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伤寒论》
到这儿,咱们得说下《伤寒论》了。
后人看张仲景的《伤寒论》,基本上有三个视角,一是六经辨证,这是从经络上看;二是阴阳辨证,这是从阴阳上看;三是气化标本中见理论,这是从气上看。其中各有各的味道,一说中国文化就说它因为没有标准化和可重复性而不具备科学元素,我认为《黄帝内经》体现了标准化,而《伤寒论》体现了可重复性,其中的方子用了几千年,就是可重复性。可如果从这三个视角分析伤寒方,就又有了使用方子境界的不同,也就是,你想把它纳入科学范畴,她都会游离出来,告诉你科学之上还有个境界……
好吧,所谓《伤寒论》之“论”,就是次序、次第,而六经、三阴三阳、气化等,都是《伤寒论》的次第。
最简洁明了的次第是六经辨证:人得病的次第是从太阳到阳明到少阳,再到太阴到少阴到厥阴。太阳受寒,就是高热,就是桂枝汤和麻黄汤的对应证了,看着高热吓人,但实际上这时人体还有劲。传变到少阴时,就是低热,就是人开始没劲儿了,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就要有附子固摄着里面了,就不宜一味发表了。明白了六经传变的次第,病就不可怕,治病,不过是往回治,就是从厥阴到少阴再到太阴,从少阳到阳明再到太阳,当然了,也可能从厥阴直接到太阳等。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全部治愈的一个相,就是回到太阳层面,就是有可能有一次高热,这时的高热有点像电脑的重启。但很多人不懂这个,特别是小孩子,大人再怎么治疗,也不太容易回到太阳层面,小孩子就不同了,他们一旦得病,就是高烧,吃西药、打吊瓶后,孩子就软,但寒邪并未消除,只是把症状暂时压了下去,隔段时间身体有点劲儿后,身体又开始攻寒邪,于是又开始高热,这就搞得家长很无奈。找中医治吧,治着治着,又攻到太阳层面,就又烧起来了,这时是要彻底治愈的相。如果会用《伤寒论》的方子,基本一剂就彻底病愈了。可家长不懂啊,看到孩子发烧就恐慌,就又抱到医院里去打点滴了,于是又把病打回原形,这就是医理不明,难以治病的原因。
其实,治病犹如练功,有起势,有收势。有些人学了两天《伤寒论》后,就急着上阵,这,就是不明性命变化之理,所以《伤寒论》里才有那么多变证和误下后的补救方法。按理说,收尾都应该用一下桂枝汤,这时用桂枝汤,不过取其阴阳和解。但一方面,大多数病人只求舒服,不知啥叫作病愈,所以大多治疗中途就满足了;而医生呢,也不想非得到太阳层面,真烧起来了,隔着远,救治起来也麻烦。所以,治疗,大多只是求了舒服,而非治愈。心悸的不心悸了,间歇的不间歇了,人也就满足了。非得求完美,有起势、有收势,其间还得经历些痛苦,这也是让人不安和害怕的,所以没有几个人要这么较劲。
但学习,还是要讲究次第。如果没先读《黄帝内经》,直接就读《伤寒论》,就是莽撞的,因为《伤寒论》是《黄帝内经》医理之用。假如我要办一个中医院校,一定前面有学校,后面有疗养院。首先两年半不学别的,就学《黄帝内经》,同时学按摩和扎针,第一年一边学着《黄帝内经》,一边学着按摩和扎针,第二年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第三年学习《伤寒论》和脉法。这,就是讲次第。
《黄帝内经》的次第呢,就是先讲《素问》,然后讲《灵枢》。讲《素问》,就要从头讲起,先讲阴阳,先讲东方、南方、中央、西方、北方,到第六章开始讲“三阴三阳”。《黄帝内经》的伟大,在于它不仅讲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气、阴阳、五行、中庸等概念,而且把这些概念通通落了地,应用到了人身上,而且真实不虚。能把一切无形落于有形,并从有形中诠释无形的意义,这,就是《黄帝内经》对我们现代生活的最大意义。
前面说的张仲景三套思路,一是以六经辨证为纲,刚才讲过了。二是以阴阳辨证为纲,比如张仲景的脉法就是以阴阳论:“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此外还有“病发于阴”等说法。而第三种标本中气理论,就是我们现在正在讲的表里说,即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厥阴与少阳为表里。
先说何为本,何为标?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本标之中见为中气,中气就是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厥阴和少阳为表里,表里相通,互为中气。
比如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太阴之本为湿,阳明之本为燥,阳明为两阳合明,其阳气之旺盛可见矣,如此,阳明欲安,一定要用阴气制约,以纾解其燥、其亢,所以要从太阴中见之湿化。更何况,阳明恶燥而喜湿,所以能得太阴湿气,则安。举个例子吧,阳明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发热而渴,大便燥结,但也可见大量寒湿病证,比如胃中虚冷、水谷不别、食谷欲呕等与太阴湿化之证,这就是二者互为表里的表现。
再从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讲一下,少阳本气为火,标为阳,标本同气。少阳为初生之阳,向上向外,最忌讳邪气瘀阻其气机,能得厥阴风木之气鼓动,最喜。少阳病的口苦、咽干、心烦等症,都从自己本气来,而其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等症,则是气机被瘀滞后的表现,而头目眩晕,则是中见厥阴风木的表现。
咱们看下小柴胡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吧。
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
小柴胡汤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中耳炎等属胆胃不和者。但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些都是西医病名,真正用药前一定要望闻问切,循医理、懂药性、辨脉象,如此才能准确下药。
在《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二》讲《阴阳应象大论》篇时,我讲过小柴胡汤:柴胡配黄芩,柴胡是个气分药,可解肝郁,并推陈出新,总得让邪气向外走吧;黄芩在内清肝胆热。少阳不如太阳、阳明力气大,所以用人参、甘草配大枣,可以补中益气、大补津液,补五脏虚,这就叫“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杜绝了少阳之邪入太阴的路径。而生姜配半夏健胃止呕,把少阳病的胸胁胀满、胃气不和的毛病给解决了。
这次,我们从少阳与厥阴表里上再看一下这方子。其中,解决少阳病的口苦、咽干、心烦等症,用君药柴胡解决。药书说:柴胡,味苦、气平、微寒;气味俱轻、升而不降,阳中阴也;无毒;入手足少阳、厥阴之四经,也就是入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阴胆经,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可见柴胡之出入表里之间,正好是协调少阳与厥阴的关系,所以祛肝胆之邪,去心下痞闷,解痰结,除烦热,非柴胡不可。所以小柴胡汤在《伤寒论》里地位突出,除桂枝汤、麻黄汤、四逆汤等,就是小柴胡汤了,被称为伤寒门中必需之药。柴胡苦,平升散,黄芩降泄,二者配伍,有升有降,为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而头目眩晕,则是中见厥阴风木的表现。精不足,虚火扰头就头目眩晕,其中人参、甘草、大枣则补五脏虚,其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是气机被瘀,小柴胡汤则用生姜半夏,助柴胡和解气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