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生方向(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学习发展智能

智能,是指一个人智力和能力的总和。在学习中,掌握知识是学习的较低阶段,而提高智能则是学习的较高阶段。任何人要发展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无知必然无能,这是一条真理。但是,有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较高的智能。如果一个人让自己的头脑成为一座单纯的知识仓库而不注意在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培养智能,反过来还会降低获得知识的速度和使用知识的效率。所以,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智能水平。

发展智能应该遵循一些共同性的原则,这些共同性的原则大致可以作如下几方面的概括:

一是打好知识基础。

知识虽然不能代替智能,但却是人们发展智能的重要条件。学习知识,首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只有进入到知识宝库的深处,才能弄清楚一门知识的内部结构和来龙去脉,才有利于我们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其次要注意知识的广度。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兴起,在各种专门知识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系,一个人知识面过分狭窄,就会大大限制智能的发展。如果在深入钻研本专业的同时,广泛涉猎邻近学科的知识,就可以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受多方面的启发,有效地提高智能水平。再次要把知识学活。在我们所具有的知识中,只有那些真正理解消化了的知识,才能转为智能,而死记硬背的知识,除了可以炫耀以外,没有更多的用处。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力求扩大活知识的比重,并且不断地去把死知识“救活”。

二是提高哲学素养。

自古以来,哲学就被誉为“聪明学”、“慧学”。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灵魂。”他还指出:“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有些人认为,哲学仅仅同政治心想有关,与专业、智能是无缘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不论是学习哪一门专业的人,他的行动总不可能不接受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因此也就摆脱不了某种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有些人是盲目地接受错误哲学思想的支配,有些人是自觉接受正确哲学思想的支配。德国哲学家肖莱马,日本物理学家饭田昌一,中国伟大的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以及生物学家童第周等人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都与他们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分不开。提高哲学素养,是加速发展智能的一条捷径。因为,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

三是寻求个人的最佳智能结构。

智能结构有共性也有个性。最佳结构必定因人而异。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数学知识根基深厚,恩格斯则对阶级斗争状况和自然科学十分精通,而他们两人在共同的理论著作和革命实践中通过互相补充,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这说明,前人的或他人的最佳结构可以借鉴,但决不可以照搬照抄。模仿别人始终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不能有所创新;相反,别人没有的,你却拥有,就有了独一无二的可贵。在知识的构成上有一定的个性,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风格。因此,要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寻找最佳智能结构,就必须深刻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认识目标,使三者有机的统一,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设计。

四是锤炼心理品质。

一般认为,成为人才的人非有超常智力不可。但是,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许多出类拔萃的名家年轻时并没有非凡的智力,后来却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有一点上都非常相似:兴趣广泛、意志超群、无所畏惧。可见,人才的成功与失败,并不单凭智力水平,还要看心理品质。具有优良心理品质的人,主观上坚持不懈地努力,以弥补智力上的不足,却恰恰更能够锻炼成才。心理品质,一般包括性格、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方面的内容。

提高注意力才能更有效地学习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世界上,各种对感官的刺激纷至沓来,使我们目不暇接、耳不暇听。这就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妨碍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和稳定,从而影响我们的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清楚地、深入地认识,在学习中尤其如此。因此,我们必须善于调控自己的注意,使它能够根据我们的需要而有一定的指向性、集中性和稳定性。这种调控注意的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注意力。怎样才能提高注意力呢?

首先,要随时明确注意的目的。

注意有两种:一种是无意注意,即自然产生的、不需要做主观上的努力的无目的的注意,例如,强烈的音响变幻的灯光。新鲜的环境等都自然而然地引起我们的注意,不需要主观上的努力指向与集中。另一种是有意注意,即主动的、需要作主观上的努力的有目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人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使人能够从众多的外界刺激中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注意对象,并对其实现注意的指向、集中与保持,从而达到预期的认识目标与行动目标,上课听讲和看书就是这种情况。因此,我们要努力增强注意的目的性;通过语言信号系统自我下达注意任务,训练自己善于把感觉和思维调遣、集中到当前目标上来的能力。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钻研哥德巴赫猜想,达到了如醉如痴、忘情忘我的程度。有一次,自己撞在树上,还问是谁撞了他。有时疾病已折磨得他不省人事了,却还记挂着数字和符号。这就是因为“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统统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之上”。明确的目标使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皮层中形成了单一的、稳定的优势兴奋中心,生活中的其他刺激在感官、神经和大脑中的反映都被抑制了、淡化了,以至于达到了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程度。

其次,要努力培养对注意对象的兴趣。

饶有趣味的事物,会引起我们情不自禁的注意。例如:悠扬悦耳的音乐,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华美的衣着,姣好的容貌等等,很容易吸引人们去顾盼或倾听。但是,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自己原本不感兴趣而又必须做的事。这时,我们就必须努力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事情上来。但要长时期地迫使自己注意枯燥无味的事物是很困难的,这种有意注意难于稳定、持续,因此,要设法唤起自己对必须注意的对象的兴趣。陶渊明在《饮酒》诗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为什么他能对喧闹纷争的社会环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就是因为他鄙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对官场、仕途事无兴趣,宁愿归隐田园。而在躬耕之中,他对“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的田园生活之美、大自然之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在初学某种知识的时候,可能会由于对这种知识的陌生而感到枯涩艰深,但只要坚持学下去、钻进去,我们就会逐渐品尝到发现的喜悦,体验到探求的乐趣,于是兴趣渐浓,注意力的集中就不再费劲,原来迫使自己进行的有意注意就渐渐转化为乐此不疲的无意注意。

最后,要有意识地经常进行调控注意能力的训练。

我们可以经常提醒自己集中精力注意某一事物,目不斜视,耳不旁听,力求在大脑中只形成一个兴奋中心。过一会儿,再把自己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别的事物上,而置原来的注意对象于不顾。经常这样练习,就会提高自己调控注意的能力。毛泽东年轻时为了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常特意到闹市中去读书,要求自己做到身处闹市而不闻喧闹之声,专心致志于书本。这就是一种提高注意力的有效训练。常常练习,就会使自己的注意能够迅速而有效地集中,又能根据需要有目的地、及时地转移。

魏格纳说得好:“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一切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注意的集中与稳定是深入认识客观事物、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调控注意的能力。

不停顿地使锥子往前钻进

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西蒙立论所依据的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一分钟到一分半钟可以记忆一个信息,心理学把这样一个信息称为“块”,估计每一门学问所包括的信息量大约是五万块,如果一分钟能记忆一“块”,那么五万块大约需要一千个小时,以每星期学习四十小时计算,要掌握一门学问大约需要用六个月。

为了形象地说明,我们把这种学习方法比做一把锥子。知识的专一性象锥尖,精力的集中好比是锥子的作用力,时间的连续性好比是不停顿地使锥子往前钻进。这种学习方法所支配的学艺活动,呈现出一种尖锐猛烈、持续不断的态势。

这就好比烧一壶开水,如果断断续续地烧,一万斤柴也烧不开;如果连续烧,十斤柴就够用了。

“锥型学习”需精力高度集中。频繁地使用大脑,会不会追成精力衰竭呢?研究表明,人脑潜力是很大的,据称人的大脑是由一百五十亿个神经元组成的,每个神经元可以接受数千种不愿的信息;人脑的功能相当于一台这样的电子计算机,它可以贮存相当于一个人读了三百万年书所接受的信息量。以记忆力而言,据有关资料介绍,假定十八至三十五岁的记忆力为一百,三十至六十岁为九十五,六十至八十五岁平均八十五至八十。过了三十岁后,记忆力量开始衰退,但每年还不到百分之一,虽然记忆力减退,但由于理解力的加深和经验的增多弥补了这个缺陷。

假定一个人的知识是一百,那么他的有效知识的百分比是多少呢?他实际需要的知识就是他的有效知识,人的知识面总是大于实际需用的知识,现代人的有效知识大约相当于他总知识的百分之十。也不妨用电子计算机对学校的教材进行计算,看教材中有多少是现代科技成果所需要的知识?然后再按有效知识进行计算,看教材中有多少是现代科技成果所需要的知识?然后再按有效知识进行教学活动。学习者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应从本职工作出发按创造目标的需要学习知识,这样学习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象锥子一样,照准一个眼深钻下去你就会取得清澈的泉水。传统的学习是把砂子和铁砂混在一起来找铁砂,而采用创造性学习法,则要直接得多,是从砂子中吸铁砂。

现代的学习者,你没有必要把一切都往脑子里塞,学习锥子,向时代的深度进军,任何浪潮对你造成的压力不过只是向自由活动的空间挺进。

“螺旋上升”式学习法

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呢?是步步为营的金字塔式,还是孤军深入的电线杆式?一种螺旋上升式的学习方法已经在此时撞击着人们的神经,它在悄悄告诉我们:现代学习的一种诀窍,就在螺旋上升中前进。

所谓螺旋上升的学习法,就是用一系列的循环知识单元,来代替平铺直叙的知识积累和阐述。每一循环都比上一个循环更高一层,更进一步。与“金字塔”式的学习方法相比,它能够更迅速地理解和获得知识。与“电线杆”式的学习方法相比,它能更广泛地了解所学内容的全貌。这种“螺旋上升”式学习,可以说具有“格式塔”的特征。“格式塔”指的是把许多现象综合为功能单元的一种系统。通俗地说,是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一种循环。后一循环需要前一循环为基础,而又比前一循环更深、更高。而且后一循环的学习,又使前一循环得到丰富的补充。

“螺旋上升”式学习法,以学习者所感兴趣,或想研究的内容为目标。起点可以是某个基本概念、某个公式、某个实验现象、某个疑难问题,甚至可以是自己的某种设想。从这个起点出发,围绕着中心内容,学习、掌握与中心内容有直接关联的基本知识。同时了解那些与中心内容有联系,但并不直接影响的有关知识。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使基本概念得到掌握,公式得到理解和运用,实验现象得到分析,疑难问题得到解释,设想得到丰富和完善。同时还了解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知识领域,领略了所学知识的概貌。在这一循环的学习中,又会遇到新的概念、新的问题,再以此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循环,进一步学习,进一步开拓视野。同时,为了解决起点所提出的课题,需要认真地钻研、理解、掌握;需要我们去查找书籍、寻求解答根据、说明材料,这不仅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扎实钻研作风的过程,同时还是训练快速查阅书刊文献,有效利用资料能力的过程。由此可说是“一箭三雕”。

“金字塔”式的学习,对于具有系统学习条件和充裕学习时间的人来说,无疑是有利的“电线杆”式的学习,对于那些聪明颖慧、理解力强的人、也是可行的。那么,对于那些既无大学学习条件,又不具备超群智力的广大学习者,用勤奋和毅力,借助图书馆的书籍、资料,以“螺旋上升”式方法学习,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

快速学习法

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信息如同洪水一样不断涌来。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根本无法对付新知识的洪流。几年前日本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快速学习法”,它能使人们以高于常法五倍的速度灵活、迅速地掌握新知识。

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件难记的事情或二道难解的数学题,若是你有意识地向别人讲述几遍,就能大大地加深印象,易于记住或理出头绪。这是因为当你讲述的时候,为了说明它们,脑筋也紧张地活动,许多概念在“表现”它们的时候得到了强化,化为自己的东西。许多杂乱无章的“因子”在“表现”它们的时候,得到了整理,使它们条理化、清晰化了。“快速学习法”正是根据这个展开学习的。在用这种方法学习时,先不求完全的理解,也不去听别人的讲述,而是拿到教材后,直接根据书前的目录,动员自己所有的潜在知识(即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概念等),进行一次“自我讲授”。讲完后才打开书本,进行第一次通读。通读时不记笔记,更不问人,只是在不甚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经过这次通读,第一次“自我讲授”的不足之处、谬误所在都会“跃然纸上”,使你体会颇深,受益匪浅。然后你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编制出一张精炼适用的“目录一览表”,对照着它进行第二次自我讲授。这次的讲授要比第一次更完善、更丰富,许多模糊之处也会渐渐清晰起来,印象也大大加深。接着,又可以第二次通读教材,这次的通读所获得的感受、心得和体会便会象闪光的亮点一样永远记在心里。当你再进行第三次自我讲授时,就会更加顺利,发挥更加开阔……这样,经过了四到五个回合的自我讲授和通读、精读后,你就能得心应手地掌握了这门新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