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下的守望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The Midsummer Moon Over The Ancient Observatory
古台仲夏月

北京的夏天,地铁里闷热潮湿,列车一到建国门站,我便迫不及待地冲出了车厢,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涌向地面。天色已黑,地面上车水马龙,每一个方向都是堵的,打眼看去很难辨别东西南北。这里虽然叫建国门,但旧城门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三层立交桥,交叠着东长安街沿线和东二环,地上地下连通着朝阳门、东单、国贸以及北京站这些人流汇集的区域,可以说是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很难想象,在这样繁华的地段里,藏着一个接近600年历史的古建筑,它就是我马上要去的地方——北京古观象台。

15 古台星轨

古观象台建于公元1442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天文爱好者习惯称它为古台。古台位于建国门的西南角,紧邻东二环,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家天文台,它气势雄伟,台高14米,比紫禁城的宫墙还要高出一成。台上陈列的八件铜制天文仪器,高度基本都在3米以上,是在二环路开车经过东便门时必看的一道风景。但随着北京的建设发展,古观象台周围高楼四起,它的入口也渐渐隐匿了,如果不留心寻找的话并不容易发现。其实古台离建国门地铁站只有不到一分钟的路程,穿过一条小路绕到地铁站的后面,它的高墙便会赫然出现在眼前。

16 赤道经纬仪月落

我来这里,是要与朋友们一起拍摄黄道经纬仪,就是古台上八件铜仪中的一个。黄道经纬仪制成于1673年,是中国第一台基于现代黄道坐标系来观测的仪器,目标是太阳和行星等天体的运动。现在黄道经纬仪早就不用来观测,它静静地摆放在古台的西南角,作为中国和西方文化与科技交流的成果,向世人展示着它精妙的设计。黄道经纬仪的主体是四个嵌套在一起却两两同轴的铜圈,两个轴一条指向地球南北极,另一条与黄道平行。铜圈下面是两条铜龙,龙身蜿蜒而立,背对着背将主体托起,其繁杂的细节与铜圈的简约并存,使得黄道经纬仪看起来既古典又很科技。这样的造型如果与月亮同框,一定是不错的搭配,每次我经过古台时都有这样的想法。

但是这个想法并不容易实现。由于黄道经纬仪靠在台面的西南边缘,台下只有西面的停车场才是最佳的观测地,而停车场对应的拍摄方向是东偏南20几度,在北京盛夏的季节里只有下凸月会从这个方向升起。虽然现在刚过满月,已经是下凸月了,但停车场面积不大,前后左右可移动的空间都比较局限,要想在这样的条件下精准捕捉黄道经纬仪月升,一定是非常难的。幸运的是现在有了“巧摄”App来帮助我计算月升位置,通过给古台和黄道经纬仪建立简单的模型,我能清楚地预测什么时间月亮正好会从黄道经纬仪后面穿过。但古台内外有很多树,东南不远处又有高楼,至于月亮能否从树和楼的缝隙间与黄道经纬仪顺利会师,从App里却看不到。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中午就来过一次,在经过了实地勘测之后,我才约了经常一起拍星拍月的六七个小伙伴一起,晚上来记录这难得一见的景象。

17 纪限仪月落

古观象台月落的延时视频。

大家对这次拍摄很感兴趣,因为尽管古台在天文圈里非常著名,可是因为附近的环境比较苛刻,所以古台与天象结合的照片并不多见。2017年初冬的时候我曾经和经常活动于景山北海一带、有“泛景山地区拍月小王子”美誉的郑志老师一起在建国门桥上拍过一次月落,那天是个初三的蛾眉月,我们打算从东向西拍月亮和赤道经纬仪、纪限仪的合影。我和郑老师分别站在建国门三层立交桥的上两层,在0.5公里之外用至少600毫米焦距的长焦镜头,从路灯和树杈之间寻找缝隙。在当时的情况下,脚下每一寸都要精打细算,只要能拍到完整的仪器就算是胜利,至于如何计划月亮下落的轨迹则只能听天由命。最后月亮的轨迹还算是完美,但没想到临近天黑时路灯突然亮起,在镜头里产生了大片炫光,结果只能通过大量的后期与裁剪来解决。从停车场的角度拍摄虽然不会有路灯的问题,可是机位与古台距离太近,景深会比较浅,说白了只能从黄道经纬仪和月亮二者中选择一个来对焦,鱼和熊掌无法兼得。

月升的时间是在晚上11点12分,刚过10点,小伙伴们就相应到齐了,大家支起设备,开始讨论天气。如今正是火星冲日的时节,天气好的时候一入夜就能看见红得耀眼的火星,但目前火星的亮度一般,所以低空一定是有一层霾。记得就在几天前,同样是在古观象台,我和著名星空摄影师叶梓颐、天文爱好者马褂等人来到台面上拍摄月全食,虽然天气预报显示的是晴夜,但厚重的霾将天空封堵得严严实实,一整晚也没有漏出半点月光,最后拍摄以失败告终。所以能否看见月亮,完全取决于霾的情况,在这个水汽蒸腾的季节里,谁也说不好。

临到11点的时候我们开始紧张起来了,有的担心拍摄会失败,有的担心角度会有偏差。我耐不住性子,跑到二环边去望风,因为月亮从月出至升到黄道经纬仪的高度需要半个多小时,11点的时候它应该已经位于地平线之上了。结果我走了几百米,在楼与楼之间找了好多缝隙也没能看见月亮的身影,只好掉头回去。等我快回到古台停车场时,远远望见好友李庚正在兴奋地指着,每个人也都在快速搬动各自的脚架,我知道月亮出来了。待我跑回自己的相机前,果然看见古台的下缘出现了一个暗红色的物体,那确实是月亮,而且这个颜色说明它刚刚突破重霾,怪不得刚才我苦苦找寻它而不见。大家搬动脚架是因为月亮出现的位置比预计的要偏南一些,这可能是当初在App里模拟时输入了不准确的数值造成的。还好偏得并不多,我把脚架向北移动了半米就找到了满意的位置。构好图后,我把焦点落在月面的环形山上,再使用最小的光圈以尽可能获得更大的景深,一切就绪后才启动快门拍摄延时。其他人此时也都开始拍了,我们彼此相隔很近,快门在一起劈劈啪啪地乱响,每个人也都兴奋不已,指着月亮尽情呼叫。

18 黄道经纬仪的月

月亮变成了金黄色,正在预想的路线上越爬越高,越来越亮。在它周围是黄道经纬仪相互嵌套的四个铜圈,虽然镜头的焦点没有对准它们,但它们虚化的边缘与月光融在一处,呈现出柔和的暗红色。这与金色的月亮、绿色的树,以及青蓝色的古台墙砖一起,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午夜时起了风,黄道经纬仪边的大树哗哗作响,攒动的树影里,我仿佛看见穿着长衫的天文学家正威严地站在铜仪边专注地观测星空,那一刻高楼大厦、车马立交全都消失不见,闪闪发亮的铜仪转动自如,崭新如几百年前刚刚铸成时一样。

黄道经纬仪月升的15s延时拍摄。

晚上32摄氏度,湿度95%,雾气蒸腾,7个人都湿透了。不过如果不是这样的天气月亮颜色不会这么美。

19 黄道经纬仪月升

成功的拍摄让我们每人都带着前所未有的作品满意而归,古观象台也从此变成大家经常活动的地点。后来我们又一起拍过火星大冲,拍过象限仪月落,也独自来尝试过不同的主题。巨大的铜仪经过几个世纪的变迁,虽然历经沧桑、无法运转,有的仪器上甚至还布满弹孔,但古台作为中国在国际上久负盛名的天文成就,它一直激励着我和身边的天文爱好者,指引我们像古人一样去观测宇宙,探索未知。在我们心里它才是建国门一带最有名的地标。

20 赤道经纬仪火星

21 象限仪月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