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致家庭教育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经常和孩子在一起,你就会发现他们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闯不完的“祸”。父母经常感觉孩子多动,破坏能力太强,弄得大人往往觉得他们挺烦,于是常常搪塞他们或听而不闻。当然,有时孩子的淘气举动还会招致大人的斥责,甚至大动干戈。

在父母的眼中这样的孩子就是坏孩子,不听话,不乖巧……所有的一切在父母的眼中看来都是坏行为,长期发展下去,孩子将无可救药。这样的孩子真的就是“坏孩子”吗?

相信大多数的父母都会说是,但是他们根本就没有看到这“破坏”背后的奥秘。其实,这些都是孩子的好奇心在作怪。

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探索新知,敢于创新的动力。创造精神就像一双巨大翅膀,能带着孩子在知识的天空里展翅高飞。

研究证明,一个富有好奇心的人能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这种乐趣又会激励他不知疲倦地去探究未知的领域,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好奇心,就像是性能优秀的赛车引擎,保证赛车勇往直前,在激烈的竞争中遥遥领先。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保护孩子的未来幸福。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因为这是人获得智慧的关键。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小时候是一对富有好奇心的孩子。有一次,兄弟俩在大树底下玩,两人产生了爬上树去摘月亮的想法。结果,不仅没有摘到月亮,反而把衣服钩破了。他们的父亲见此情况,不仅没有责骂他们,而是耐心地开导他们。

在父亲引导下,兄弟俩日夜为制作能骑上天的“大鸟”而努力。这期间,父亲不失时机地买了各种他们喜爱的玩具送给他俩,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对制造升空装置的浓烈兴趣。

他俩不断地学习升空技术方面的知识,翻阅了大量有关飞行的资料。在父亲的鼓励下,经过多次试验,兄弟俩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这些也说明了玩是开发孩子智力的最好的催化剂。

说了这么多,也许很多父母就会有了这样的疑问:到底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坏行为”呢?其实,好动、好哭、好“破坏”是孩子的天性,摔杯子、拆物品、撕东西,“坏”起来就乐此不疲,有时候真叫爸爸妈妈哭笑不得,不知道该制止还是该鼓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头上。儿童的双手掌握的技巧越高超,这个孩子就越聪明。”孩子喜欢摆弄各种物品和工具,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正是在这样的动手探索过程中,智慧得以发展。

如果不去分析孩子的动机和心理特点,就采取断然阻止或粗暴批评的行为,会挫伤孩子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浇灭孩子智慧的火花,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对他抱怨说,她的儿子非常淘气,把一块贵重金表给拆坏了,她把儿子打了一顿。陶行知先生当即说:“可惜呀,中国的爱迪生让你给枪毙了。”

陶行知先生的这番话确实道出了目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怎样无意识地扼杀了孩子可贵的好奇心。这可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创造性的形成。

好奇心是孩子最宝贵的东西,因为只有富有好奇心的人才能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才能够不知疲倦地去探究未知的领域,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乐趣,充盈生命,发展智力。

如果你静下心来,便会从孩子问这问那,摸这摸那中看出,其实他们是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了解世界,探个究竟。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珍视并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并将孩子的好奇心发扬光大,而不是去扼杀它。

那么,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不是一句空话,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如果孩子看到新鲜好奇的东西,做父母则表现出漠然的样子,就会冷了孩子的心。即使孩子因好奇而惹了麻烦或做错了事,父母也要正确引导,切不可动手打孩子。

保持孩子好奇心的诀窍是大人要有童心,要换位思考。大人对孩子的好奇心不能理解,甚至不耐烦,是因为孩子问的问题,大人早就都知道了,站在大人的角度,没什么可问的。

正如作家桑姆·金丽所说:“我们的眼睛变得只盯着追求的目标,以至于对眼前的玫瑰花也不惊奇。”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父母尊重孩子的好奇,允许他提问。

当孩子的好奇心冲破父母的知识范围时,这也是很正常的,这时父母可以通过翻书或向人请教,有了正确的答案,事后再告诉孩子。千万不能不耐烦地说:“就你能!”“就你话多!”或者饭桌上父母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时,就用“吃饭吧!”来加以搪塞敷衍。

有的父母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经意地说“怎么连这也不懂啊!”这也会使孩子的敢于质疑的萌芽遭到扼杀。

诺贝尔奖获得者利奥彼德·鲁齐卡的父母没有什么文化,可是幼儿的鲁齐卡富有强烈的好奇心,他常瞪着大眼睛问父母:“天为什么是蓝的?”“水从哪里来?”……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使他的父母解答不了,但他的父母并不为此感到难堪,也不因此阻止儿子发问,而是怀着喜悦的心情鼓励儿子:“好好学习吧!相信你将来会弄懂的!”正是这样的鼓励,使鲁齐卡不断奋进,从而最终登上了科学的巅峰。

鼓励孩子积极探索。好奇、好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应加以爱护,并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大胆地去想象。即使产生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也不能盲目否定,而应采取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耐心解答,共同讨论,或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继续思索。

允许孩子探索。家中如果有贵重东西,尽量放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只要他看到了给拆了,就千万不要责备他。否则对孩子的好奇心是致命的打击。

遇到孩子有拆物品、做实验的行为,父母应该用科学的方式予以鼓励和引导。首先应该给予的是称赞而不是批评,更不是训斥。即使是孩子发怒摔东西,父母也不要打骂孩子,因为一次训斥就会挫伤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在这一方面,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就做得很到位。陈景润的儿子陈由伟天生聪明,每当他拿玩具,便好奇地把玩具拆开看个明白。一个玩具几十元,当母亲的便拉下脸来严肃批评儿子。

这时,陈景润总是乐呵呵地站在儿子一边说:“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开玩具证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问题。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对。”

陈景润认为,教育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不同环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这正是这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的过人之处。

要关心孩子们的那些在大人看来是“错误”的行为。要善于发现他们“错误”中的创造成分,帮助他们选用适宜的方法,继续展示出来。父母要及时肯定孩子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以保证他们自由探索的空间。

在保护想象、创造热情的基础上,父母还需不断扩充这个空间,尽量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环境和材料,鼓励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继续探索,及时肯定他们所付出的努力。这个保护好奇——支持探索——培养创新精神的过程,犹如在孩子好奇心的背后,架起一座有利于他们自己探索、感受成功的桥梁。

当然,这里所说的成功,不是大人眼中的成果,而是他们大胆尝试,包括尝试错误(避免危险、伤害)而产生的快乐,继续探索的兴趣和再创新的信心。因为好奇永远是孩子探索的源泉。

为孩子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根据孩子模仿性强、爱动的特点,可以让他们利用手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和乐趣。

他们对于自己动脑筋想出来、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有一种偏爱和特殊的兴趣,因而类似活动有利于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

正如一位哲人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心则是知识的萌芽!”面对今天的孩子,未来的栋梁,有什么能比精心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努力培育那刚刚绽露的创造萌芽更有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