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项羽:勿错如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人生不能犯这样的错误

项羽是2200年前秦朝末年的一个人物。24岁跟着叔父项梁出来打工,3年零4个月就把事业做到了龙头老大的地位。“秦帝国版图”这块市场的大蛋糕,由他主持切分。然而,仅仅4年后,31岁他就企业破产,众叛亲离,兵败身死。

企业做大,事业发达,这绝对有偶然的因素,所谓天意。碰巧天时、地利、人和凑一块儿了。天时给你多大的机会,地利让你占了多大的便宜,再加上自己努力朋友帮助,决定了你的事业能够做得多大。但是,保住胜利成果,不要像项羽那样转眼破产,却只有自己能够把握了。

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项羽,不要在自己的人生中犯他那样的错误。

然而,要想把项羽的成败得失看清楚却又是十分困难的,原因是司马迁的《项羽本纪》真真假假,既有历史的真实记录,又有大量的文学描写。如果我们不能分清哪些是历史的真实,哪些是司马迁的文学创作,我们就会被误导,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比如,读司马迁的《项羽本纪》,人们大多会得出这样的印象:项羽勇猛善战,战无不胜。钜鹿之战,项羽率领刚刚被秦军打败的楚军,破釜沉舟,誓死向前,一举击败了秦将章邯的20万大军。这一战役,他杀秦将苏角,俘获秦名将王离,迫使章邯大军战败投降。是项羽彻底扭转了造反军濒临灭亡的不利局面。是项羽把整个亡秦战争推向了胜利。在后来与刘邦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又不断大败刘邦。刘邦的汉军遇项羽无不闻风丧胆,每战必溃。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战无不胜的英雄,却突然兵败垓下被杀身亡。胜负的转换来得如此突然,令人生疑。关于项羽的失败,几千年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项羽专断残暴,缺少谋略,不能重用人才。

这个结论对吗?

不错,项羽曾经在襄城屠城,屠城是很残暴的事情。可是刘邦不也一样在颍阳屠城了吗?刘邦不也一样残暴吗!

项羽缺少谋略吗?破釜沉舟难道不是谋略吗?如果他真的缺少谋略,又是如何取得了亡秦战争的重大胜利,并因此坐上了龙头老大的位置?

项羽不用人才吗?如果没有人才,他的军队又是如何战无不胜,并最终勇冠诸侯?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生们眼中纷繁复杂的世间万物,似乎一下子变得简单明了了。不论是王朝覆灭还是军队战败,根源都是四个字“仁义不施”,似乎一施仁义,一切艰难险阻便迎刃而解了。可是,项羽的突然失败究竟是因为不施仁义失去了民心,还是因为施仁义没有在鸿门宴上手起刀落砍下刘邦的脑袋呢?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要想搞清楚项羽失败的原因,首先要从司马迁的文学创作中剥离出真实的项羽。

司马迁完全是在以一个小说家的笔法,塑造一个和真实的项羽完全不同的人物。为了让这个人物达到司马迁心目中艺术典型的要求,夸张、渲染自不必说,无中生有已经是惯用手法,甚至不惜颠倒史实。

读过我的《真秦始皇》这本书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我在那本书中列举的司马迁如何用文学手法,来改变读者对历史事件看法的大量例证;也一定通过“程步读史原则”,在许多看似生动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中,读出了不真实的文学虚构。

《史记》是一部有着强烈个人倾向性的历史著作。为了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政治需要来褒贬人物,司马迁采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段,有人因此而把《史记》称为文学作品。历代对于司马迁的评价也是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所以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谓绝唱,难道不是包含着今后不会有,也不能有的意思吗?所谓离骚,难道不是对其强烈的文学特色予以一针见血的评价吗?

所以,我把《史记》称之为报告文学。事件、人物、时间、地点是真实的,但具体到谁怎么想,谁说了什么,则经常会因为塑造人物的需要,进行文学创作。所以,我们要运用“程步读史原则”分析《史记》中的文字,采信史书中时间、地点、事件的记载,而摒弃形容词、心理描写、隐秘的对话、文学描写。越是精彩的篇章越是要小心。对有着《史记》第一精彩名篇的《项羽本纪》更应该如此。这样一来,我们便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项羽本纪》里的项羽,是司马迁运用文学手法塑造起来的文学形象,不是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历史人物项羽。与真实的项羽相距甚远。

项羽从来也不是战无不胜。

项羽根本没有破釜沉舟大败秦军。

项羽与刘邦交战的胜负比是3比5,总比分项羽落后,刘邦胜出。

项羽之所以能够坐上龙头老大的位置,又很快兵败身死,则另有原因。

有人会问了,司马迁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文学创作呢?

原因很简单:用一个盖世英雄的高大形象,来不动声色地贬低汉代开国皇帝刘邦。

如果说司马迁贬低秦始皇是政治需要,是不得已而为之:汉要合法,秦就要无道;那么,贬低刘邦则是出于对汉代统治黑暗无道的愤慨,出于自身悲惨遭遇的抗争。

司马迁虽然身为汉代的史官,但是内心深处却是憎恶这个政权的。秦始皇统一中国,没有杀六国的王公大臣,而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却与项羽一起杀了秦王子婴,并夷灭秦始皇宗室三族;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臣,都高官厚禄善始善终,而刘邦几乎杀光了开国功臣,夷灭了他们的宗族;秦始皇对待战败的李信,不但没有处罚,反而在平定齐国的战役中让其带兵立功,重树威名,而司马迁的当朝皇帝汉武帝,因为将军王恢随机应变,没有冒险出击,就将其下狱处死;秦始皇一生从未妄杀过将军和大臣,而汉武帝当朝宰相就杀过数位,还有将军、王子、公主。最让司马迁伤心和痛恨的是他自己的悲惨遭遇:因为替战败的将军李陵仗义执言,汉武帝就将其处以宫刑。

在肉体和心灵的双重伤痛之下,司马迁在《报仁安书》中写道:“悲愤没有比刺伤心灵更痛苦的,行为没有比污辱祖先更羞丑的,耻辱没有比宫刑更大的。”“从前卫灵公和宦官雍渠同乘一辆车,孔子见到后就气愤地离开卫国去了陈国;商鞅依靠宦官景监的引见得到重用,赵良感到寒心;宦官赵谈陪文帝乘车,袁丝看见脸色都变了。自古以来人们都以宦官为耻辱。”

所以,司马迁要用古代先贤的榜样,著书立说,抒发自己的激愤。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于是,《史记》中便有了盖世英雄项羽,功高天下却被灭门的韩信,以及一个个被刘邦冤杀的功臣。

正如易中天教授所赞赏的那样,多个心眼儿读史很有必要。

如果我们只是学习写作技巧,那么就去专心诵读《项羽本纪》吧;如果想要从项羽的成败中获得借鉴,则需要多一个心眼儿,小心剥离司马迁的文学创作,还原真实的项羽。

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正确的启迪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