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巧沟通:生存第一能力
1.热情是年轻的不老药
热情是什么?热情就是年轻的生命。只要你热情不衰,你年轻的生命便会青春长驻。
是什么让你在少年时就立下了坚定的决心?是什么让你为了一个目标而废寝忘食?又是什么总是在用未来美好的事物召唤着你?答案就是:那是你心中不熄的热情。
人衰老的特征之一就是雄心壮志的冷却。当它在你内心猛烈燃烧的时候,你感觉自己很年轻,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会竭尽全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此时的你就不会衰老。虽说岁月不饶人,但是只要一个人在憧憬未来,只要他还渴望进步,只要他以精益求精、更上层楼的决心来做事,他就永远不会衰老。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大部分人越来越避重就轻。我们不再愿意拼命去争取那些年轻时吸引我们的东西。这时,我们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进取心的减弱,和人生目标的降低。
许多人在上了一定年纪以后,就不像年轻时那么认真了。他们不太去在意服装和形象,也不太愿意去思考,生活过得也很简单。他们还总是说这样的话:“没关系,我又不是年轻人。”
随着岁月的流逝,对一般人来说最困难的一件事,就是保持进取心不减当年,就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当年的理想,就是保持对工作的新鲜感。
维持进取心不衰竭、不减弱的奥秘就在于保持兴趣。一个热爱工作的艺术家,无论年纪多大,都不会失掉自己的热情。年老时,他会带着年轻时一样高涨的热情和兴趣一头扎进绘画当中。
许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懒惰和颓废。他们生活得不完整,他们不愿意为保持年轻的心态付出代价,也不愿意以当年的雄心为今日的生活目标。
一些人可能认为,一个人的雄心是生命中永恒的东西。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衰老的标志之一,就是一个人的雄心壮志在悄无声息地消退,这也是他工作能力退化的标志。永不枯竭的进取心是我们生命中最需要细心培养的一种品质,尤其是当我们年纪大了的时候。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很容易变得畏惧困难,不愿意承担那些艰苦并需要付出长时间努力的工作。
无论我们年轻时怀有怎样的雄心壮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目标都可能降低。我们一旦不再进取,不再以年轻时代的梦想来审视自己,我们就开始退化了。大多数人都倾向于选择最顺畅、最简单的路走。而竞争的本能与追求轻松舒适的本能其实是格格不入的。即使最高贵的人其天性中也存在着求胜利和求安稳两种倾向的激烈斗争,竞争的本能要求人不畏艰难地把比赛进行下去,而求安稳的本能使人过上懈怠懒惰的生活。
世界上最可怜的人就是那些完全没有进取心的人,他无数次地拒绝内心那个激励他奋发努力的声音,他的理想火焰因为缺乏燃料而熄灭。一个人无论目前的处境多么困难,只要还有东山再起的决心,那他就还有希望。而一旦进取心消失了,那么推动他去行动的最大动力也就消失了。
保持雄心勃勃的状态需要很多条件。除非一个人的进取心本来就极其坚定,否则,它就必须由持之以恒的意志力、果敢的决断力、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忍耐力特别是旺盛的热情来加以支撑。
如果一个人不想让进取心衰退的话,就要经常注意培育自己的进取心,而且要使之保持活力。任何事情都要依靠人的进取心。
如果我们能更加科学地生活和思考,我们就不会在年老之时降低人生的标准,放弃少年时代的梦想和努力。
无论我们有怎样的雄心壮志,都没有比生命力更宝贵的东西。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完美的人生,每个正常人都不愿看到自己脸上岁月的痕迹和衰老的症状,每个人都想尽可能地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强健的体魄。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采取可行的措施来留住他们的青春活力。他们违反健康和长寿的原则,在愚蠢错误的生活习惯中白白地消耗着他们的生命。
有种看法认为,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后,体力和精力一定会下降,而热情的火焰也会熄灭。这种看法不仅错误,而且非常有害。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我们完全能够达到自己定的标准,也可以做出本来认为无力做到的事情。
当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当他失去生命的精气,当他的心变得冷酷无情的时候,他就真的衰老了。只要他不远离生活,就不会在精神上衰老,而与年龄无关。但只要他远离了年轻人,偏离了少年时代的梦想,落后于时代的潮流,只要他停止了进步和对自己的完善,他就真的衰老了。
许多伟大人物在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保持了年轻人的激情状态。马歇尔·菲尔德的思想到了老年也丝毫没有衰老的迹象。在年老之时,他依然认真而仔细,依然雄心勃勃,依然严格要求自己,依然在追求美好的未来。另外,我们都知道,格莱斯顿的思想在80岁高龄时仍然是最敏锐的。
许多人在退出商界的时候就立下了遗嘱。对于许多人来说,从工作上退下来,就意味着从现实生活中退下来,甚至从生命的舞台上退下来,因为他们觉得无事可做了。他们没有为自己退休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他们失去了许多由于生意往来而结交的朋友,也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他们从未培养过自己的社交才能,或者是对艺术、音乐、读书的热爱。以前,他们的整个生活只有工作这样一个频道,而一旦走出来,他们就在外面的世界里迷失了。
如果没有了热情,生活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人生的目标就逐渐消失了,人就不是在生活了,而仅仅是在生存。热情之火同崇高的目标都可以催人奋进,使人努力改善健康状况,延长自己的寿命。怀有旺盛热情的人往往能够享有更长的生命。热情是一种永恒的激励,可以激发出人所有的潜力,可以使你活力四射,永葆青春。
2.好人缘是你最大的资产
好人缘是一张最有效的通行证,不仅到处受到欢迎,而且事事能够办得顺利。如人缘是人生中的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我们应当好好保护并使其增值。
现实生活中,谁都想有一个好人缘,有一个好人缘,到哪儿都受欢迎;有一个好人缘,办事都会省去许多麻烦;有一个好人缘,生活就充满了七彩阳光……
人缘,人缘,说到底是个人与众人的关系。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免不了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无论身处偏僻的山村,还是安身于繁华的都市,无论是在工厂、企业、公司,还是学校、医院、商店,都是活生生的人来人往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又是千奇百怪、千差万别的。处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的人也是各种各样的,他们性格不一,志趣相异,他们或者由于工作需要,或者为了某种目的,发生着或大或小、或亲或疏的关系,由此形成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群体、组织、团体等。当你孤身一人首次来到一个陌生的都市,在川流不息的街道上,看着一个个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你是否会为如何在此生存而迷惘?当你学成毕业或者工作调动,来到一个新的机关、单位、工厂、公司工作时,面对领导、上司、同事的一张张新的面孔,你也许会为能不能跟这些人和好相处而惆怅。当你刚进校园,渴望找到一些同性或异性的知心朋友时,怎么办?当你无意间说错了话伤了别人时,你会怎么办?当你初次与恋人约会,是否紧张、羞怯,甚至支支吾吾,话都说不出来?当你发现与某人格格不入时,怎样调整自己?……这一个个小问题,我们都曾遇到过。不过,不必害怕、不必担心、不必忧愁,生活就是这样,五光十色而又充满矛盾,也许正因为这样,才有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才有了人生百味,也许只尝到生活甘甜而未知其苦咸的人生,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生,所以就有了品味孤独,享受寂寞。“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人最怕的不是有太多的烦恼,而是不能及时摆脱烦恼。
多一份人缘,少一份烦恼。生活是个大舞台,你我他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又不停地变换着角色,各个角色之间时刻进行着各式各样的人际交往。一个好的人缘就是一张广大而伸缩自如的关系网,用这张网你可以活得轻松自在,潇洒自如,塑造一个完美的人生。
莫洛是美国摩根银行股东兼总经理,当时的年薪高达一百万美元,忽然有一天,他放弃了这个人人钦羡的职务,而改任墨西哥大使,并因此震惊了全美国。
这位莫洛先生,最初不过是一个法院的书记,后来缘何有如此惊人的成就呢?
莫洛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就是他被摩根银行的董事们相中,一跃而成为全国商业巨子,登上摩根银行总经理的宝座,据说摩根银行的董事们选择莫洛担当此重任,不仅因为他在企业界享有盛名,而实在是因为他具有极佳的人缘。
“人缘”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名词啊!
凡特立伯任纽约市银行总裁时,他在雇用任何一位高级职员时,第一步要探听的便是这人是否有为人称道的人缘。
吉福特本是一个小小的店员,后来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总经理,他常常对人说,他认为人缘是成功的主要因素,人缘在一切事业里均极其重要。
有些人生来具有过人的人缘,他们无论对人对己,都非常自然并不费力地便能获得他人的注意和真爱。而我们大部分人,就要为建立一个好人缘而付出努力。
不要忘了,人缘是你最大的资产。
3.巧妙地与他人套近乎
学会套近乎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本领,它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和对方拉近距离,形成共同语言,从而为交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进而得到支持与合作。
套近乎是交际中与陌生人、尊长、上司等沟通情感的有效方式。套近乎的技巧就是在交际双方的经历、志趣、追求、爱好等方面寻找共同点,诱发共同语言,为交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进而赢得对方的支持与合作。
外交史上有一则通过套近乎而顺利达成谈判目的的轶事:
一位日本议员去见埃及总统纳赛尔,由于两人的性格、经历、生活情趣、政治抱负相距甚远,总统对这位日本议员不大感兴趣。日本议员为了不辱使命,搞好与埃及当局的关系,会见前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最后决定以套近乎的方式打动纳赛尔,达到会谈的目的。下面是双方的谈话:
议员:阁下,尼罗河与纳赛尔,在我们日本是妇孺皆知的。我与其称阁下为总统,不如称您为上校吧,因为我也曾是军人,也和您一样,跟英国人打过仗。
纳赛尔:唔……
议员:英国人骂您是“尼罗河的希特勒”,他们也骂我是“马来西亚之虎”,我读过阁下的《革命哲学》,曾把它同希特勒《我的奋斗》作比较,发现希特勒是实力至上的,而阁下则充满幽默感。
纳赛尔:(十分兴奋)呵,我所写的那本书,是革命之后,三个月匆匆写成的。你说得对,我除了实力之外,还注重人情味。
议员:对呀!我们军人也需要人情。我在马来西亚作战时,一把短刀从不离身,目的不在杀人,而是保卫自己。阿拉伯人现在为独立而战,也正是为了防卫,如同我那时的短刀一样。
纳赛尔:(大喜)阁下说得真好,以后欢迎你每年来一次。
此时,日本议员顺势转入正题,开始谈两国的关系与贸易,并愉快地合影留念。
日本人的套近乎策略终于产生了奇效。
在这段会谈的一开始,日本人就把总统称做上校,降了对方不少级别;挨过英国人的骂,按说也不是什么光彩事,但对于军人出身,崇尚武力,并获得自由独立战争胜利的纳赛尔听来,却颇有荣耀感;没有希特勒的实力与手腕,没有幽默感与人情味,自己又何以能从上校到总统呢?接下来,日本人又以读过他的《革命哲学》,称赞他的实力与人情味,并进一步称赞了阿拉伯战争的正义性。这不但准确地刺激了纳赛尔的“兴奋点”,而且百分之百地迎合了他的口味,使日本人的话收到了预想的奇效。日本议员先后五处运用寻找共同点的办法使纳赛尔从“不感兴趣”到“十分兴奋”而至“大喜”,可见日本人套近乎的功夫不浅。
这位日本议员的成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有备而来,才能套得近乎,并且套得结实,套得牢靠。
4.没话也会找话说
不善言谈在交际场中很容易陷入尴尬局面。要想成为求人办事的高手,首先必须掌握善于没话找话的诀窍。
有人说:“交谈中要学会没话找话说的本领。”这在求人办事的说话过程中相当重要。没话找话说的关键是要善于找话题,或者根据某事引出话题。因为话题是初步交谈的媒介,是深入细谈的基础,是纵情畅谈的开端。没有话题,谈话是很难顺利进行下去的。
在办事过程中,谈话就是要善于寻找话题。写文章,有了个好题目,往往会文思泉涌,一挥而就;交谈,有了好话题,就能使谈话融洽自如。好话题,是初步交谈的媒介,深入细谈的基础,纵情畅谈的开端。好话题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谈;大家感兴趣,爱谈;有展开探讨的余地,好谈。
那么,怎么找到话题呢?
(1)中心开花
面对众多的陌生人,要选择众人关心的事件为话题,把话题对准大家的兴奋中心。这类话题是大家想谈、爱谈、又能谈的,人人有话,自然能说个不停了,以致引起许多人的议论和发言,导致“语花”飞溅。
(2)即兴引人
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有人善于借助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居室等,即兴引出话题,常常收到好的效果。“即兴引入”法的优点是灵活自然,就地取材,其关键是要思维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联想。
(3)投石问路
向河水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有把握地过河;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更为自如。如“老兄在哪儿发财?”“您孩子多大了?”等。
(4)循趣入题
问明陌生人的兴趣,循趣发问,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如对方喜爱足球,便可以此为话题,谈最近的精彩赛事,某球星在场上的表现,以及中国队与外国队的差距等,都可以作为话题而引起对方的谈兴。引发话题,类似“抽线头”、“插路标”,重点在引,目的在导出对方的话茬儿。
(5)变“生”为“故”
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只有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我国有许多“一见如故”的美谈。陌生人要能谈得投机,要在“故”字上做文章,变“生”为“故”。下面是变“生”为“故”的几个方法:
①适时切入
看准情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入交谈,适时地“自我表现”,能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
交谈是双边活动,光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陌生人如能从你“切入”式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适时切入,能把你的知识主动有效地献给对方,实际上符合“互补”原则,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础。
②借用媒介
寻找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语言,缩短双方距离。如见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件什么东西,可问:“这是什么?……看来你在这方面一定是个行家。正巧我有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对别人的一切显出浓厚兴趣,通过媒介物引发表露自我,交谈也会顺利进行。
③留有余地
留些空缺让对方接口,使对方感到双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谈是和谐的,进而缩短距离。因此,和陌生人交谈,千万不要把话讲完,把自己的观点讲死,而应是虚怀若谷,欢迎探讨。
5.讲究赞美他人的艺术
善于赞美、巧于恭维,既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门技巧,又是一种为人的艺术。可谓是人际关系上至高无上的润滑剂,于人于己均有利而无害。
在现实生活中,赞美与恭维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还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艺术。赞美与恭维之辞可以起到起死回生之效,也可以有还老返童之奇迹。现实生活中,不管是伟人还是普通老百姓,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所有的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与恭维。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代替我十天的口粮。”
赞美别人,恭维别人,其实是一种智慧、一种策略,是人际关系至高无上的“润滑剂”,而且这种美丽的言词又是免费供应;如此“于人有利、于己无损而有利”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赞美他人和巧于恭维是一种博取好感和维系好感最有效的方法。
美国前任军事部长贝柯,曾经在法庭上用过这种方法。他向一位外国法官陈述案情时,故意地说了一句似若偶然而很动听的关于并非美国公民的话,那位敏锐的律师和另外几位出席法庭的人,都注意到这句话,因此贝柯便很顺利地得到这位法官的好感。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在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时候,也应用赞美他人和巧于恭维的这种方法:有人发布威尔逊多年以前所写的一封信,在那封信里,他表示要将某议员打得一塌糊涂。在信件发布不久以后,在华盛顿的某一场宴会中,那位议员也在座,威尔逊在他的演说辞里,对那位议员的品格和他所以博得名誉的缘由,赞誉倍至。过了不久,威尔逊又和该议员碰面了,那位议员与原来判若二人,对威尔逊十分热情客气并在竞选中支持了威尔逊。
可以说赞美他人、巧于恭维是博得他人好感、获得他人赞同的一把金钥匙。把赞扬送给别人,就像把食物施给饥饿的乞丐。在许多时候,它就像维生素,是一种最有效果的食物。
无论如何,人总是喜欢别人奉承的。有时,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一个人受到别人的夸赞,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了。
因此,这种驭人术,既是一种至高的技巧,也是增进人们之间情感的重要桥梁,它必将对你的事业走上成功之路,以及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6.人生决不能唱独角戏
在人际交往中,交谈不是演说。它往往是双方之间轻松的交流和探讨。为此单方面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是不可取的,适宜的是少唱一些“独角戏”,多来一些“二人转”比较好。
交谈,就是互相交替谈话,而不是一方发表演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谈话效果,从而达到求人办事的目的。
现实生活中,有人很健谈,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没有对方插嘴说话的机会。这样的习惯是很不友好的。既然是交谈,就不能一个人唱独角戏,只管自己说得痛快,让别人插不上嘴。相反,当自己谈了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时,就要有意地“打住话头”,请对方谈谈有什么想法。这既是为了使谈话更为深入,也是对对方的尊重。
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别以为自己必须一直说下去,要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对方。学会倾听,让对方多讲话,反而有助益于自己。
有一位在报社任职多年的记者,后来成了一家大企业的部门主任,薪水上涨了几倍。认识这位记者的人都知道,他身材矮小,口才一般,又没有任何耀人的学历。这样的人何以在数十个应征者中脱颖而出呢?
原来他在接到面谈通知时,立刻去图书馆查资料,知道了这家企业创办人的生平背景。
从背景资料中他发现这位企业负责人,早年进过牢狱,这些不足为人道的事,这位记者暗记在心。同时他知道这个大老板在出狱后,从一个路边的水果零售店做起,后来涉足建筑业,最后才有了现在的大企业。
这位记者在面谈时,说“我很希望在这样组织健全的大企业效力,听说您当年只身南下闯天下,由一个小小的水果摊开始,到今日领导万人以上的企业……”
那个大老板有段不堪回首的牢狱生涯,所以从不愿提起过去。”不料这个记者能避开那不光彩的一面,直接把出狱后的创业和他南下闯天下连起来。这样他就名正言顺地说起了他的成功史,说得超过面谈时间了,大老板还是意犹未尽。
最奇怪的是,原本面谈应该是应聘的听,招聘的说,而这位记者几乎不用说任何与将来有关的计划,甚至连自己那毫不傲人的学历也不用提到,只要当听众就行了。
如果这个记者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说自己如何如何,把自己夸耀一番,肯定会出现另一种结局。
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对方,让对方多说话,是交谈的一项绝招。
7.善于制造余韵无穷的话题
擅长谈话技巧的人,能够利用言语使对方产生好感。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眼界放得远些,谈话内容不妨从大事着手,注意速度的平顺流畅,使对方不由自主地受到吸引。
初次的会面如果让对方回味无穷,自然就盼望有第二次的见面,这就是人际交往的最高境界。然而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最重要的就是善于制造余韵无穷的谈话,让对方在离去后仍旧不断咀嚼这次谈话。
一般来说,谈话的话题应该视对方的情形而定,再好的话题,若不能符合对方的需要,就无法引起对方的兴趣。最好是想办法引出两人都感兴趣的话题,才能聊得投机,然后再设法慢慢地把话题引进自己所要谈论的范围内。
1986年10月15日,《北京日报》报道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会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她的丈夫爱丁堡公爵菲科普亲王的消息:
在亲切友好的会见中,邓小平谈笑风生。他说:“这几天北京的天气很好,这也是对贵宾的欢迎。当然,北京的天气比较干燥,要是能‘借’一点儿伦敦的雾,就更好了。我小时候就听说伦敦有雾,在巴黎时,听说登上巴黎铁塔,就可以望得见伦敦的雾。我曾登上过两次,可是很不巧,天气都不好,没有看到伦敦的雾。”
爱丁堡公爵说:“伦敦的雾是工业革命时的产物,现在没有了。”
邓小平风趣地说:“那么,‘借’你们的雾就更困难了。”
公爵说:“可以‘借’点儿雨给你们,雨比雾好。你们可以‘借’点儿阳光给我们。”
在这段对话中,双方都在谈“天气”,谈“雾”,谈“雨”,谈“阳光”,这是极标准的“寒暄”了吧?但是从这寒暄之中,双方已开始联络感情,为进一步会谈打下良好的基础。爱丁堡公爵说“伦敦的雾是工业革命时的产物,现在没有了”,言语间流露出英国工业历史悠久而且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的自豪感,而“借”雾、“借”雨、“借”阳光之类的言辞,也委婉而巧妙地传达着双方有着互助互利、友好合作的诚意。要这样聊天,谁能说不值得回味呢?
要让谈话留有余韵,必须使用优美的言词,假如为了加强印象,故意讲些粗鲁的话,则反而会增加对方的不愉快,弄巧成拙。所以为了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必须言语和善,讲话前先斟酌思量,不要脱口说出伤人的话,破坏周围的人际关系。
对有些人来说,谈话的艺术就在于毫无艺术可言,犹如穿衣,宽松舒适即可,这种情形常见于朋友闲谈;而在更为高雅一点的氛围内,交谈就变得深奥,时时会流露出人们的真知灼见。若想成功地进行交谈,必须调整自己,以求和对方达成默契,不要对他人的修辞表达过分挑,否则交谈会不欢而散。
8.在人际交往中让情境说话
聪明人在交往中,不一定非用语言表达意思不可,暗示、行动、情境都可以成为最佳的意思表达方式。
人的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场合中进行的。有些交际场合,一经人的着意选择与设计,便形成了特定的情境。一景、一物、一支歌、一幅画等,便能渗透着交际者的意图,具有鲜明的情境意义,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的交际活动,为交际的主体服务。
情境在交际中虽然表达的是一种弦外音、画外意,但其表义功能还是十分鲜明的,并且具有多方面的用途,无论是政治、军事方面,还是商贸或日常生活方面,用得好,常能收到奇效。
初次交往,对对方的思想、秉性、交往目的不甚明了,利用交际情境,制造友好的氛围,开辟一条情感通道,便可实现温馨和谐的交流。1942年黄炎培任国民参政员时,为推动国共团结商谈,从重庆飞赴延安访问。毛泽东在当时的中央所在地杨家岭大会堂会客室接见了他。室内光线充足,四壁挂着几幅画。其中一幅画有一把酒壶、几只杯子,上写“茅台”,并有黄炎培题词:“喧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这幅画是沈钧儒次子叔羊在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中,为父亲“画以娱之”的。在请黄题词时,他想起谣传红军在茅台酒池里洗脚,题为讽喻,没想到竟会挂在中共领袖会客的客厅里。因此他抬眼望去,备感亲切,知遇之情顿涌心底,敞开心扉与毛泽东进行了促膝长谈,并造成了他人生历程的重大转折。这里,由中央大会堂会客室及其中的画就构成了特定的交际情境,微妙地向对方传递出真诚、友好、理解的思想意义,为交际活动起了铺垫作用,因而使交际大获成功。
有时出于军事的或商贸的需要,有的意思不宜明确表达,巧设交际情境,施计用谋,便可出奇制胜,实现目的。“空城计”的情节是人们熟知的,这种情境的妙用,虽系“不得已而用之”,却产生了奇效。
人的交际活动中,有时候某个意思不便详说,也没有必要详说,只要恰当设计并突出某种交际情境,便会意义全出,实现交际的意图。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偕夫人在国务卿罗杰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陪同下,乘专机抵达北京,首次访华。下飞机时,他特意让警卫把守着机舱口,不准随行人员跟随下飞机。尼克松只身走下舷梯,就急忙伸出手主动同周恩来长时间握手,在场摄影记者赶紧拍下这一珍贵的历史镜头。时间,1972年;地点,北京机场;加上中美两国领导人紧紧握在一起的两只大手,这就构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情境。既让人意会到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杜勒斯不同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成员握手造成的心理鸿沟,由尼克松填平了;又让人意识到中美两国的交往,“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时代开始了。这里交际情境的运用,适切、典型、具表义作用,胜过若干的言语。
对对方失当的言行,不当面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是等到以后,选择或设置一个适当的情景,向对方做出与之相似的言行,然后再稍加点拨,使对方明白自己的意图。如:妻子坐在缝纫机旁做活,丈夫在一旁不停地发表意见:“慢点……小心点……你的针已经断了,把布向左拉……停一下……”
妻子生气地说:“你干吗要妨碍我,我会缝!”
“你当然会,亲爱的,我只是想让你体验一下你教导我怎么擦地板时我的那种感觉。”
在这里,丈夫采用的就是设置情景的技巧。当他擦地板时,妻子在一旁指指点点、吆五喝六,俨然一副总指挥的架势。也许是不愿当即拂妻子的面子,丈夫没有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是在这之后抓住妻子做缝纫活的机会,设置一个与当时相似的情景,让妻子也体验一下受人驱使、听人吆喝的感觉,巧妙地表达了对妻子好为人师的不满。
需要说明的是,交际情境并非都由自我选择与设计,如果对方选择与设计,就要注意交际的情境意义,做到准确理解,灵活应变,防止交际的被动与失误。
情景是一种无声的交流,是一种意境的熏染,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绝不可少的帮衬与烘托。想想看:“东边日出西边雨,此时无声胜有声”。“酒不醉人人自醉,醉乎山水之间”,这样的情景,你若置身其中,你若善于利用,与人交往沟通岂不是一件再美妙不过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