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让孩子好好吃饭的家庭教育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3 现象学习法和食育

即便在引入了食育的幼儿园,也只是将食育作为整体教学目标中的一个环节而已;而在家庭教育中,食育却能成为核心。这个想法是我看《他乡的童年》时冒出来的。周轶君在芬兰探访中小学时发现,芬兰的学校在实行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现象学习法。

什么是现象学习法呢?现象学习法,准确来讲,叫“基于现象的教学”,它是相对分科教学而言的,也称“主题教学”。现象学习法是基于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或话题,融合各学科知识为学生准备的跨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它特别重视合作学习环境的创设,以及学习趣味的培养。这也让芬兰的教育成为世界教育界的先锋,备受瞩目。

既然现象学习法是基于生活中的现象,那么它能嫁接到食育上,成为家庭食育的方法吗?我打算在自己的两个孩子身上先做个实验。为此,我专门找到了之前一起学习儿童心理学的同学(现在担任一家幼儿园园长),让她当我的顾问。

在过去一年的实验中,大宝用现象学习法,在食物中认识了世界地图和各个国家的主要动物、国旗,还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常识,建立了数量的概念,学会了做5道家常菜。在实验过程中,我还发现了将现象学习法运用于食育的一些显著优点。

首先,食育可以让孩子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一次,我从超市买回来一袋核桃,打算熬核桃红枣粥。大宝看到了,也过来帮忙。他想用手直接把核桃掰开,但几次都失败了。这时他爸爸走过来递给他一个夹子,大宝很轻松地夹开了核桃,并感叹:“夹子真神奇!”

顺着这个话题,我们仨聊到了杠杆原理。他爸爸找来积木,给大宝演示了一遍。大宝举一反三,问:“我们用的筷子也是杠杆原理吗?”“是的,核桃夹子是省力杠杆,而用筷子是费力杠杆。”爸爸答。

其次,食育能让学到的内容回归生活。

大教育家杜威说:“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围绕着食育的活动,可以将孩子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际中,让他们对学习知识有更积极的认识,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变得更自信。一位朋友给我讲了她儿子的“神操作”:有天她在厨房煮粥,儿子在旁边帮忙洗菜。门铃响了,她忙着去开门,叮嘱儿子看着锅,粥快溢出来的时候赶紧关火。结果回来时,看到煮锅上放着一根很长的筷子!儿子得意地说:“妈妈,我学了表面张力,锅上放根筷子,破坏了表面张力,粥就不会溢出来了哦!”

最后,在食育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计划吃什么,考虑全家人的喜好,平衡营养,到去菜市场或超市买菜,再回到家中,按照各种食物的特性进行烹饪,其实都是在考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知道,在五星级餐厅,行政主厨也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因此,在现象学习法中强调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在食育中实现。重阳节当天,我们几个姐妹凑在一起,想要给家里的长辈做顿好吃的。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这个传统节日的意义,我们安排这次聚餐由大一些的孩子带头张罗,小一些的孩子负责帮忙。我家大宝被分配去超市选购蔬菜。我开车带他去超市后,他自己拿着姐姐开的食材清单去选购蔬菜,其中一个食材是“笋”,当大宝走到蔬菜柜台前发现笋不止一种时,陷入了矛盾。

他问我:“妈妈,这么多笋,到底该买哪一种呢?”

“姐姐说要怎么做笋?”我引导他。

大宝站在原地思索了好半天,最后若有所思地说,姐姐说要凉拌。

于是我用手机帮他搜索了凉拌笋的菜谱,最终大宝选择了带长长尾巴的青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