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与龙舟(文化之美·万民节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纪念千古孝女曹娥娘娘

到了东汉时期,端午节的起源又加入了纪念孝女曹娥的说法。

传说在很久以前,浙江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叫曹家堡的小渔村。村里有个姓曹的渔夫,名为曹盱。他天天都在舜江上捕鱼。他还是一位巫者,善于“抚节安歌,婆娑乐神”。

这位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生得美如天仙,聪明伶俐,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

有一年的春夏之交,连绵大雨,舜江洪水暴涨。江上浊浪滚滚,卷起一个个巨大的漩涡,洪水淹没了滩涂。渔人盼大水又怕大水,涨了大水鱼虾多,但洪水汹涌危险大。

按着当地的习俗,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在舜江上举行迎祭神仪式。曹盱望着混浊的江水,一定要参加这个重要的仪式。

曹娥望着满天风云,劝爹不要去。

她爹说:“我善于安歌乐神,这个仪式每年都参加,只要小心就无事。”

曹娥见爹要去,就央求爹,她要同去,好歹也有个照应。她爹说,女儿不识水性,去了会给他添麻烦的,就不要去了。

曹盱去不多时,站在举行仪式的船头,忽然一个巨浪将船掀翻,很多人被翻进滔滔江水中。曹盱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卷进漩涡不见了。

曹娥在家不放心,时时盼、刻刻望,只望爹爹平平安安早回家。直到日中太阳过了西,还不见爹爹回家来。

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但见江水茫茫,掀起层层恶浪,却不见爹爹。曹娥心里不安,她沿江向上游走三里,转身又朝下游走六里,还没见到爹。

太阳快落山头了,曹娥急得拼命叫:“爹爹,爹爹啊……”

喊声招来了几个她爹的伙伴,他们个个衣衫湿淋淋的,大家见了曹娥都叹气,告诉曹娥说,他们一起突然被洪涛推进漩涡,你爹让水冲走了。曹娥一听吓出了魂灵,大叫一声“爹爹”,拔脚朝下游追去。

年仅14岁的曹娥痛失慈父,于是她昼夜不停地哭喊着沿江寻找。到7天时,曹娥脱下衣裳投入江中,对天祷祝说:“若父尸尚在,让衣服下沉。如已不在,让衣服浮起。”

这句话刚说完,眼看衣服就沉没了。曹娥随即纵身投到江里,寻找父亲去了。

5日后,也就是五月初五这一天,已溺水身亡的曹娥,竟背负着父亲的尸体浮出了水面。众乡亲惊异,哀其孝女,就纷纷出资买棺木,将她尸葬于江东。孝女曹娥的坟墓,一直矗立在浙江的绍兴。

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父亲的尸首,把他负到江堤边。她的孝心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又在曹娥跳水救父的江边,给她塑了雕像,尊她为“孝女娘娘”,后来人们把曹娥寻父出水的地方就叫做曹娥村。

到了151年,为纪念曹娥的孝行,再将曹娥改葬在江的西岸道路旁,此事迅速传扬开去,轰动了朝野。

这时,有个原在皇帝身边当郎中的官,派到上虞当县令,名叫度尚。他为官清正,体察民情,对曹娥投江救父的事迹非常感动,于是就上报朝廷,将其封为了孝女。

相传曹娥江历史悠久,最早叫舜江,是虞舜避丹朱之乱来上虞,率百官治江害而得名。这是一条名震东南亚的大江。汉桓帝为纪念曹娥的孝行,就将舜江改名为曹娥江。

人们怀念孝女曹娥,为弘扬她的孝道,在浙江省上虞市曹娥江畔建起一座曹娥庙。相传,曹娥江不管怎样水急潮猛,还是江水奔腾咆哮,一到曹娥庙前面,立即变得无声无息,仿佛愧对孝女,悄悄遁去,过了曹娥庙门口,才敢再发出响声,真叫人叹为奇迹。

曹娥庙早年又叫灵孝庙、孝女庙,几经迁徙、扩建、修葺,奠定了现有庙宇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气势恢宏的建筑基调。

曹娥庙坐西朝东,背依凤凰山,面向曹娥江,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40米,主要建筑分布在三条轴线上。北轴线为三开间,依次有石牌坊、饮酒亭、碑廊、双桧亭和曹娥墓。

中轴线为五开间,依次有罩墙、御碑亭、山门、戏台、正殿、曹府君祠。南轴线为三开间,依次有:山门、戏台、土谷祠、沈公祠、东岳殿、阎王殿。

曹娥庙的文化积淀厚重,艺术品位极高,以雕刻、壁画、楹联和书法“四绝”饮誉海内外。

每年曹娥庙都要举行盛大的五月庙会,各省各府都有人来参拜曹娥孝女娘娘,各地香客盈门,盛况空前,逐步演变成端午习俗。

上虞县令度尚又让他有奇才的外甥邯郸淳作碑文。当时年仅20岁的邯郸淳写碑文不加点,一挥而就,令众人叹服。邯郸淳写完碑文,立碑在曹娥墓旁。这块石碑,便是著名的曹娥碑。

闻名天下的“曹娥碑”,碑文为行楷体,文笔生动流畅,饱含激情,文人墨客视作瑰宝,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堪称是曹娥庙的镇庙之宝。

195年,享誉东汉末年的大文学家蔡邕,因为得罪宦官逃到这里。他听说年轻的邯郸淳写碑文竟一挥而成,却又不加标点,便赶来观读。

他在夜间来到曹娥庙,借着月光,手摸碑文,赞为奇文,就索笔在碑的背面题写了“黄绢幼妇,外甥齑臼”这哑谜式的古禅歌。

后来曹操领兵路过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家,见墙壁上挂着曹娥碑图,旁边写着8个大字,于是曹操问蔡文姬,可这位曾经创作过《胡笳十八拍》的著名才女,也不解这8个字的意思。其时曹操的谋臣杨修,看了一会就说已经破译。

好胜的阿瞒要杨修暂且勿言。马行三里,曹操也突然省悟破译,双方核对答案,居然都为“绝妙好辞”4个字。

原来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旁加丝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女旁的少字即为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孩子,女旁子定是好字。齑臼可称为受辛之器,受旁辛字,则是受辛字,即辞字。

蔡邕的这段题词,就成了我国最早的字谜。从此,曹娥庙中的《曹娥碑》便名扬天下,文人墨客纷纷来这里作文吟诗,临摹碑帖,有的还写诗留念。

在曹娥庙里,尚存着35幅楹联和120余方碑刻真迹,楹联又多围绕着曹娥的千古孝道做文章,却文字各异,风采万般,其中有明末会稽奇才徐渭亲手写的楹联。我国著名的大作家罗贯中、曹雪芹也把此碑事写到《三国演义》、《红楼梦》的作品中。

汉代立的曹娥碑,大约1086年堕江。王羲之也曾重写过碑文,但也失落了。存留下来的这块是宋碑,由王安石之婿蔡卞书写的,碑文共有445个字,字体为行楷体,文人墨客视为瑰宝,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曹娥江、曹娥碑与曹娥庙成为闻名华夏的旅游胜地与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据史料记载,自宋代以来,历代皇帝对曹娥孝女给予高度赞扬。

1093年,宋哲宗下令建造了高大辉煌的曹娥正殿。1110年封灵孝夫人。后来又先后被皇帝加封为昭顺夫人、纯懿夫人,还加封曹娥的父亲为和应侯,她的母亲为庆善夫人等。

1357年,在端午曹娥庙会期间,朱元璋下令文武百官和地方官都到曹娥庙祭奠,诚意伯刘基亲自撰写诔文,弘扬孝道。

从此以后,曹娥庙的五月庙会,引起官府和民间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逛庙会就成为端午节长盛不衰的重要风俗。

[旁注]

衣裳古时上曰衣,下曰裳。由于古代纺织工具简陋,布的幅面很狭,所以一件下裳就得用几块狭幅布横拼起来,样子像一幅腰围。这种古老的服制,直到周代还作为礼服的一部分保留着,在祭祀和朝会时穿着。后来,衣裳泛指衣服。

丹朱之乱据古史载,尧娶散宜氏之女,生下儿子名丹朱。丹朱却很不争气。少时不务正业,骄傲暴虐,于是尧便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这件事,对丹朱的震动很大。这时恰遇南方部族之乱,丹朱不负众望,平息了叛乱,却遭到一些人的嫉恨,散布谣言,说他拥有重兵,有反叛之心。舜躲避之。

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

诔文文体名,又称诔辞、诔状、诔词,哀祭文的一种,叙述死者生平,相当于如今的悼词或哀悼文章,起源于西周的赐谥制度,最早有记载的诔,是《礼记·檀弓上》,最早的诔辞为《左传·哀公十六年》所载鲁哀公的《孔子诔》。

[阅读链接]

有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曹娥庙正殿中央矗立着四根红木大柱,取硬币往柱身上贴,有的硬币会被吸住,历久不掉,有的用尽全力也贴不住。

相传庙宇重修时,工匠们为寻取这四根主柱颇费周折,最后还是曹娥托梦给工匠才去南洋找到。由于路途遥远,材料抵沪时离上梁的日期已很近,船主怕误工期,非常担心。

不料从上海至上虞,只航行一昼夜便到达庙前江边,船主大惊,认为是孝女曹娥娘娘的神力所为,不但运输费分文不取,还特地赶制了一只船的模型,悬在暖阁之上,以示纪念和敬慕。

民间传说,币被吸住的人是孝子或是孝女,下次可不用来庙祭拜曹娥,币没有被吸住的人不孝顺,必须经常到曹娥庙祭拜以添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