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的血脉,预警与防范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对于中国未来可持续的高质量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本书在西方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完整定义和刻画了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我们对金融风险的衡量范围较以往研究更为广泛和深入,不仅包含金融机构自身发生损失或破产对金融系统的影响,还覆盖和分析了可能演化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汇率波动、金融开放、金融科技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领域的金融风险,这也符合中国金融系统在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金融深化不足,同时金融系统内部紧密关联、情绪传染高度快速且不够稳定的特点和现状。
在方法论上,本书采用多种模型,从多角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刻画。首先,我们在国内率先借鉴运用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金融风险地图模型,建立了中国相关数据库,对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综合度量,对决策者制定相关监管政策更具参考意义。其次,我们采用基于大量数据的金融风险热力图,以较为直观的图表方式呈现,可以更为有效地判定某一时间段内中国金融风险所积聚的源头和程度,有助于做出全局判断。最后,在微观金融风险度量方面,运用了美联储等中央银行运用的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系统性预期损失值(SES)、条件在险价值(ΔCoVaR)以及系统性风险指标(SRISK),并在微观金融机构风险转化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上,运用了中国金融体系巨灾风险指标(CAT FIN)方法论。
在本书所构建的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分析框架中,我们判断中国金融体系风险的主要核心问题在于全球金融危机后所积聚和显现的宏观高杠杆与高负债率,而其背后根源则是不断下滑的投资回报率、全要素生产率以及融资成本上升、资源配置低效等深层次结构性原因。中国股市、债市、汇市由于参与主体不同,加之原先监管整合不足,呈现一定程度上的割裂局面,但由于各个市场均缺乏一定深度和广度,信息传播完整性、真实性和透明度又存在一定的问题,市场参与者极易产生“羊群效应”,导致风险放大;同时,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市场参与者通过投机活动绕过现有监管框架并寻找市场空白,局部市场风险迅速向整个金融系统蔓延的风险较高。
本书的一部分内容完成于2018年12月,彼时中美贸易摩擦构成了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和可能“触发点”。当下,中美贸易摩擦和科技竞争远未结束,而2020年在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危机在更大程度上提供了全球价值链调整的动力和原因。成功的抗疫表现让中国经济避免了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的深度经济衰退,而全球主要央行超级宽松的“战时政策组合”不仅开启了全新的政策范式,也为未来更大的金融风险埋下了“系统性隐患”。构建“双循环”的中国经济系统正在经历战略性重构,深入分析研判中国并未化解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源头,高度关注外部风险和可能的动荡带来的冲击,仍是防范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两大着眼点,也是本书的主要思考框架和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