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解读人体生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五运六气是生命之本

一、天人合一的人体生命双结构

中医的最基础理论是什么?是生命学说。如果连人体生命结构都不懂,那还谈什么中医学!

中医是研究人体生命的自然科学,首先要研究的是人体生命的本原生理结构。现在中医教材讲的人体生理病理都是按西医理念编写的有形形体的生理病理,而不是中医强调的人体无形生命的生理病理,所以笔者提出中医人体生命生理病理新概念。

(一)父母遗传有形生命体

《黄帝内经》(下文中简称《内经》)说有形之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如: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生之本也。”

《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灵枢·天年》也谈到了父母合精而生人之事,云: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人体之精与生俱来者,是指禀受于父母双亲的生殖之精,即双亲的遗传之物,是构成人体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

《内经》认为,人这个生命体是父母给的,是父母之精合成的,所以父母之精是人体的根本,是人体生命发生的基本物质。所谓“两神相搏”,乃指父母性交前的氤氲状态,即亲昵状态。性交后精卵结合谓“合而成形”,即有了胎形。所谓“常先身生,是谓精”,乃指胎形来源于父母之精,即生命诞生于父母之精合,故云“生之来,谓之精”,“精者,生之本”,但不能称这是个体人有了先天之肾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要与“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合看,只有在父母“两神相搏”——亲昵状态的情况下才有“两精相搏”,所以“谓之神”的“神”,就是“两神相搏” 的“神”,指父母之神,不是胎形之神,不是个体人先天之神。一般认为这是个体人先天之神,笔者原先也随大家如此认识,但是这个认识不对,现纠正。《灵枢·天年》指出,只有在“五脏已成”的条件下才能“神气舍心”,可知此神是后天之神。胎儿在母体内得到滋养,发育成脑髓、骨骼、筋肉、皮肤、毛发、脏腑等形成胎儿的形体。因此,精是人体形成的原始物质。但这个精是父母的精,这个精是生成个体人形体的物质基础,而不是个体人的“先天之精”。个体人之肾精都是后天形成的,《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要经历“二七”“二八”之年才能积蓄满溢。而五脏六腑之精源于胃中水谷之精气,故知肾精本源于后天脾胃。

(二)自然遗传无形生命体

《内经》继承了《周易》天地合气生物的思想而论说人体生命科学,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云: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灵枢·本神》云: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和《周易》所说一样,人是由气生成的,《周易·系辞传》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即人是由天地之气合生的。《灵枢·决气》云:“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这种观点和《庄子·知北游》所说的“人之生,气之聚也”及《论衡·言毒》所说的“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等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显示了气学理论在人体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

所以《周易·文言传》说:“(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吕氏春秋·情欲》说:“人之与天地也同……其情一体也。”《淮南子·泰族训》说:“天之与人有以相通也。”《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此,《丹台玉案》卷四虫门说“人之气,即天地之气也”,《医门棒喝·温暑提纲》说“人身一小天地”。于此可知,人是天地人三才合一的生物,故云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人体生命可以用图1-1表示。

img

图1-1 人体生命双结构示意图

由此可以概括出,人体生命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父母遗传的有形生命体。

二是天地之气,包括天之五气和地之五味。

三是神,天地合气之神。

父母遗传的是先天有形生命体,天地遗传的是后天无形生命体。对此,《淮南子·原道训》说:“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明确指出人体生命由形、气、神三者组成。形指有形的身体(形态结构),来源于先天的身体是生命存在的基础,是生命居住的房“舍”,可以引申为器具。气指来源于后天的天地之气,是滋养先天形体的营养品(物质能量),故云“充”,乃充养、充实之意,让其有活力,此气藏于形体器具之中。神指心神,心主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故云“生之制”,即制约或掌握生命活动的意思(信息控制,属于意识)。《太平经》则说:“故以形体为家,以气为舆马,以精神为长吏,兴衰往来,主理也。”形、气、神是中医的整体理论基础。

关于形、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是生命生存的基地(心是先天形体之本,故云“心者,生之本”);天地之气是生命存活的根本,天地之气是产生万物的本原,而且是万物万事发展运动变化的动力,“生气通天” 是人“寿命之本”(《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言生命本源于天地之气;神是在气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意识之本,故云“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不测谓之神”,即言气的阴阳变化是谓神。从生命角度说,气是第一位的,神是第二位的,形是第三位的。有气才能使生命存活,无气则死。气病则形神俱病。气和神属于无形,形体有形,人死存形,气、神灭。从生成角度说,形是第一位的,没有这个形,气、神就无藏身之地。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气的运动。《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运行大论》说:“从其气则和,逆其气则病。”《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者为死。……故万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周礼·天官·疾医》:“参之以九脏之动。”《注》:“正脏五,又有胃、膀胱、大肠、小肠。”《疏》:“正脏五者,谓心、肝、脾、肺、肾,气之所藏。”这里的“九脏”即是《素问·六节藏象论》里说的“九脏”,谓“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形脏四”指胃、小肠、大肠、膀胱,“神脏五”指心、肝、脾、肺、肾。这里明确指出,有形的脏腑是藏“气” 的器具。《素问·六节藏象论》首先讨论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显然是五运六气理论,而五运六气理论是讲“天之度,气之数”的,所以此篇得出的结论是:“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及脏腑通藏四时天地之气,即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才是“藏象”的内涵,即天地之象藏于形体之中。这个象,就是《系辞传》说的“天垂象”的“象”,即四时天象、物象、气象等。

人体从外界获得五气、五味有益能量,现代科学称之为负熵,故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首先提出“生命以负熵为生”,他第一次从非平衡热力学角度诠释生命的本质。与《内经》的认识相差2000年。

现代科学将天地之气的五气、五味称作人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呼吸饮食、呼吸排泄),还认为人体通过分解食物获得化学能,供给生命的能量消耗,并将人体的散热与做功看成是人与外界的能量交换(散热与做功),其实都是他们没有认识到人体是天人合一产物这个道理。

五气、五味就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天地之精气”。因为“生气通天”是人“寿命之本”,所以《素问》第一篇的《上古天真论》即讲人服食“天地之精气”,谓“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讲“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第三篇《生气通天论》讲天气是“生之本”;第四篇《金匮真言论》讲四时配五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讲四时阴阳之气藏于五脏;直到第九篇《六节藏象论》才点出中医之真谛在五运六气理论,所谓“六节”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六节即指一年之六气,并说“六气分治,司天地……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这个人之神,即是“神乃自生” 之神。《上古天真论》就是讲形与神的关系,《生气通天论》讲生命之本是天地之气,天地之气表现在四时,天地之气是产生神的基础,故《四气调神大论》讲通过适应四气来调神。

中医对神的认识,经云天地合气“神乃自生”,而天地气味在肠胃化生成营卫气血,故《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灵枢·平人绝谷》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小针解》说:“神者,正气也。”《周易》谓“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阴阳不测谓之神”。指神的变化表现多端。天地之气是产生“神”的本源,故云“四气调神”,虽然这个神本源于天地之气,但不能把这个“神”转换成“天神”,因为这个“神”产生于天地合气生成营卫血气之中,随血气而藏于心,正如《灵枢·天年》说:“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从后天功能来说,神舍心之后,又成为意识的主宰者,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灵枢·天年》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何以“失神”?《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应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为什么“神去”呢?因为“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损伤了营卫血气,故而“神去”,不是先有“神去”,然后营卫血气亏损。如何“得神”长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什么是“得道”呢?《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说:“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原来“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就是“得道”,即顺四时天地阴阳之气养生则寿,如果发挥人的主动性,一是静心,二是呼吸天地之气,即《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神”生于五气、五味所生之“精气”,即营卫气血,如《灵枢·营卫生会》说:“营出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于此可知“神乃自生”之处多么重要,故被道家称为丹田、黄庭,佛家称为脐轮、腹轮,医家称为中气、神机。

《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者为死。……故万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故《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天地之气没有了,哪里还有生化呢?《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故称“气立”为生命体“根于外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天地五气五味的出入没有了,就是没有“气”了,“神机”也就没有了。如果人体生命活动出现异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气的升降出入失调,因而也才有“百病生于气”的著名论断。只有内外和谐了,身体才能健康。《内经》说上工“治神”“必先治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下工守“形”,中工守“气”,上工守“神”。现在中医教科书讲的生理都属于形体方面的生理,笔者现在提出的是人体生命生理,这是个新概念,不同于形体生理。

img

图1-2 形气神关系示意图

“形”既是西医的基础,也是中医的基础,以眼见为实。

“形、气、神”的整体观是中医的基础,而“气”更重要。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上守神,粗守形”,粗工治形,上工治神,西医所治不离形体,中医治神气,这就是中西医的最大差别。

形、气、神是人体生命存在的三个必要条件。《灵枢·天年》说:“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形骸即躯体,没有了“神、气”,只有“形骸”就是尸体。《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所谓“形与神俱”,其先决条件是“气之充”(天地之气充),即“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脏气法时论》)。生病就是“气神”生病,“神”是在“气”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实际上生病就是“气” 病。而气源于天,故云“生气通天”和“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四时之法”即春夏秋冬之法,成于天道也。关于“天地之气”的内容,全在五运六气理论里,所以察“气”离不开五运六气理论,临床全在《伤寒论》。《内经》提出的“形与神俱”,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健康标准。

《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心为五脏六腑形体之主宰,即心主形体。“精神之所舍”,即“神气舍心”之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故天有精,地有形。”所谓“天有精”即言天气,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心为生命活动的主宰。

《内经》只讲形、气、神,不讲精、气、神。精也是气,《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也。”精是气中的精微。不要一见“精”就是肾精。如《管子·内业》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所谓“天出其精”就是指“天食人以五气”,“地出其形”就是指“地食人以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此形、味与精、气之间的转化作了精辟阐述,谓“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天为阳“食人以五气”,地为阴“食人以五味”,形体是靠五气、五味来滋养的,精是气中的精微生化成的,五气生化精神,五味生化形体。

如何诊断形、神呢?《素问·八正神明论》说:“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诊察形体的变化,如果看不出来,但可以通过问诊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并诊察于经脉,则病情就会清楚地摆在面前,要是按寻之还得不到,那么便不容易知道病人的病情了,所以临证要重视形体变化的诊察。察神要通过望诊知之,虽然耳朵闻诊不到,但用眼睛望诊就明白了神的变化,心中有了数,在思想上可以先得出病情变化,这种心领神会的独悟,不能用语言来形容,就如观察一个东西,大家没有看到,但他能运用望诊独自看到,就像在黑暗之中,大家都很昏黑,只有他能用望诊得到病情而昭然独明,通过望诊观察病情,宛如风吹云散,日丽天明,所以说望而知之谓之神。故《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神生于五气、五味,而气味合和化生营卫气血,营卫气血充养形体,故可从形体的肥瘦查看营卫气血之盛衰而知有神无神,即神之盛衰。《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营卫气血是藏于形体的,所以从形体的肥瘦可以看出一个人营卫气血的盛衰。

人不仅是父母结合的产物,更重要的是天地之气结合的产物,即是天人合一的产物,所以《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此,人体具有宇宙日月星辰运动的信息规律,《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而推演天地之气的规律尽在五运六气理论之中。

胎儿在母腹之中,是母体的一部分,可以说是母体的附属品,不是一个个体人,现在一些人把胎儿当做一个个体人看是不对的。只有剪断脐带吸纳天地之气后才能成为一个个体人,称作婴儿,然后发育为儿童、成人。

这里必须明白两个概念,即天人相应和天人合一。

所谓相应,是指两个物体之间有相互感应的关系,如磁场、气场之类,以及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如太阳对万物的光照作用。而合一则是指一个物体进入另一个物体内部融合为一。由此可知,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内经》只有天人相应,没有天人合一,是不对的,这两种观点《内经》都有。

(三)神

神是中医重要概念,必须明白。

1.神的诞生

(1)玄生神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为“神明之府”,又说:“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素问·气交变大论》《素问·五运行大论》也有此语)

此“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是谓“变化”指春、夏、秋、冬的变化过程,即万物生长化收藏过程,或说万物生长壮老死的过程,也就是天道阴阳变化的过程,这个阴阳变化莫测就是神。可以说天地阴阳生神。“玄生神”就是天地阴阳变化生神。但“人法地,地法天”,所以天统地人,故云神在天可变化为风、热、湿、燥、寒五气,在地可变化为木、火、土、金、水五行五味,说到底就是气味生神。

(2)气、味生神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此言神生于天地气味的变化。

img

从上述可知,神生于天地合气。因为神源于天地,神通于天地,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黄庭内景经·上睹章》说:“神生腹中衔玉珰,灵注幽阙那得丧,琳条万寻可荫仗,三魂自宁帝书命。”所谓“神生腹中”,即指“神乃自生” 之神,即黄庭之神。所谓“幽阙”,即指神阙穴之阙,神的居住处。

2.神的定义

《内经》对神的定义是什么?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灵枢·平人绝谷》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可知神是五气、五味合和化生成的血气。故《素问·脏气法时论》说“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补精益气” 则生神。这就是说,神不是虚无的玄的,是有物质基础的,其物质就是血。

3.神的归宿

《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所谓“神气舍心”,就是营血归心,就是后天气、味化生之营卫血气注入心脉,先后天就合一了,即神与形体合一了,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形与神俱”,并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神”与“肌肉若一”,即形神合一。因为这个“神”来自于自然界四季阴阳变化,故需要“四气调神”(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4.神的作用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神用无方……在天为气(五气),在地成形(五味、五行),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此言神在自然界的作用。神在人的作用,如《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首先是繁衍后代。二是生命的主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明确指出心不但为形体之主,也为神之主,心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5.养神

神来源于天地之气,所以养神还要顺从天地之气。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就是要“调于四时”阴阳,把握四时阴阳,“呼吸精气”,故谓“四气调神”。《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服天气”就是“呼吸精气”。

再《素问·刺法论》说:“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玄生神”,所以养神“在乎天玄”,必须“神守天息”,“天息”即“天气”,“神守天息”就是“服天气”“呼吸精气”。天玄即天道阴阳变化。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神生于五气、五味,而气味合和化生营卫气血,营卫气血充养形体,故可从形体的肥瘦查看营卫气血之盛衰而知有神无神,即神之盛衰。

6.小结

以上笔者讲了人体生命的基本过程。

首先是父母给予的先天形体,是人体生命的基础,是形质,是器具,是生化之宇,具有生化功能。

其次是天地给予的后天神——血气,滋养先天形体的原料。

第三,神气舍心,天人合一,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人。

神源于天地气味的出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神生于内,故云根于中。

天地之气的生机在于升降浮沉,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六气属于天地,故云根于外。

血气通过血脉、经络通道输布到五脏六腑系统之器,完成生长化收藏的过程,并得到生化,转换成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滋养调控形体各系统发生作用,推动着人体生命的发育成长,于是有了生长壮老死的天命“气数”过程,即由出生到强壮、到衰老、到死亡的过程。最终形体诸器尽“天数”不能再生化了,神机化灭,气立孤危,形神分离,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矣。

因为生神的五气、五味源于天地之道,故有天人之感应。于是人体生命就有了生命节律和生命周期。

人体生命来源于父母和天地之气,所以人的生命周期取决于父母和天地之气。

这就是中医认识生命的科学思维过程,逻辑性严密,系统性强。

(四)人体生命时空密码——五运六气

人不仅是父母结合的产物,更重要的是天地之气结合的产物,即是天人合一的产物,所以《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此,人体具有了宇宙日月星辰运动的信息规律,《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而推演天地之气的规律尽在五运六气理论之中。

从《内经》论述人体生命双结构可以得知,天人是合一的,不合一则死,那些认为《内经》没有天人合一而只有天人相应的说法是不妥当不完整的。

从上述可知,人体生命“生气通天”是生命之本,并说天气“其生五,其气三”,“五”指五运,“三”指三阴三阳,可知天气即指五运六气,所以人体生命有着五运六气的密码,其密码用天地数和河图、洛书数表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此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天地数表示自然界阴阳二气的信息号码,信息有强弱,河图、洛书生数表示弱信息号码,成数表示强信息号码。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长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阴阳的变化,就是日地相互运动的变化,即天地阴阳的变化,这种阴阳不断地变化,名之为“神”。

img

同一个神,为什么会生出不同的五气及不同的数码呢?笔者认为,是因为不同的时空、温度、湿度造成的。如光波、气波等都会受到时空、温度、湿度的影响。

天人之间是通过密码联系的,与手机、发报机的工作原理一样。这在《素问·金匮真言论》和《素问·五常政大论》中都记载一对一的关系,说明中国祖先最早发明了中医生命学的医用收发报机及人体接收机(相当于今天的手机)。

东方……其数八。

南方……其数七。

中央……其数五。

西方……其数九。

北方……其数六。(《素问·金匮真言论》)

敷和之纪(木运平年)……其类草木……其数八。

升明之纪(火运平年)……其类火……其数七。

备化之纪(土运平年)……其类土……其数五。

审平之纪(金运平年)……其类金……其数九。

静顺之纪(水运平年)……其类水……其数六。(《素向·五常政大论》)

这说明河图洛书数是天人联通的密码,看来古人已经发明了天人之间的密码联通,并知道天道四季阴阳与人体五脏的联系密码是不相同的。所以古人称此为“天地之数”,在《系辞传》中有记载,谓: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天体发出的密码是:1、3、5、7、9。

地脏接收的密码是:2、4、6、8、0(10)。

在此基础上分为四时五行天人五脏联系的密码是:

img

即所谓的河图生成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1、3、5、7、9可能源于阳气,2、4、6、8、0(10)可能源于阴气,可能皆源于太阳光、太阳风,即光波、风波。密码在人体的通道即是经络。

河图数为其常,其变数为洛书。《内经》也有记载。

《内经》用生数和成数表示五运的运行变化,这在运气七大论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运气学说中,生数和成数是其纲领。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此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又说:

天地之数,终始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数之始,起于上而终于下,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故曰:位明,气月可知乎,所谓气也。帝曰:余司其事,则而行之,不合其数何也?岐伯曰:气用有多少,化治有盛衰,盛衰多少,同其化也。

帝曰:太过不及,其数何如?岐伯曰: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

“数”指生数和成数,即指五行数。五行“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五行数是指生数和成数相合而言。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偏盛偏衰谓“太过不及”。太过是五行的气盛,用成数表示;不及是五行的气衰,用生数表示。太过不及皆能使人发生疾病,但有轻重。

太过不及,皆曰天符。而变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早晏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其发病也有一定的规律。

甲子 甲午岁: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

乙丑 乙未岁:灾七宫,湿化五,清化四,寒化六。

丙寅 丙申岁:火化二,寒化六,风化三。

丁卯 丁酉岁:灾三宫,燥化九,风化三,热化七。

戊辰 戊戌岁:寒化六,热化七,湿化五。

己巳 己亥岁:灾五宫,风化三,湿化五,火化七。

庚午 庚子岁:热化七,清化九,燥化九。

辛未 辛丑岁:灾一宫,雨化五,寒化一。

壬申 壬寅岁:火化二,风化八。

癸酉 癸卯岁:灾九宫,燥化九,热化二。

甲戌 甲辰岁:寒化六,湿化五。

乙亥 乙巳岁:灾七宫,风化八,清化四,火化二。

丙子 丙午岁:热化二,寒化六,清化四。

丁丑 丁未岁:灾三宫,雨化五,风化三,寒化一。

戊寅 戊申岁:火化七,风化三。

己卯 己酉岁:灾五宫,清化九,雨化五,热化七。

庚辰 庚戌岁:寒化一,清化九,雨化五。

辛巳 辛亥岁:灾一宫,风化三,寒化一,火化七。

壬午 壬子岁:热化二,风化八,清化四。

癸未 癸丑岁:灾九宫,雨化五,火化二,寒化一。

甲申 甲寅岁:火化二,雨化五,风化八。

乙酉 乙卯岁:灾七宫,燥化四,清化四,热化二。

丙戌 丙辰岁:寒化六,雨化五。

丁亥 丁巳岁:灾三宫,风化三,火化七。

戊子 戊午岁:热化七,清化九。

己丑 己未岁:灾五宫,雨化五,寒化一。

庚寅 庚申岁;火化七,清化九,风化三。

辛卯 辛酉岁:灾一宫,清化九,寒化一,热化七。

壬辰 壬戌岁:寒化六,风化八,雨化五。

癸巳 癸亥岁:灾九宫,风化八,火化二。

《素问·五常政大论》也说:

委和之纪(木运不及年)……眚于三。

伏明之纪(火运不及年)……眚于九。

卑监之纪(土运不及年)……其眚四维。

从革之纪(金运不及年)……眚于七。

涸流之纪(水运不及年)……眚于一。

从以上所述看,天地之至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皆依洛书九宫位为说。其中三次陈述一、三、五、七、九等五宫受“灾”。这五宫皆是阳数,阴数二、四、六、八未言受“灾”。

《内经》陈述五方及五行和物类是用河图方位数表示,乃“知常”也。而陈述五运的太过与不及却用洛书九宫的方位数表示,乃“达变”也。故《系辞传》说:“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所谓“伍”乃指“五运”;“参”者叁,指五运的平气与太过、不及三气。

(五)五运六气是生命之本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其生五”指五运,“其气三”指三阴三阳,这是天地之阴阳。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己亥之上,厥阴主之……此天地之阴阳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六气三阴三阳是天之阴阳,五运五行是地之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明确指出五运六气“天地之阴阳”是“生之本”,即生命之本,为什么呢?因为《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是天地阴阳的产物。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请看,得道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人均是得天地阴阳才能长寿的。天地阴阳即四时阴阳,故“调神”要顺四时阴阳,谓之“四气调神”,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天地四时阴阳为“生死之本”,四时阴阳本于五运六气,所以说五运六气是生命之本。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臣稽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这是说,宇宙大自然是造化万物的原始基础,在这宇宙中运行着六气和五运天地之阴阳。“九星”指北斗,北斗现在是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之前为九星(加玄戈、招摇,一说左辅、右弼)。“七曜”指日月五星。面北看北斗九星,面南看日月五星,这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授时系统。阴阳源于太阳运动。《系辞传》说:“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太阳视运动有周日运动和周年运动之分,周日运动曰昼夜刚柔,周年运动曰寒暑弛张,于是万物才有了彰明昭著的生生化化变化。其中人为万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