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6章 武成王王离登场

章邯定陶之战,消灭项梁等主力后,率先北上。李良北边有赵氏政权,南边秦军重兵压境。李良做了一个决定:投降章邯。

章邯兵不血刃攻破邯郸,做了一件事:迁移邯郸百姓,摧毁邯郸城郭,毁灭所有的建筑物。

公元前386年,赵成侯从中牟,迁都邯郸,正式成为赵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历经赵肃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赵王迁,七代人的经营,这一刻,成为了历史。

随后,章邯率军北上,兵围赵氏建立的新政权国都信都,打算用同样战术,吸引诸侯联军前来救援,趁机消灭叛乱势力。

这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平定山东六国叛乱,一直都是章邯进行。平定赵地,章邯不是主要人物,而是王离。长城军团也成为评判的主力军。简单说,王离位居平叛一线,章邯退居二线,干起了护送粮草的杂事。

对于这个奇怪的现象,有以下说法:

1.章邯认为赵军不足为虑,不用他亲自出马。

2.章邯从咸阳东出平叛,参加了很多大战。尤其是临济之战、东阿之战、濮阳之战、定陶之战。从六月打到九月,损失惨重,需要修整。

我个人认为,还要加上第三点:王离的身份。

接下来,来谈谈大秦即将登场的重量级人物:武成侯王离。

先来看一下王离的个人信息:

由于史料模糊,没有记载王离生卒。正史记载,王离在巨鹿之战被俘,去向不明。野史记载,王离在巨鹿之战被项羽杀害。

他出生在名将侯门世家:祖父王翦是武成侯、父亲王贲是通武侯、他世袭武成侯。

王氏一门三侯,在大秦是最显赫的名将侯门世家。

王离享受祖辈、父辈蒙阴,他的人生经历也比较精彩,曾跟随李斯等人与秦始皇东巡,议论秦始皇功德。后又跟随大秦另外一个名将世家蒙氏蒙恬,出征匈奴,组建长城军团,捍卫大秦北疆。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蒙恬,成为被秦二世清除的第一批名单。

蒙恬被囚禁,兵权被废。王离接管蒙恬军中的地位,掌控长城军团。

也可以这样说,只有蒙恬这样出生在名将世家,又是破匈奴名将,才能镇住王离。其他人,只能靠边站。王离出场,章邯也要听他指挥。

这也是为什么王离是平定赵国主力,身居第一线。章邯等人护送粮草,退居第二线。

赵王歇没想到刚当上赵王,幸福来得如此快,就被秦军盯上。一下从配角,成为主角。若没有主角光环和上天眷顾,只能以悲剧收场。

赵王歇不仅要抵抗章邯这样的重量级人物,还要应对长城军团统帅王离。

可怜啊!真可怜。

来看一下巨鹿之战第一个登场的主角:赵王歇和武成侯王离。

章邯北渡,攻破邯郸后在棘原驻守,负责粮道安全。

赵王歇要面对南边的章邯,还有面对北边的王离。好在,章邯并没有对他发动攻击。

王离率领的长城军团是秦国三大精锐之一。他们的职责是捍卫秦朝边境安定。由于秦朝大乱,没有多余军力平定叛乱。因此,王离接到秦二世指令,率军南下。

王离在上郡,他率军南下,直取赵氏政权国都信都。

刚建立的赵氏政权,显然不是这支秦军的对手。因此,赵王歇选择向东跑,来到一座城:巨鹿。

这里有个问题,赵王歇为什么选择逃到巨鹿,然后固守,与秦军一决胜负。

我想有以下原因:

地理位置不错:巨鹿,北边是浮沱河和黄河交界,南边是漳河,东边是齐燕势力,西边是太行山。

城池坚固,地理位置好,这是赵王歇选择在这里抗秦最重要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赵王歇无处可逃。只能选择在这里坚守。

他北边、西边是王离军,东边是东郡秦军以及是燕齐势力范围,南边是章邯这个可怕的对手。所以,赵王歇没有选择,只能固守巨鹿,与秦军决战。

不成功,便成仁!

来吧!秦军,我们一决胜负。

赵王歇一边固守巨鹿,与秦军死战;另一边向诸侯求援,打赢这场艰难的反击战。

这一次,诸侯很团结,主动放下恩怨,没有选择见死不救。毕竟,秦国大兵压境,平定赵地,下一个目标,不是燕国,就是齐国。

一向不管中原战事的燕王韩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也不想秦灭赵,北上亡燕的悲剧再次上演。燕王韩广派了一个人物前去救援。这个人就是臧荼。

齐国主动放下田间、田角危险份子逃亡赵国之事,以田都为将,率军驰援。

魏王咎战死临济,但,其弟公子豹逃亡楚地,在楚怀王支持下,号召魏国势力,起来反抗,支援赵氏。

赵国大将军陈馀聚集常山士卒数万人,赵将成都君张敖,收代地之兵万余人,也前来支援。

一时间,巨鹿,汇聚了秦、齐、赵、魏、燕五国军力。此时,楚国一团乱局。项梁战死后,内部正在夺权。

诸侯联军见证了秦军的强大,尤其是魏、齐是亲身经历被秦军击败,楚军项梁战败被杀。诸侯联军来了,见秦军人多势众,又是精锐,选择作壁上观,都想保存实力,不想第一个与秦军开战。

燕国见齐国不动,他也不乱动。你等,我也等。

齐、魏、燕,三国联军,出现这种行为,赵王歇、丞相张耳还能够理解。毕竟,他们经历过惨败,对秦军有阴影。联军能来,就是对赵国莫大的鼓舞和支持。

可,有两个人的行为,让人不能理解。

一个人是赵国丞相陈馀,另一个是成都君张敖。

陈馀和张耳,是忘年交,也是刎颈之交。一提起刎颈之交,就会想到赵惠文王时期两个有名的人物,蔺相如和廉颇。

殊不知,秦末汉初还有一对刎颈之交,张耳和陈馀。

张敖是张耳的儿子,被陈胜封为成都君。

陈馀、张敖,这两人都是赵将,选择不救,让人想不明白。张耳见秦军重兵攻城,支撑不住了,派了两个人去向陈馀求援。一个人叫陈泽,另一个人叫张黡。

陈泽这个人物,历史没有记载,只是留下一个名字。但,张黡这个人物,是名大将。他是陈胜的部将,又跟随武臣北伐赵地。武臣平定赵地,他独率军北上,平定常山。武臣被李良杀死,陈胜也死了。他就跟赵王歇和张耳混。

通过陈馀和张魇之间的对话,我们就能够知道,陈馀、张敖拥兵数万,为何不前来救援。

张耳让张黡前去求援,率先表明一个观点:张耳和陈馀关系是刎颈之交。

接着发出质问:张耳生死,在一线之间。陈馀拥兵数万,为什么不来救!如果你记得当日誓言,信守承诺,那就和秦军决一死战。

最后发出了一个抨击灵魂深处的观点:对战秦军,还有获胜的希望。你是不想救,还是不敢救,或者是不愿意救。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张耳很愤怒,也很失望。当初的刎颈之交,现在大难临头各自飞。

陈馀是这样回答,先说了不去救的原因:势单力孤。

接着表明不去救的原因:他不是怕死,而是为了保存力量,替他们报仇。

然后发出一声反问:去救就等于把肉送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意义?

这么傻的事情,他不会做。

张黡夹在张耳和陈馀中间传话,但,他心系张耳,说了四个字:以死明志!

陈馀不干,这样回答:我不怕死,不想死得没意义!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张耳认为,他和陈馀是刎颈之交,哪怕死也要死在一起。这样才对得起,他们之间的交情。

陈馀认为,他打不赢秦军,不想白白送了性命。他活着,替他们报仇。

进而体现出了一个现象,巨鹿城危在旦夕。也从侧面体现出秦军很强大。

连陈馀都选择不救,其他诸侯不救,也能理解。

这件事也成为张耳和陈馀之间的隔阂,最终从刎颈之交,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敌人。

张耳和陈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认为会帮忙的人,关键时刻,不一定会帮你。而,人生处处都是惊喜,尤其是走到绝境的时候,你会逢生。

就在诸侯联军按兵不动,陈馀、张敖等赵将,见死不救。被王离围困在巨鹿城中的赵王歇、张耳,感到绝望。就在他们心想,将会步张楚陈胜、齐王田儋、魏王咎、楚项梁等后尘的时候,又一位重量级别的诸侯登场。

他就是楚怀王。

此时,王离站在巨鹿城下,手握二十万长城兵团精锐。攻破,这座城,他就能像父亲、祖父那样,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山东六国的叛乱势力,我,王离来了。

我会用你们的鲜血,建立属于我的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