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智谋故事总集:治国安邦的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中华军事谋略的奠基人:孙武

孙武,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约与孔子同时。字长卿,齐国人,出生于名门望族的军事世家。后去齐归吴,淡泊功名,专事兵法研究。后被举荐,曾以《兵法》13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以为将,曾与伍子胥一道助吴攻楚,创造了不少以少胜多的战例,使吴国名显诸侯。

孙武所著《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兵书,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专著;对中国、对世界的军事史,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早在汉代,《孙子兵法》即已成为兵学之冠,司马迁曾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13篇。”第一个注释和阐发《孙子兵法》的大军事家曹操,称赞《孙子兵法》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他要求军事家们领会书中“审计重举、明画深图”的真谛。明代中期名将戚继光则认为《孙子兵法》是“纲领精微”的“上乘之教”。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认为,自从有了《孙子兵法》“便成立了中国的军事哲学”。《孙子兵法》早已漂洋过海,被传到许多国家,受到了相当广泛的赞誉,认为它的内容“闳廓深远”,“诡谲奥深”,是“最早最优秀的著作”,称道孙武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武及其军事科学著作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1.田园隐居,勘察战史

春秋时的孙武,原是齐国田氏家族的后裔。齐国的田氏是闻名天下的望族,世代均出过有德有能的人物,在齐国位居卿、大夫等高官者不乏其人。孙武的祖父最初是一名大夫,在出兵征讨莒国(今山东莒梁一带)时立了大功,乃由齐景公封于乐安(今山东丘县之北),并赐孙姓,从此与田氏分开,成为独立的一家。田氏家族与陈氏、鲍氏家族因争权夺势而发生武斗,虽然田氏家族获得了胜利,但孙武对本家的做法很不满意,同时对这种不光彩的“胜利”感到很惭愧,因而离开自己的祖国而来到了吴国。

当时的吴国在今江苏北部到浙江南部一带,虽被称为蛮夷之邦,然而物宝天华,生活富足。孙武率领众多的族人和奴婢来到吴国,向官方申请开垦荒地,结果在吴都以西、罗浮山以东一大片荒芜潮湿之地安家立业。孙武在山麓上兴建村落,开凿圳渠,彻底改善排水系统,几年之间便使荒芜之地变成了渠水纵横的肥沃良田,村落也就成了颇有名气的孙家村。

吴国人对齐国的田氏之乱也有所闻,他们认为孙武所采取的态度大有贤者风范,且为名门之后,便向吴王余祭推荐,余祭也觉得不能将能人弃之于草莽,便想委以高官。孙武被召入宫后,一听说要他做官,便坚决不接受。他说:“孙某不才,学识浅陋,而且体弱多病,如果出来做官,肯定会使大王失望、有负国家重托的。我只想归隐于田野之中乐享天年,此外别无他念,请大王怜恤亡命之民,请让我做一名普通百姓吧。”

吴王余祭见孙武果然消瘦无力,性情似乎有些懦弱,而且谈吐并没有什么宏言高论,也就没有再勉强他。

于是孙武仍然归隐田园,放情于山水,悠哉游哉。

孙武本人是讨厌战争的,对于战场上刀剑飞舞、喊声喧天的惨烈情景始终难以忍受。然而他却喜欢研究战史。早在少年时代,每当遇见老一辈的人,总是要打听昔日的战争情形;如果遇到曾经实地参加过战斗的人,一定请他讲一些实战的经验。久而久之,他渐渐知道了打胜仗有打胜仗的理由,失败也有失败的原因。

孙武常常把研究的心得写在笔记簿上。此时距离纸张的发明尚有六百多年。所谓笔记簿就是在竹片或木片上以小刀刻字或者用漆书写,然后再连在一起。至于交战地图,他则绘在大张的帛布上,注明军队或军船的配置及移动情况,标出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有时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语。他想,如果能将胜败的原因和理由探究明白,增加己方取胜的条件,促成敌人落入失败的情况,那么,百战百胜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潜心研究的结果,渐渐形成他的独特的军事思想。

经过长时间的搜集资料,脑子里有了初步概念之后,他又前往战场实地进行勘察和研究。这项工作在交通条件相当落后的当时,是极为辛苦而麻烦的。然而他却乐此不疲,前后竟持续了20年之久。例如他为了考察吴楚天门之战的情形,便不顾旅途的劳累,跋涉数百里,来到位于今南京上游40公里左右的天门,在东梁山和西梁山两山夹峙的汪洋人河里乘着一叶小舟,细心地观察、研究,时而还在随身携带的笔记簿上写写划划。然后又把小舟划向岸边,拨开水面上丛生的芦苇,冒着熏人的青草热气,爬上堤岸,不胜感慨地四处张望,然后又取出本子振笔疾书。

孙武研究战争、战略和战术,并非要借此去游说诸侯从而获取高官厚禄。他没有名利之欲,完全出于个人的兴趣。他只希望自己能够安分、平凡而恬静地度过一生。

2.潜心钻研,兵法精义

吴楚之间的天门之战发生在吴王僚即位的第二年。吴国的统帅是吴工僚的堂兄公子光,楚军的司令官是楚国公族子瑕。

公子光用军船多艘满载士兵溯长江而上,到达天门山附近,楚军也舳舻相接顺流而下。双方舰队互相发现敌踪之后,不约而同地停止了前进。双方舰队的每一只船上都悬挂着无数旗帜,互相炫耀军容,但都按兵不动。

楚军司令官子瑕正在占卜战争的吉凶。当时习俗,凡有大事都要事先占卜,才能作出决定。子瑕占卜的结果是凶卦,因此他变得很消极,通令全军加强防守,决不可轻举妄动。

楚军中的司马子鱼善于运用形势而且作战勇猛,他匆匆来到子瑕的军舰上,提出意见说:“我们处在上游,只要顺着水势攻下去,必能击溃吴军,这样天大的好机会怎能错过?请问将军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占卜的?”

子瑕告诉他,用的是筮草。

那个时候,占卜的方法除用筮草外,还有用龟甲烧灼后根据出现的裂纹来判断吉凶的,称之为龟卜。还有用鹿的肩胛骨的,称之为鹿卜。

司马子鱼对子瑕说:“应该用龟卜来决定吉凶,而且按惯例应该由军中司马来主持其事。”

子瑕同意了他的意见。

司马子鱼恭恭敬敬地跪下来,向上天祷告说:“战争一开始,我准备率军打先锋冲入敌军舰队,打它个措手不及,待敌方阵脚已乱之时,我军大队人马冲杀过去,这样是不是可以获得大胜,请上天给予明示。”

祈祷完毕,便动手烧龟甲,司马子鱼得了一个“吉兆”。

司马子鱼慷慨与子瑕辞别,率领自己手下的船只顺江而下,他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参战的,在最壮烈的战斗中,终于以身殉职,同时楚国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突然的打击下,吴军仓促应战,加之地形不利,很快便溃不成军了,连吴国传代的宝船“余皇”也被楚军掳去。

孙武对吴楚两国这次战争曾详加考察,除了士气、时机、地利各方面得失外,他感兴趣的一点是,战争开始前,楚军将领们利用筮草和龟甲来预卜吉凶这件事。

用占卜的方法来预测战争的胜负,引起了孙武深深的思索。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从史籍的记述和人们所流传的战争实例来看,每次占卜的结果似乎都很灵验,甚至准确无比。这是真的吗?如果胜负之数事前已经决定,人们只要按着命运的安排盲目地走下去就是了,其他一切人为的努力不都是“可怜无补费精神”吗?不,不可能完全是这样。过去留传下来的占卜实例,是否只记下了猜中的部分,至于没有猜中的例子根本未作记载,日久天长便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除了呢?吴楚天门之战,开战前主帅子瑕的占卜预示着失败,司马子鱼的占卜却预示着胜利。事实上,胜利的取得是依靠子鱼对敌我双方利弊的正确分析和他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赢得的。

孙武的困惑和思索,使他的军事思想趋于成熟。他写下了自己的结论:“战争前所作的占卜,并不是什么命运的预告,只不过是好兆头和胜利在望的宣告发生了鼓舞作用,促使士兵加倍卖力,才导致了真正的胜利。当然,世界上有些事情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从这一点来说,确实有所谓的命运存在。例如与天有关的,四季的变化、晴雨、昼夜、寒暑、时机的适当与不适当等所谓‘天时’因素。与地有关的,远近、险易、广狭、死地、生地等所谓‘地利’因素。这些事物虽然无法以人力来加以改变,但是,要避开不利的因素或者反过来加以利用,却是可能的。战术,应该是人利用人的力量来打败敌人之术,而且这是可能办到的。军事研究的目标,也恰恰就在这一点。”

是的,战争的胜负关键在于人。同时,战争也决不是孤立的,战前的种种政治因素起着巨大的作用。孙武经过深深地思索,得到了深刻的认识:“百战百胜,并不能算是最好的战术。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至高无上的战术。为了达到这种最高境界,平常的工作才是最要紧的。应该实施开明的政治,使人们安居乐业,心悦诚服;赏罚要严正分明,使官吏既畏惧又仰慕,国家进步富强。在国际上,对外国在保持礼节和严谨,在尊重其他国家的同时,自己也就得到了尊重。军队的训练要力求严格,同时要给予爱心,使士兵养成守纪律、不犯不掠、勇于杀敌而怯于私斗的美德。如果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必定不战而使列国屈服。这样的国家,要靠君主日常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是问题的关键……”

这是孙武所获得的结论,也是孙武军事思想的精义所在。对于现代军事理论来说,这只能算作一种常识,但在当时却是卓越而伟大的思想。孙武是中国历史上摒弃了宿命论和宗教观念而使战术理论成为最具合理性和普遍性的开山鼻祖。

3.运筹帷幄,出神入化

吴、楚之间的相持状态终于破裂了。公子光被吴王僚任命为大将军,率兵从边境巢地(今安徽省巢湖附近)攻入楚国,逼进到楚国的关卡之前。公子光取胜心切,黄昏宿营前激愤而慷慨地通令全军:“明天是关键的一战,所有将士务要勇敢杀敌、冲锋陷阵,龟缩怯阵者军法从事,不得有误!我将亲率部卒打前锋攻入敌阵,一鼓作气,扫荡楚军!”

公子光完全没有料到,吴军的情况早有楚国的间谍飞报楚军指挥官。

天明后,吴军的战车掀起了滚滚黄沙,车轮的隆隆声和士兵的呐喊声震耳欲聋,队形由开阔的扇面型而逐渐合拢,像洪水般奔向关门而来。令人奇怪的是,楚军关门大开,没有丝毫的抵抗。

公子光威风凛凛地站在战车上,银色的头盔在初升的太阳下闪闪发光,信心十足地指挥着吴军冲进关门。

这时,埋伏在门内和城墙上的弓箭手,等到战车进入射程范围之内,只听一声号令,箭如雨点般射下来,吴军纷纷中箭,公子光也被利箭射中,惨叫一声倒下去,幸被一名甲士扶住。

春秋战国时,战车一辆所配备的兵员有:甲士三人,车士25人,兵卒72人,合计100人。按周朝制度,号称“千乘之国”的大诸侯,就是说其国力有战车1000辆,士兵10万人。天子当时被称为“万乘至尊”。

公子光所乘坐的战车一乱,整个吴军顿时乱了阵脚,只顾奔走逃命,溃不成军。

战争结束后,孙武曾向参战的人们查询了详细情形,他认为公子光为了激励士气,自告奋勇率先冲入敌阵,这是为将军者宝贵的气质。然而,他没有重视情报的作用,既没有派出吴军的间谍,也没有注意到楚国的间谍,己不知彼,彼却知己,这就是失败的关键。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第二年的春末,有一天,公子光的至交、吴国的重臣伍子胥到孙家村拜访孙武,寒暄之后,伍子胥说:“去年初冬我军与楚军在巢地吃了败仗,这您是知道的。现在楚国更加骄纵,逼迫顿、胡、沈、蔡、陈、许等六个附庸国,组成了庞大的军力,意欲侵犯吴国。大王仍派公子光担任统帅,因有去年的败绩,公子光非常不安。我把先生对军事的独到研究对公子光介绍过,公子光衷心敬佩,诚恳地敦请您出山,并且要尊崇先生为帷幄之师,希望先生应允。”

孙武本想拒绝,但一时之间又不好启齿。公子光和伍子胥如此看重自己,怎能断然回绝呢?再说,自己毕竟是生活在吴国这片土地上啊。想了一下,他问道:“战场预定在哪里?”

“根据上次失败的教训,我们派出了不少斥堠,据情报说,楚兵正在州来附近集结重兵,战场可能就在州来附近。”

孙武离开座席,从书架上取下一幅州来的地图,把它摊开在桌子上,一边察看地图,脑子里一边在琢磨,渐渐,一个想法成熟了,他对伍子胥说:

“这次吴、楚之战,从表面上看,楚国的优势大一些,七国联军,人数众多嘛。但是,人数越多,弱点也就越多。跟楚国联战的六国并不是自愿的,而是慑于楚国的淫威,因此只能算是乌合之众,貌合神离,不会拼死的。而且,楚国这次任命的统帅只是个庸碌的下大夫,不足畏惧。只要吴军在战术上取得优势,便有取胜的把握。这一点在战前一定要让全体官兵知晓,以长自己军威。开战后,吴国军队可以分出三支精锐部队,先从敌军中选出三个最脆弱的军团,分别予以击破。这三个军团被击溃后,其他三个被逼迫而来的军团就会发生动摇,不堪一击甚至不战而逃。这样一来,楚国本身的军团便会人心惶惶,犹如惊弓之鸟。这时,吴军大举进攻,直捣楚军大本营,对方必将溃败无疑。”

伍子胥听得相当认真,并不断点头表示赞许。

孙武思索了一下,接着说:“还有两点也是应该注意的。其一,为了麻痹对方,吴军打前锋的部队不妨装得脆弱些、混乱些、松散些,而中卫以后队伍必须排得紧密,开始诱使对方产生轻敌心理,交战后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一举歼敌。其二,现在有一个流行观点,打仗就打车战,在中原因土质坚固当然是可以的,在南方,土质粘重、潮湿,特别是春夏之季,车战是有许多弊端的,而步兵则较为灵活。战术要因地因时而异,这也是不可忽视的。”

伍子胥不胜感慨,诚恳地说:“您指示的战术,简直出神入化,请您一定亲到战场指挥,如何?”

孙武笑着说:“我只是一个务农的野人,从未打过仗,一切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公子的厚爱,我很感激,但我实在难以从命。”孙武说得很诚恳,“再说,即使公子用我,那些身经百战的将军们能够听命于我这样一个从未打过仗的村夫的话吗?”

战争,下个月就在州来附近打起来了。公子光采用了孙武的战略,先令先锋部队诱出胡、沈、陈三国的军队,再由中锋和左右两翼的部队包抄围攻。结果敌方大乱,阵亡和被俘者无计其数,三国的司令官即胡侯、沈侯和陈眉的大夫夏齿全部阵亡。公子光下令释放战俘,俘虏们纷纷逃入许、蔡、顿三国阵营中,把他们的惨败及司令官阵亡的消息传扬出去。三国的军队闻讯后相顾失色,正在慌乱之际,吴国的大军又铺天盖地掩杀过来,早已成为惊弓之鸟的三国军队立即争相逃窜,溃不成军。楚国军队看到这种兵败如山倒的形势,也都慌了手脚,跟着溃逃起来。

公子光凯旋而归,他在心里想,孙武并未亲临战场,只是对双方的形势了解得比较透彻,竟然制定了这样好的计策,简直是神机妙算。不过,我还不能把他推荐给大王,我要使他只为我所用。回到吴都后,他派伍子胥带了一大堆金银财宝送给孙武,并表示致谢。

孙武听到自己战术实践成功的消息,比所有的财宝和谢辞更令他高兴。他取出州来地图,不厌其详地查问敌我双方的阵容配置和交战经过,他重视的是从中总结出一些新的东西来。

两年后,吴、楚两国又起战端。

在临近长江的吴、楚两国交界地带,有一个地方名叫卑梁氏,时值春季,当地的姑娘们出来采桑,因为桑树的属国,她们争吵起来,进而发展为两村村民械斗。事情传到楚都后,楚国出动兵船顺江而下,大肆蹂躏了吴国的土地,事情变得很严重。“卑梁之衅”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这个故事。吴王闻讯大怒,命令公子光出兵报复。公子光请来伍子胥,让其移樽孙武请教战术。

孙武详细询问了情况后,说:“可以去攻打巢和钟离两县,这两县地势潮湿,不便行车要用步兵。楚国以为这里不便打仗,所以防备一定很差。吴军通过沼泽和河流时,可以拆毁附近的民房,就地赶造木筏渡过去。不要很久,即可占领巢和钟离二县。”

战争果然如孙武所料,干净而利落地胜利结束了。

孙武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使公子光和伍子胥更加钦佩,但他们并不对吴王僚提及,而把所有功劳揽于公子光一身。他们并非是贪天之功据为己有,而是出于更为深远的政治考虑。

4.斩姬练兵,受命为将

周敬王六年,公子光用伍子胥之计,利用宴请吴王僚之机,派武士专诸刺杀了吴王僚,政变成功,公子光登上王位,自号吴王阖闾,册封伍子胥为“行人”之职,参赞内政外交等一应国事。阖闾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吴国很快昌盛起来。

伍子胥正式向阖闾提出兴兵伐楚,以雪深仇大恨,并且极力推荐孙武担任统帅,盛赞孙武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并著《兵法》13篇,如得此人,天下莫敌。阖闾也记起了过去有几次打仗,都是孙武运筹帷幄而取得了胜利的。但对于这个村野之民的真正能力并不十分了解,便要伍子胥把他召来。伍子胥说:“此人隐居罗浮山之东,淡泊功名,非寻常之人可比,必须大王以礼聘之,才有希望请其出山。”阖闾命人取出黄金十镒,白璧一双,派伍子胥乘坐华贵的马车,前往孙家村礼聘孙武。

伍子胥见到孙武之后,恭恭敬敬地作了长揖,带着亲切的微笑问候他的起居饮食,然后取出吴王阖闾的礼物,说是对过去天门之战、州来之战孙武所给予的指导,表示由衷地感谢。见孙武很高兴的样子,伍子胥又转达了吴王准备延请他为将军的意思,激励他说:“先生饱学,满腹韬略,弃之于田亩,岂不太可惜了吗?”

孙武淡然一笑:“我研究兵法只是一种爱好,并非想借此进身官场,而且我是个拙于辞令的老百姓,怎能担任大王的重任呢?”他想这样委婉的谢绝比断然地拒绝得体一些。

不料伍子胥完全掌握了他的心态,并不想强求,以更加温和的口气说:“先生的清廉我向来钦敬,您不愿出仕为官也在我的意料之中。不过吴王思贤若渴,一心礼聘先生,如果我将先生的话转达吴王,他也未必相信。还是请先生辛苦一趟,如果您要辞谢,请当大王之面禀告。希望先生体谅我的苦衷。”

孙武不好再说什么了,就和伍子胥一起前往吴都王廷。

吴王阖闾亲自来到门口降阶相迎,笑容满面地称呼“孙先生”进入宫廷请以上座,虚心而诚恳地表示了对他的尊敬与渴慕。

孙武毕竟很少经历这样的场面,心中难免有些惶恐不安,应对上也不那么流畅,期期艾艾,没有什么风采。伍子胥心中着急,叫苦不迭。

吴王阖闾向孙武请教兵法,伍子胥将孙武所著《兵法》13篇一一向他作了介绍,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就地、火攻、用间,每终一篇,阖闾都赞不绝口,最后他说:“孙先生真是通天彻地的奇才,但恨寡人国小兵微,不知如何而可?”谈到兵法,孙武一扫方才的神态,变得生气勃勃,满口锦绣辞采,“臣之兵法,不但可施于卒伍,就是妇人女子,奉吾军令,亦可驱而用之,何患国小兵微呢?”

阖闾哈哈大笑,说:“先生是在和寡人开玩笑吧?天下岂有妇人女子,可使其操戈习战的?笑话!笑话!”

孙武激动起来,斩钉截铁地说:“王如果以为臣愚,请将后宫的女侍交给臣,如果不能训练成军队,臣愿受欺君之罪!”

阖闾即将后宫美女180人交与孙武,把王宫变成了训练场,自己和群臣饶有兴致地坐在望云台上观看。

孙武征得阖闾同意后,将阖闾的两个宠姬左姬和右姬充作队长,然后要求说:“军旅之事,必须号令严明,赏罚得当,虽然是训练,也是应该有的。请立一人为执法官,二人为军吏,负责传达命令;二个人负责击鼓;力士数人,充作牙将,拿着各种武器,列于坛上,以壮军威!”阖闾传令立即在王宫卫队中选用。孙武更换戎装,头戴兜鍪,将宫女分为两队,右姬统领右队,左姬统领左队,全部换上戎装,右手操剑,左手握盾,倒也颇为整齐。

准备完毕,二宠姬充作将官,分立两边,伺候孙武升帐。孙武宣布命令:“一不许混乱队伍,二不许笑语喧哗,三不许故意违反军令。”然后亲自在场地画好绳墨,布成阵势。命令传令官授予二队长每人一面黄旗,执之为队伍前导,众侍女跟随队长之后,五人为一伍,十人为一总,步伐要整齐,距离要适当。听从军鼓来决定进退,左转右转,应该寸步不乱。孙武把命令讲完之后,问众侍女:“听明白没有?”莺莺燕燕们嘻嘻哈哈,参差不齐地回答说:“明——白——了!”

过了一会儿,孙武下令说:“听到敲一遍鼓时,两队要一齐前进;听到二遍鼓时,左队要右转,右队要左转,听到三遍鼓时,所有将士都要挺剑持盾作出争战之势,听到锣声,左队和右队可以回复原地。”侍女们觉得新鲜而又好玩,掩口嬉笑。

鼓吏报告说:“鸣鼓一通!”

宫女们有的站了起来,有的仍然坐着、参差不齐,嘻嘻哈哈。

孙武站起来严肃地说:“约束不明,贯彻得不力,这是将领之过,是我的不对。”命令军吏再一次地宣布军法、军令,强调说,如果再有不听从命令的,就要斩首示众。

鼓吏再次击鼓。

宫女们倒是都站起来了,但东倒西歪,嬉笑如故。

孙武亲自拿起鼓槌,再次重申军法和军令,并用力击鼓。

左姬、右姬和美女们看见孙武那副认真的样子,更加笑不可抑。

孙武大怒,两目圆睁,叫道:“执法官何在?”

执法官立刻走上前来,跪下听候命令。

孙武厉声地说道:“约束不明,将之过也,既已再三约束,士兵不听从命令,那就是士兵的罪过了。军法上是怎样规定的?”“当斩!”执法官回答说。

孙武说:“士兵不听从命令,罪在队长。”然后斩钉截铁地说:“立即将两个队长斩首示众。”

执法官见孙武发怒之状,不敢违令,便将左右二姬绑上,准备行刑。两位宠妃见动了真的,霎时间魂飞天外,号啕大哭,众美女全都大惊失色,惶恐不安。

阖闾在望云台上忽见执法官捆绑自己的两个宠妃,也是大吃一惊,派人急驰校场,命令孙武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用兵的能力了,但左右二姬甚合寡人之意,如果二姬有所不测,寡人将食不甘味,请将军赦之!”

孙武冷冷地回答说:“军中无戏言。臣已授命为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臣徇私而释放有罪者,何以服众?”命令左右,“速斩二姬!”然后将二姬之首示众。

孙武另选两位宫女担任新队长,继续鸣鼓操练。美女们个个凛服,全场肃穆异常。一鼓起立,二鼓转侧,三鼓合战,鸣金收兵,左右进退,回旋往来,皆中绳墨,毫发不差,自始至终,寂然无声,纪律严明,军容壮威。

孙武派遣一位吏士,向望云台上的阉庐禀告说:“训练已经完毕,请大王亲临检阅,这群女兵已经可以受命于大王,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了!”

由于宠妃被杀,阖闾的心中极为恼怒,但又不便发作,只好忍住一肚子的怨气,听了吏士请他前去检阅女兵的报告,就不耐烦地回复说:“你去告诉孙武,他很辛苦,回去休息吧,我也不想去检阅了。”

站在一旁的伍子胥连忙躬身说道:“臣曾听说过,军中最重要的是军律,军律不严明,兵法就无法执行。戏而起兵,没有不失败的。希望大王前去检阅,成大业的人不能偏执于儿女私情,请大王明察。”

阖闾听了子胥一番谏诤后,顿然醒悟,于是率领臣属前去检阅。美女们娇艳的面宠,变得十分严肃,君王亲临,仍然目不斜视,全神贯注地听从孙武的号令,动作一致,丝毫不敢苟且,真的变成一群军纪严明、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勇士了。

演练完毕后,阖闾带着孙武和子胥进到王宫,连声夸赞不已:“孙先生,今天看到您优异的表现,真是钦佩之至,不愧为难得的将才啊!”

孙武先是向吴王谢罪,接着便申述杀姬的理由。他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最基本之法,为将治军之通则。用众以威,责吏从严,只有三军遵纪守法,听从号令,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吴王怨气消散,便丢掉杀姬之恨,拜孙武为将军。在孙武的严格教导下,吴军很快便成为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部队。

在伍子胥、孙武的精心治理下,吴国的内政和军事都大有起色。吴王极为倚重二人,把他们视同自己的左右臂、股肱之臣,经常在一起谋划经国治军的大计,议论古来帝王治国平天下的经验教训,分析当时各国政事的利弊与得失。

吴王也挺喜欢军事,对如何治军很有兴趣。他从《孙子兵法》上看到治军有道,便想作深入的探讨。

有一天,吴王同孙武讲论起治军之道,孙武说:“远古的时候,黄帝坐镇中央,四方首领为恶肆虐。黄帝先是与民休息,广积粮谷,赦免罪犯,取得了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优势之后,才南伐赤帝,东伐青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四战四胜,天下平定。后来,商汤王(商朝开国君王)伐灭夏桀(夏朝末代君王,荒淫残暴),据有九州;周武王铲除商纣,四海归一。这一帝二王,都是因为据有天时、地利,顺应民心,才无往而不胜的。”

5.疲楚误楚,无中生有

吴王是个有见识、有雄心的君主,又有伍子胥、孙武两员股肱之臣,真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不上几年功夫,吴国便由一个贫弱的小邦,一变成为府库充实、兵强马壮的国家。吴王凭借不断增长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开始同强楚争霸东南。

阖闾即位时,领兵在外的公子盖馀和公子烛庸,分别逃到徐国(在今安徽泅县)和钟吾国(在今江苏宿迁东北)避难去了。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夏,吴国派出使臣,责令徐国和钟吾国交出二公子。二国依仗有强大的楚国撑腰,拒不从命,私自放走了二公子,让他们去投奔楚国。楚国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员隆重迎接二公子,楚昭王下令,请二公子在养地(在今河南沈丘县)暂住。接着,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重修养城,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的胡田两块地方封给二公子,企图利用二公子为害吴国。

徐国和钟吾国的胆大妄为,楚国的挑衅行动,大大激怒了吴国君臣,给吴国出兵提供了口实。这年冬天,吴王派孙武、伍子胥兴师伐讨。钟吾国小民贫,不堪一击,很快灭亡。吴王即以得胜之师,回兵伐徐。徐国君臣一面固守城池,一面火速派人向楚国告急。楚国当即派沈尹戍率兵救徐。孙武主张兵贵神速,他见强攻一时难以取胜,怕旷日持久,楚兵来援,于己不利,便下令士卒日夜赶修堤防,堵截山水,灌淹徐国。楚国救兵还未赶到,徐国城池已被大水冲泡,徐国军队不战而溃,国君章禹领着夫人和近臣向吴军投降。

孙武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连灭二国。吴王得意忘形,想乘机移兵伐楚,扩大战果。孙武认为不妥,进谏说:“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非徐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已连灭二国,人马疲劳,军资消耗巨大,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

吴王阖闾四年(前511年)秋,吴军用一支人马围攻楚国六(今安徽六安县北)、潜(今安徽霍山县南)二城。

楚国闻警,马上派沈尹戍率大军救援。伍子胥、孙武估计楚国救兵快赶到了,便主动撤兵。楚军扑了空,白跑一趟,将潜城人迁到南岗(今安徽霍山县北)以后,只好回军。

楚军人未解甲,马未下辕,吴军的第二支人马又包围了弦城(在今河南息县南)。楚昭王大怒,命令左司马戍、右司马稽两员大将领兵出征。楚军昼夜兼程奔赴前线,才赶到豫章地区,离弦城还有一段路程,吴军就已主动撤离,楚军再一次扑空,士兵怨声载道。

吴军两次袭扰楚国,都曾请求越国助战。越国一向与楚国交好,根本不予理会。吴王打算伐越国,又担心一支人马兵力单薄难以取胜。正在吴王犹豫不决的时候,孙武对吴王说:“兵在精而不在多。依臣愚见,一支人马就足够了。越军虽众,我们可以用计谋使之分散,他们兵力再多也无济于事。”在孙武的策划下,公元前510年(吴王阖闾五年)夏,吴王又取得了伐越的胜利。

公元前508年(吴王阖闾七年)夏,桐国(在今安徽桐城县北)背叛了楚国。桐国的北面,原来有个小国叫舒鸠(在今安徽舒城县),很早以前被楚国吞灭了,因此,舒鸠人对楚一直怀恨在心。于是,吴国派出间谍,唆使舒鸠人说:“如果您们想办法诳骗楚军来攻打我国,我军便佯装惧怕楚军,假意代楚伐桐,使楚国对我不存戒心,这样就可以寻机消灭它。”

舒鸠人为了报复楚国,便听从了吴国的误楚之计。他们编造了一套假情报,去蒙骗楚国。楚国君臣利令智昏,竟然听信了舒鸠人的谎言,在这年秋天,派令尹(楚国的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囊瓦(字子常)率大军伐吴。囊瓦得报吴军战船摆满桐国以南的江面,便误以为吴军胆虚,想用伐桐来讨好自己,于是把大军屯驻在豫章地区,静观事态的变化。这时吴军却在巢城(在今安徽淮南市南)附近暗中集结,等待时机。楚军从秋天一直驻扎到冬天,时间一长,士气便日益低落,防备也松懈下来。孙武抓住时机,指挥吴军发起突然袭击,在豫章地区大败楚军。吴军在胜利返回的路上,又顺手牵羊出其不意地攻克了巢城,楚国守卫巢城的大夫公子芈胜也乖乖地做了俘虏。

班师回吴后,吴王阖闾说:“这次虽然挫败楚军,但未拿下楚都,功劳微不足道。”

伍子胥说道:“这次虽未大败楚军,但臣等做梦都想拿下楚都。只是楚乃天下劲旅,不可轻敌。令尹囊瓦虽不得民心,但其他大臣尚很贤良,尚未引起诸侯的痛恶。听说囊瓦贪得无厌,日久必招致众叛亲离,诸侯反目,届时再乘机西进,楚都可下。”遂派孙武在长江下游演练水军,同时派人终日打探楚军消息。

6.因势利导,五战克郢

楚昭王即位以后,楚国江河日下。内部权奸当道,忠良被害。外则兵祸连年,东困于吴。楚的附庸时有叛离,各国诸侯也纷纷打楚的主意。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九年)夏,晋国支持蔡国灭掉楚的附庸沈国(在今河南汝南东南)。这年秋天,楚国发兵围攻蔡国,为沈国报仇。

蔡国同吴国交好,吴卫打算借此机会大举伐楚,便去征询伍子胥、孙武的意见。

吴王问道:“当年寡人主张伐楚,二位认为时机尚不成熟。经过这五六年的准备,现在出兵,二位认为怎样?”

伍子胥、孙武回答道:“楚将囊瓦贪而无能,得罪了不少诸侯,唐、蔡二君对他恨之入骨,君王如果想大举攻楚,要得到唐、蔡二国的帮助才行。”

吴王赞同他们的意见,便派伍子胥去联合唐、蔡。唐成公、蔡昭侯慨然应允,一致表示要鼎力相助。原来唐、蔡二国都是楚的属国,岁岁朝贡,按时觐见。有一年,蔡昭侯带着一双晶莹的玉佩和两件华贵的皮袄去朝楚。蔡昭侯将一件皮袄和一块玉佩奉献给楚昭王,令尹子常见物眼开,向蔡昭侯索要剩下的玉佩和皮袄。蔡昭侯对子常的贪婪,非常厌恶,不肯答应,结果被软禁起来。不久,唐成公骑了两匹名贵的宝马,也去朝楚。子常又厚着脸皮向唐成公索要名马,偏偏唐成公也是个倔性子,不吸取蔡昭侯的教训,硬是不给,结果也被囚禁起来。胳膊终究拗不过大腿。三年后,还是二君服软,交出了名马宝物,才被释放。归国途中,蔡昭侯指着淮河发誓说:“寡人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蔡侯归国之后,曾经联晋、宋、齐、鲁、卫、陈等国,以晋国为首,共同伐楚。其间因大雨连绵,多日不停,晋国首先班师归国。晋国一走,其他国家亦无心恋战,也纷纷归国,伐楚计划中途流产。蔡侯失望之际,想到吴国,遂约会唐国,共同投靠吴国,希冀三国并力,共同破楚,以雪昔日之耻。

这一年的冬天,吴王阖闾亲自出马,拜孙武为将军,伍子胥、伯嚭为副将,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兵力,并联合唐、蔡二国,总计数百辆战车,3万多兵马,数万随军民夫,浩浩荡荡出师伐楚。

孙武采取“攻其所必救”的战略方针,大军北上,溯淮河西进,有意给楚军造成吴军救蔡的假象。吴军越过了蔡国,孙武传令:“军士登陆,徒步前进,将战船尽留于淮水弯道。”伍子胥问其故,孙武道:“兵贵神速,战船逆水而行,速度太慢。这样会给楚军留下充分的时间,让其得到准备,如此,则楚不可破矣!”伍子胥深以为然。于是吴军舍舟登陆,人衔枚,马摘铃,昼夜兼程,向楚国东北边境急速前进。

楚国得知吴国大军来犯,马上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商议选将御敌。有的主张任命公子结为将,有的认为令尹子常合适,双方争议未决,没料到,这一绝密军情被吴国的间谍获知,吴军大营立即采取对策。伍子胥在楚多年,深知二人的情况,于是放出风声说:“如果让公子结为将,我们就等着取他的人头,让令尹子常率兵,我们只好退避三舍。”楚国得知后,果然上当,拜贪婪无能的令尹子常为将,而不用有勇有谋的公子结。

子常统辖沈尹戍、部将史皇、武城黑等战将,指挥20万大军,星夜赶赴前线。楚军刚刚在汉水南岸立稳阵脚,哨探即来报告说,吴军已经出现在汉水以北。

孙武见楚军已经作了应战部署,不敢贸然渡水强攻,便略施小计,调动楚军。他故意卖个破绽,下令全军在豫章地区安营扎寨,休整待命。

楚将子常原来断定:吴军千里远征,军资接济十分困难,最利速战速决,最忌旷日持久,没料到,吴军却按兵不动,跟自己隔河相持。子常一时摸不清吴军的作战意图,不知吴军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得命令部队暂时扎营,处处设防,严加戒备。

正在子常狐疑之际,左司马沈尹戍前来献策说:“兵法上说,千里馈粮,士有饥色。吴军远征,利在速战。现在孙武按兵不动,正是犯了兵家之大忌。孙武这一失策,乃是上天保佑楚国。将军在此暂拖住吴军,使他们不敢冒险渡河。末将率领本部兵马,绕道吴军后方,征调方城以外民众,焚毁他们的战船,然后我即扼守大隧(今鄂豫交界之九里关)、直辕(今鄂豫交界之武胜关)、冥陌(今鄂豫交界之平靖关)三关。等吴军师老兵疲,将军再迎头攻杀,末将从后掩袭,使其首尾不能相顾。这样,吴军进退无路,插翅难飞,我军必大获全胜。”

二人计议妥当,左司马沈尹戍立刻分兵行动。孙武暴露自己的“失误”,本来就是为了引诱楚军中计,促使楚方分散兵力,造成军力对比上有利于己的变化,然后再伺机发起进攻。

左司马沈尹戍领兵走后,武城黑进见子常说:“吴军战车纯用木料做成,极耐风雨。我军战车外包皮革,用胶固定,遇到阴雨天,胶化筋脱,容易损坏。长久相持,对我军不利,不如速战。”

武城黑刚走,部将史皇又悄悄来到帐中,私下对子常说:“国人憎恶将军,爱戴左司马。假使左司马此去毁舟成功,那就等于是他独自战胜吴军。将军定要赶在左司马行动之前发起进攻,不然的话,难免出师无功。”

令尹子常听了二位部将的话,觉得也对,遂不顾与左司马沈尹戍之约定,倚仗自己兵多势众,就下令立即强渡汉水,在大小别山一带,连营数十里,摆出一副大战的架势。哪知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楚军的错误行动,正是孙武求之不得的。吴军早就秣马厉兵,准备厮杀。孙武乘楚军立足未稳,先声夺人,击鼓进兵。吴方前有大军堵截,后有抄袭之师,正是陷于“死地”,所以个个奋勇冲杀,无不以一当十。楚方背水作战,也想死里求生。双方在大小别山地区,大战三次。楚军虽众,然而素质却低,指挥无方;吴军虽少,但却训练有素,指挥得当。故而吴军大胜,楚军大败。主将子常见首战败北,心无斗志,无心再战,想要临阵脱逃,被部将史皇劝止。

楚军且战且退,向西退到柏举(在今湖北麻城以东)。子常在柏举重新集结兵力,企图孤注一掷,同吴军决战。两军相持数日,先锋夫概向吴王请战说:“楚将子常不得人心,他的部下皆无斗志。如果我军先发制人,发起进攻。楚军必乱,而后我军再大举掩杀,必能取胜。”吴王阖闾认为,楚军虽败,实力尚存,不同意夫概的意见。

夫概回到自己的营帐,对部下说:“君王既然让我担任先锋,我就有权调动本部军士。军事以利为上,我趋利而动,随机应变,见机行事,何待君命!”于是,夫概亲自率领自己的5000劲卒,乘楚军尚未开饭之机,发起突然袭击。楚军早已成了惊弓之鸟,见吴军突然杀来措手不及,被杀得晕头转向。孙武见夫概突击得手,当即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吴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呐喊着冲进楚营。鼓声震天,人喊马嘶,车毂交错,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两军在柏举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鏖战。吴军攻势凶猛,楚军抵敌不住,纷纷奔逃。子常见败局已定,也趁乱逃命。楚军失去主帅,军心大乱,结果一败涂地。部将史皇死于乱军之中。

吴军乘胜追击,在柏举西南的清发水(今湖北安陆西的陨水)追上了楚军。溃败的楚军,正在抢舟夺船,争相渡河逃命。吴王正要下令发起攻击,夫概说:“困兽犹斗,何况人呢。楚军见我急攻,知道难免一死。必然死里求生,与我拼死一战,我军未必能胜。如果给那些先渡河的楚军一条生路,没有渡河的楚军便丧失斗志,只顾逃命。我军乘其半渡发起攻击,定会大胜。”吴王听从了夫概的建议,乘楚军半渡之际发起冲锋,在清发水又大败楚军;楚军死伤很多,溺水者不计其数,河水为之变赤。

侥幸过河的楚军,饥不可耐,慌忙埋锅做饭。饭刚做好,吴军又已杀到。楚军只得丢下做好的饭食,忍饥逃命。吴军饱食一顿,继续跟踪追杀。

楚军残部一直向西南败退到雍湿(在今湖北京山县西南),这时,前有波涛汹涌的汉水,后有吴国大军的追击,楚军饥肠辘辘,疲惫不堪,眼看就要全军覆没,成为吴军的俘虏。正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左司马沈尹戍领兵赶到,见楚军败得如此凄惨,便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打起精神,奋力击退了吴军的先头部队,救出了大批人马和车辆。

原来,左司马沈尹戍领兵潜行到息城(在今河南息县西南)时,忽然得报子常战败。他不敢怠慢,立刻回师增援,一路上马不停蹄,日夜兼程,正好赶到雍湿救急。他杀退吴军先头部队后,又赶忙收集子常残部,准备迎战吴军主力。等孙武大军赶到后,双方在雍湿又大战了三次。楚军终因军心涣散,士无斗志,人困马乏,又被吴军打败。左司马戍见大势已去,乃自杀身亡。

至此,楚军全线彻底崩溃,兵败如山倒,溃兵如潮般涌向郢都(在今湖北江陵北)。汉水天堑失守,郢都亦无险可守,完全暴露在吴军面前。

孙武指挥吴军不给楚军一点喘息的机会,迅速抢渡汉水,直捣郢都。郢都的左右各有一个属城,即麦城和纪南城,三城互为联络,成犄角之势。孙武率兵攻打纪南城。

孙武引兵过了虎牙山,转入当阳阪。这时孙武望见漳河之水滔滔而过,水势浩大。纪南城地势低下,距离纪南城不远的郢都地势亦低下。孙武看在眼里,心生一计,命令吴兵在高处驻扎,然后准备畚锸等工具,限一夜之间,掘开深壕一道,直逼纪南城。天明时深壕已经掘好,孙武下令凿开漳江河堤,江水进入壕沟,浩浩荡荡,泻到纪南城中。守城将领还以为江水暴涨,遂命城中百姓向郢都逃命。不料江水浩大,连郢都城下都是一片汪洋。

孙武命人在山上砍竹造筏,吴军乘筏,声势浩大地杀到郢都城下。

郢都人心惶惶,十分恐惧,各自逃生。楚昭王知郢都难守,只带爱妹乘舟从西门逃走,向西北方向仓皇奔去。孙武派人堵住漳江决口,又使人掘开水坝,放水归江,重兵把守郢都四郊。伍子胥这时已经攻下麦城前来报捷。吴将簇拥着阖闾进入郢都。

在这场吴楚大战中,孙武指挥吴国大军,在大小别山地区初战得势,在柏举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清发水大败楚军残部,在雍湿消灭了左司马沈尹戍的回援部队,以3万精兵,击败楚军20万大军,五战克郢。经此一战,吴国声威大振,楚国受到了立国以来最沉重的打击。后来秦国出兵,帮助楚国收复了郢都。楚国君臣惧怕吴军再来,便将国都迁到都城(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南)。

7.急流勇退,兵法传世

阖闾大会群臣,论破楚之功,首推孙武,并要加官晋爵,光耀门第。然而孙武却坚辞不就,并且提出了辞呈,“臣本一介平庸之士,承蒙大王不弃,一定要臣出仕,在无法推辞的情况下,只好勉强从命。十几年来,臣竭尽绵薄为大王效力,如今大王的霸业已成,称雄于世。各国诸侯,无不慑服,这都是大王无与伦比的威德所致,臣亦与有荣焉。无奈臣体弱多病,年事已高,处理政事,每有心劳日拙之感,为此日夜惶恐,惴惴不安,恳求大王准臣辞官还乡,以终老天年。”

阖闾非常惊讶,马上派伍子胥亲往孙府,劝他打消辞意。孙武不改初衷,说:“您不知道,当初出仕并非我的本意,完全是大王恩宠和您的友情所致。不知不觉间已经做了10多年官,有这么长的时间让我有研究、实习兵法的机会,我已经很满足了。这是我的兴趣所在,不能算作什么功劳。如今,我的健康和能力已经一天不如一天,我恳托您替我在大王面前说明原委,成全我的宿愿,我将感激不尽。”

孙武意志坚决,已经没有回旋调和的余地,伍子胥无奈,只得如实向阖闾汇报。阖闾也不好再勉强,同意了他的请求,为了酬答他在奠定吴国基础和伐楚争霸大业中所建立的殊勋,把领近越国的一个叫做富春的地方赠送给他,作为他世居的领地。

对于孙武的一生,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写过这样的话:“吴王阖闾深知孙武能用兵,终于拜他为大将。在孙武的指挥下,吴军西向击败强楚,五战克郢,北向威震齐、晋两大中原强国,使吴国显名列国诸侯。这一切都是同孙武的功劳分不开的!”“吴国任用孙武为将,申明军法,严格赏罚,军力强大,终于称霸诸侯。”

孙武之所以享有盛名,主要并不是因为他西破强楚,北威齐晋的军功,而是由于他留下了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一部内容完备、结构严谨的古代军事名著。它的产生,为我国军事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孙武把与战争有关的军事问题,分作13篇加以论述,全书有完整的体系,新颖独特的论述形式。各篇既能独立成章,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上下承启,前后衔接,浑然一体,所以古人说:“其义各主于题篇之名,未尝泛滥而为言也。”直到今天我们阅读这些篇章,仍然为其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体系惊叹不已。

《孙子兵法》虽然包容了军事学的各个方面,但是关于进行和指导战争的论述,则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其他各个方面,几乎都是围绕这一内容展开的。

孙武研究军事是从研究战争入手的。《孙子兵法》开宗明义第一篇就指出:战争是“国之大事”,它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人民的生死,因此必须慎重对待,不可轻率从事,“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这就明确表达了孙武的“慎战”思想。

孙武“慎战”思想,反映在战争指导上则表现为“全胜”的理论,这是《孙子兵法》的精华所在。在“慎战”思想的支配下,孙武要求当权者不可轻易地进行战争,要进行战争就必须要有胜利的把握;只有一般的胜利把握还不行,必须要有“全胜”的把握才能进行战争。因此,他要求战争指导者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最好的条件,争取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取得最完全的胜利。

8.军事思想,影响中外

(1)“先胜而后求战”是达到“全胜”的前提

孙武要求战争指导者,要在战前对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作全面的分析比较,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优劣,因而也才能依据所了解的情况,制订夺取战争胜利的方略。所以他说:“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这就是孙武“知彼知己”,综合分析对比敌我力量的“庙算”知胜的思想。

孙武认为,为了做到“知彼知己”,除了善于通过各种征候“相敌”(即分析观察有关敌军的各种现象和动向)外,还要获得可靠的情报,派遣各种间谍潜入敌军内部,进行各种侦察,而且不被敌人发现。孙武十分重视依靠间谍了解敌情,把“用间”提到了“三军所恃而动”的重要地位。

孙武在其“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指导下,要求战争指导者在战前要千方百计地消灭自己的弱点,使敌人无隙可乘,无懈可击,立于不败之地,做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所谓“先为不可胜”,就是要树立随时准备作战的思想,对敌人不能存有侥幸的心理,要做好一切准备,使敌人的进攻无法得逞,并且以自己的充分备战措施,挫败敌人的进攻。在思想上提高警惕、常备不懈之后,还要在军事部署上,拟订周密的作战计划,考虑这种击败敌人的作战方案,这样就不怕敌人的突然袭击了。

(2)争取主动是达到“全胜”的必要条件

孙武提出:“善战者,致人而不至于人”,就是要求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这是两千多年前孙武所说的争取主动避免被动的军事名言,这一名言历来受到兵家的重视,唐朝著名的军事家李靖,在《李卫公问对》中就曾经说过,古代兵法千章万句,不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

在战争中要争取主动、避免被动,对于实力优势较大的军队来说并不难做到,只要指挥无误,官兵善战,自然就能把握住战争中的主动权。对于实力并不处于优势的军队来说,要想争取主动,避免被动,就不那么容易了。但是,如果战争指导者能够正确进行指挥,恰当地部署和使用兵力,就可以造成一种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主动态势,这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任势”。孙武认为,要使军队的战斗力能充分发挥出来,真正做到出奇制胜,就要使部队处于“势险”、“节短”的状态。所谓“势险”,是指军队具有高速机动的速度,这种速度如“激水之疾”,它所产生的威力“至于漂石”,能把巨石般的敌人冲垮;这种军队蓄积和蕴育着极强的战斗力,如同拉满的弩机,紧张的弓箭,一触即发。要使具有这种极强战斗力的军队,产生强大的作战效果,就要使这种战斗力在极短的时间和距离内,以突发的冲击形式爆发出来,使敌措手不及,这就是孙武所说的“节短”。他用“鸷鸟之疾,至于毁折”的形象比喻,要求枕戈待战的部队,在发起冲锋时,要像雄鹰在短距离内搏击小鸟那样,使敌束手就缚。

造成我之主动、敌之被动的态势,不但要使自己的军队蓄积极强的战斗力,具有突发的冲击力,而且要使敌军陷于被动挨打的不利态势。孙武认为,要使敌军处于被动挨打的态势,就要采取“动敌”——即调动敌人的手段,使本看不易歼灭的敌人,成为可歼灭的敌人。为此他提出:对于深沟高垒的敌人,要采取“攻其所必救”的战法,把敌人调出来在野战中消灭它;对于急功冒进的骄横之敌,要先“避其锐气”,消磨其锋芒,使之疲惫,尔后“击其惰归”,将其歼灭;对于盲目来攻的敌人,则诱使其改变进攻的方向,使之“不得与我战”,尔后我可寻机将其歼灭。

除了“动敌”之外,孙武还采取了“示形”的办法,争取主动摆脱被动。孙武所说的形,是指客观物质力量。孙武说的“示形”,包括“形人而我无形”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形人”,就是要造成各种假象去迷惑敌人,诸如“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使敌人发生错觉,采取错误的行动,把军队拖垮,使官兵疲惫,让敌之真相暴露无遗,为我提供歼敌之机。所谓“我无形”,就是要隐行匿迹,深深地隐蔽自己的意图,达到“深涧不能窥,智者不能谋”的地步,这样就能增大己方进攻的主动性和突发性,扩大敌人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就可以“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引用了孙子“示形”之说:“我们可以人为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谓‘示形’之类(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

“避实击虚”、“以众击寡”,是孙武关于集中兵力,造成相对优势,取得作战主动权,战胜敌人的精彩论述。孙武用“水之形,避高而趋下”的生动比喻,要求战争指导者,指挥自己的军队,“避实而击虚”,攻击敌人防御薄弱之点,造成凌厉攻势,迅速歼灭敌人。

(3)灵活多变的战法是达到“全胜”的重要手段

有了充分的准备和取得一定的主动权后,并不等于已取得了胜利,如果战法呆板,照样不能打胜仗。所以孙武说:“兵无常势”,如同“水无常形”一样,只有“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才可以说用兵是入了“神”。孙武所说的灵活多变的作战指导,主要表现在正确使用兵力和灵活多变的战法两个方面。

在正确使用兵力方面,他要求战争指导者要“识众寡之用”,要根据敌我兵力对比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打法。如“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对于不同情况的敌人,要采取不同的作战手段。“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远途奔袭时,要“并敌一向”,撇开次要敌人,攻其主要目标,这样就可以“千里杀将”;在兵力部署上,要如同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做到灵活机动,互相策应。

在战法变换方面,孙武主张“奇正”多变。他认为,虽然打仗的一般规律,总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但是奇正之变,就像宇宙的万事万物那样变化无穷。他要求战争指导者,战法要灵活变化,计谋要不断更新,使人无法识破我在军事部署上奥妙机密之所在;驻军要常换地方,进军要多绕迂路,使人不能猜测我的意图。这样就能稳操胜券了。

此外,《孙子兵法》还提出了“因粮而敌”的主张,并对不同的天候、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形,也提出了变换战法的一系列措施,对水战、火战、山地战的战法,也有一定的论述。

(4)良将精兵是达到“全胜”的根本条件

孙武在《孙子兵法》开卷的《计篇》中,把“智信仁勇严”的良将,以及训练有素、赏罚分明、令行禁止、战斗力强的精兵,看作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达到“全胜”的根本条件。

孙武关于争取战争“全胜”的种种论述,无一不同贤良将帅的指挥才能和精神素质有关。因此,他对将帅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归纳起来就是“智信仁勇严”五条;“智”,多谋善断;“信”,赏罚有信;“仁”,爱护士卒;“勇”,勇敢坚定;“严”,明法审令。孙武把智放在首要地位,表明他对将帅指挥才能的重视。孙武认为,两军相争,较量智谋为先,角逐实力次之,作为一个贤良的将帅,必须对关系战争全局的大事,要有深刻的了解,能明察事理,多谋善断;对于整个作战过程要善于分析判断,考虑利害得失,定下正确的决心,对于敌我双方的情况,必须有透彻的了解,既不可明于知己而暗于知彼,也不可明于知彼而暗于知己,只有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要想尽一切办法,消除自己的弱点,不为敌所乘;必须尽一切可能,暴露敌人的弱点,寻机歼灭敌人;对于复杂多变的战场,要能“通九变之利”,做出灵活的处置,对于不同情况的敌人,要能“因敌变化”而“料敌致胜”。

孙武认为,训练有素、赏罚分明、令行禁止、战斗力强的军队,是夺取战争“全胜”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他极为重视治军和练兵。他认为治军的基础是爱护士卒,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使士卒亲附,为使用他们创造条件。但是,如果士卒亲附而不能用,厚待而不能使,那就如同溺爱的娇子一样,不能用以作战,因此孙武要求对士卒要“教之以文,齐之以武”,进行严格的训练,对他们明法申令,治乱去骄,使之畏服,听从指挥。

《孙子兵法》问世以后,得到了社会普遍的重视和流传,被人们推尊为兵学鼻祖。韩非在《五蠹篇》中说,战国时“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生动地反映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时期,人们研究军事、探讨兵法的盛况。司马迁称道:“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说明《孙子兵法》在汉代已成为兵学之冠。第一个注释和阐发《孙子兵法》的大军事家曹操,称赞《孙子兵法》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他要求军事家们能领会书中“审计重举、明画深图”的真谛。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则认为,《孙子兵法》是“纲领精微”的“上乘之教”。明代后期的茅元仪用“前孙子者,孙子不能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两句话,概括了《孙子兵法》在我国古代军事理论上的承先启后作用。近代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认为:“就中国历史来考究,2000多年的兵书,有13篇,那13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士哲学。”

《孙子兵法》不但对中国,而且对世界的军事史,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兵书,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士论著。它比希腊希罗多德(前484一前425)的《希腊波斯战争史》、色诺芬(前403一前355或354)的《希腊远征波斯记》、罗马军事理论家弗龙廷(约35一约103)的《谋略例说》,不仅成书的年代要早,学术性更强,而且在内容上更加详备、系统和深刻。所以,《孙子兵法》不胫而走,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早在唐朝就流入日本、朝鲜,1660年就有了日译《孙子兵法》;18世纪60年代,《孙子兵法》西传至欧洲,1772年,法国神甫约瑟夫·阿米欧首次将它译成法文,在巴黎刊印出版;1910年,英国汉学家贾尔斯,以《孙子兵法,世界最古的兵书》为名,在伦敦翻译出版。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孙子兵法》译成本国的文字。这些国家的军事理论家们,对《孙子兵法》都赞不绝口,认为它的内容“闳阔深远”,“诡谲奥深”,是“最早最优秀的著作”;称道孙武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奠定了古代中国军事科学的基础”,亚洲的许多国家,甚至把《孙子兵法》规定为军官训练的必修课程。

我们在充分肯定孙武在军事学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吸取其中的精华时,也要看到他的不足,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对他在著作中所反映的唯心史观和机械论,也要精心地加以扬弃。例如,他把战争的发动和消除,仅仅看成是国君的一念之差,从而模糊了产生战争的社会根源;他所研究的战争几乎都是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而对奴隶阶级的起义和战争,几乎没有涉及;他对将帅作用的过分夸大,以及驱使士兵盲目赴战的论述,是应当注意剔除的糟粕。再者,在具体的战术上,虽然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原则,但他过分强调速胜,以为“兵久则国利者,未之有也”,又太绝对化了。他笼统地提出“归师勿遏”,“穷寇勿追”等,也是片面的。相反,有时就要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甚至“斩草除根”,不留后患。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一首诗中就曾写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就是针对“穷寇勿追”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