,殊不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中,中医学、中医急救一直占有无可替代的统治地位。只要医者胆大心细、辨证准确、用药得当,中医药不仅可以治疗急危重症,且有着很大的优势。而中西医结合在急救医学中的优势与特色必然会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而更加显著。

临床上,我们可将疾病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分为3个等级,即急症、重症、危症。急症,指疾病发生发展比较紧急,但不一定危及生命;重症,对患者带来的痛苦比急症要重,而且病情严重,很可能会危及生命;危症,这类疾病一旦发生,患者的生命随时会受到威胁。其中中医比较擅长的是对于急症和重症的诊断和治疗,在危症的抢救过程中也有一定的疗效。不论是从中医学几次大的飞跃和中医学发展最为繁荣的几个阶段来看,还是从近现代国内外数次大疫情暴发时中医药的参与情况、近代中医急救的研究进展来看,都足以显示中医药治疗急症、危重症的作用。

一、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的特色

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最显著的特色是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其精髓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也包括辨证施护。

(一)辨证论治

目前很多西医院也在使用中药类制剂,但是多数对中药的使用都没有做到辨证施治,也不了解中医中药的使用方法和宜忌条件。甚至一些中药制剂的研发也偏离了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及辨证体系,这导致临床上的应用也出现了误区。比如丹参注射液属于中医活血化瘀类药物,中医的活血化瘀法并不简单等同于西医学的抗凝、扩张血管治疗。丹参注射液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实证治疗常可以见到较好效果,但对于虚证的治疗效果则欠佳甚至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另一方面,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丹参注射液还有抗炎、杀菌作用,可以用于部分肺炎患者的治疗,但无法用抗凝、扩张血管来解释。而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这类患者虽然病属肺炎,但其临床表现可能就是中医的瘀血证,正好符合丹参注射液的使用。又比如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西医治疗是有规范指南可循的,而从中医理论上分析,根据其临床表现可辨证分为脱证和闭证,辨证不同则处理方法完全不一样,一旦辨证错误,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只有正确地辨证施治,才可以更有效地使用中医药。早在清代,名医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就记载了大量的病例方剂,他尝试沟通中西医学,用中医理论辨证使用西药。

(二)辨证施护

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在西医护理中可观察病情,通过观察瞳孔的变化来判断颅脑的损伤及转归,通过观察呼吸的性质来判断呼吸系统的疾病,通过观察皮肤巩膜黄染及大便颜色来断定胆道梗阻的程度;而中医护理,是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四诊手段进行综合评估,因人、因时、因证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如高热的患者,西医常规是物理降温,而中医则要分清寒热、虚实、表里,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降温,以免闭门留寇或汗出过多而虚脱。在观察病情时,除运用西医理论外,按中医理论要求,结合舌脉变化进行观察,既辨病又辨证,不仅克服了各自的不足,而且丰富了病史资料以及病情观察的内容,给医护人员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临床信息,有利于医护人员对病情轻重、疾病的预后做出正确判断,也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另外,应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指导心理护理也有一定的优势。急诊的护理对象多数以急、危、重险症为主,常伴有烦躁、易怒、沮丧,严重者还会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尤其重要。西医护理心理学观点与中医“七情”致病学说有相通之处,对患者精神状态的观察分析及护理措施均有其特色和针对性。中医认为,任何一种情志过激,均能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心理因素能“致病”也能“治病”,可直接影响疾病的变化。因此,在护理上要使患者身心尽可能处于康复的最佳状态,就必须做到根据不同的心理需要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及情志调节。如对慢性疾病患者,让其知道“七情致病”的道理,以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肝病患者戒怒,心脏病患者防止过分的兴奋激动,肺病患者保持乐观情绪等。

二、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的优势

(一)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毒副作用

既往在使用通腑泻下法治疗急腹症以及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已经被证明不仅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有确切的疗效。2006年获得全国科学大奖的活血化瘀成果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活血化瘀法在心血管疾病这一领域的治疗。针刺、刮痧、放血等非药物手段,在发热、中暑、昏迷等疾病的抢救及治疗过程中疗效显著。在西医抢救措施进行时,配合针刺人中、十宣、涌泉等穴位,给予参脉、参附注射液静点及大剂量人参煎服等多种中医方法同时参与抢救,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抢救用药、降低后遗症发生概率有明确作用。中医护理如耳穴埋籽对术后排气的促进、捏脊对小儿消化不良的改善、刮痧对高热患者的降温等均效果显著。西药的常见用法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结合中医经络学说采用穴位注射、针刺疗法,配合使用西药或中药,能在减少药物剂量甚至使用安慰剂、不使用药物的同时,保持相等或叠加的效果。如发热患者给予曲池穴注射柴胡注射液;腹痛患者针刺足三里穴;呕吐患者针刺内关穴;牙痛患者针刺颊车、合谷穴。因此,中西医的联合运用,可以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作用,丰富整体治疗及护理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治疗和抢救效果。

(二)在解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临床抗生素耐药等方面大有可为

在抗生素出现前,中医药对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包括新发、突发传染病,一直是主要的治疗方法。20世纪抗生素问世后,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临床上出现了大量的耐药菌株,尤其是一些重症感染用抗生素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二重感染、耐药等情况,西医学暂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临床研究发现,通过中医药的介入和应用,二重感染和不良反应等问题得到了改善,联合使用中药有助于抗生素降级、减量,甚至对于耐药菌群也有一定的影响。针刺、刮痧、放血等非药物手段的应用,还可避免或降低急危重症患者常见的因大量使用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此外,中医药的干预可减少有创操作的频次,避免二次及医源性损伤。

中医对于出血类疾病,尤其是中等量的出血的治疗具有优势,如消化道出血特别是溃疡类、肿瘤晚期的出血,通过中医治疗可很快止血,从而可以减少内镜下或手术止血的比例。重症哮喘治疗过程中有许多环节需要中医药参与以弥补西医的不足,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和目的,并且可以缩短疗程。急性呼吸衰竭,尤其是慢性呼吸衰竭出现的急性发作,如果危及患者生命,西医首先考虑机械通气,但是上呼吸机后面临脱机、感染、营养等其他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机械通气不能解决的,而且这些问题可能还会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加重脱机难度,导致治疗失败甚至死亡。而正确使用中医药可减少上机比例、缩短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可见,中西医互补、中西医结合在急救医学中快捷、有效,优势互补,是急救医学的必由之路。以后的发展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诊断、疗效的标准化及规范化,辨证方药突出序列化,抢救手段综合化,急救理论创新化,研究方法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