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典故(第四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虚词招谤

这则典故说明“虚词招谤”,“诳亦何益”。这对任何人都有十分积极的教诲意义。

此典出自《阅微草堂笔记》“是非之公,人心俱在,人即可诳,自问已惭。况公论具存,诳亦何益?荣亲当在显扬,何必以虚词招谤乎?不谓后起胜流,所见皆如是也!”

有一个世家的子弟,夜间行走在深山里,迷失了方向,看到前面有一个岩洞,想暂且进去休息一下,发现已死的老前辈某公在里面,内心恐惧不敢进去。但是,前辈某公却殷切地邀他进洞,他估计不会有什么祸害,就上前行礼拜见。老人问寒问暖、起居劳苦像活着时一样,又略问了他家中的事,共感悲伤慨叹。士人接着问:“您的墓地在其他地方,为什么一个人游逛到这里来?”

老人长叹了一口气说道:“我在世时没有犯过错误,读书时只是跟随着别人作计议,做官时只是安分守己地工作,也没有什么建树。没想到我死了几年之后,在我的坟墓前面忽然树起了一块大石碑,在螭首上刻着一些篆文,写的是我的姓字和官阶,碑上文字所叙述的却是我根本不知道的事情。其中稍微有些符合的,又都言过其实。我一生质朴直率,心里感到不安,再加上游人过路诵读,时常说出讽刺的评语;那些鬼魂围着观看,常常讥笑声不绝于耳。我实在受不了这些嘈杂的声音,就避居在这里。只是到了年终祭祀扫墓的时候,我才回到坟地里去,看看自己的子孙后代而已!”这位士人委婉地安慰老人说:“仁人孝子,不这样做就感到不能荣耀自己的亲人。像恭喜中朗这样的名人,也免不了写些于心有愧的碑文;像韩吏部这样的名家也曾写过阿谈的墓志铭。自古以来已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您又何必介意呢?”老人严肃地说:“是非公论都在人们心里;人们即使可以被欺骗一时,但我扪心自问已觉得非常惭愧。何况公论俱在,欺骗又有什么益处呢?要想光耀祖宗,应当看他的昭著事迹,何必用虚伪的言词招惹诽谤呢?难道不知道后起的名流,他们的见解也都是这个样子吗?”老人说罢拂袖而起,士人若有所思地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