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你好:了解自我、改变人生的人际沟通分析(TA)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不好—你不好

如果所有的儿童在婴儿期都认为“我不好—你好”,那么第二种心理地位“我不好,你也不好”是如何产生的呢?“你是好的”发生了什么事?安抚的来源又有哪些变化呢?

在人生的第一年末,婴儿身上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他开始学习走路,不再需要被别人抱起来才能移动。如果他的母亲很冷漠,不愿去安抚孩子,在孩子出生第一年迫不得已才去照顾他,那么,孩子学习走路则意味着他的“婴儿”时代的结束,安抚也随之完全消失。而且,惩罚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因为他能够自己爬出小床,碰触他能接触到的任何东西,并且一刻也闲不住。甚至自我伤害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多,如经常被绊倒或滚下楼梯。

如果说第一年的生活还比较舒适和安逸,那么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安抚也消失殆尽。如果这种被遗弃和痛苦的状态在第二年里迟迟没有缓解,孩子就会形成“我不好—你也不好”的结论。在这种心理地位下,“成人”发展停滞,由于缺乏安抚的来源,“成人”的主要功能——获得安抚——受阻并停止发展。这种心理地位下的儿童会自暴自弃,放弃希望,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最终可能会在精神病院中过完一生,他们的行为变得完全退缩、退化,似乎想退回到一岁时所经历的生活,那时他们感受到了人生中唯一拥有的安抚。

很难想象一个人一生中没有得到任何安抚。即使是不愿意安抚孩子的母亲,都有能力照料持有第二种心理地位的孩子,事实上,她们确实给孩子带来了安抚。但是,一旦一种心理地位得以建立,儿童的所有经验都有选择地被用于解释和支持该心理地位。如果一个人认为“你不好”,他会认为所有的人都如此,会拒绝别人的安抚,即使别人是真心实意。最初的结论已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因此新的经验很难打破它。这就是心理地位的本质——具有决定性。而且,持有这种心理地位的人,已经停止使用“成人”分析与他人的关系,因此即使在治疗中也很难触及他们的“成人”,尤其当治疗者也被患者放到“你不好”之列时。

只有在一种情形下“我不好,你不好”才成为最初的心理地位,那就是自闭症儿童。这种孩子可看作为心理上尚未分娩,儿童自闭症是不成熟的器官应对外界巨大压力的反应,任何安抚都无法传递给他。自闭症的儿童在最初关键性的几周里,感到自己没有得到“营救”,就好像他在被无情地驱赶到一个灾难性的生活之后,却发现那里原来没有任何人。

邵普勒认为,生理因素和缺乏安抚导致了自闭症儿童的出现。[1]生理因素指的是一种严重的刺激障碍,导致儿童感觉不到安抚。儿童可能并非完全缺乏安抚,而是丧失了对安抚的感觉以及对感觉的积累。这类婴儿被父母看作没有反应的孩子(他不喜欢被抱着,只喜欢躺在那里,与众不同),曾给予的安抚也被终止,因为“他不喜欢被人抱着”。一些科学家认为,比平时更强烈的安抚可能有助于克服这一障碍。

[1] E.Schopler,“Early Infantile Autism and Receptor Processes,”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Vol.13(October 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