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孔融争死留美名
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张俭被太守翟超聘为东部督邮。督邮是郡守的辅佐之官,掌管督察纠举所属县的违法之事。张俭为人正派,刚直不阿,是敢于处置不法的官员。
汉灵帝即位后,张俭就上书参奏宦官头子中常侍侯览种种不法之事,揭发他包庇罪犯,贪赃枉法。
张俭的奏章落到了侯览手中,侯览暗中把它扣押下来,又指使手下的爪牙朱并,让他上书诬告张俭,说他和同郡的二十四个人结党谋反。汉灵帝就下令逮捕张俭治罪。
张俭得到消息,就逃出京城,望门投止。也就是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求得暂时的存身之处。
这一天,在差役严密追捕之下,情况十分急迫,张俭就逃到了孔褒家。孔褒是孔子的后代,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张俭和他认识,认为这里更可靠,就想先到那里暂避一时。
张俭来到孔家门前,手打门环。听到叩门声,从里面走出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来,他就是孔褒的弟弟孔融。
孔融也像哥哥孔褒一样,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受过家传的儒家思想的熏陶,懂得虚己待人。他四岁的时候,跟兄弟们一起吃梨,他就专挑小的,把大的让给别人,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十岁时就已经又聪明又有才学了,能当面驳倒太中大夫。
这回出门一看,见是一个陌生人,就有礼貌地问道:
“先生找谁?”
张俭回答说:“这是孔褒的府上吗?我和孔褒是朋友,今天前来拜访他。”
孔融一听是哥哥的友人,就连忙把他让进屋中,对他说:
“家兄今日不在家,出门访友去了。”
张俭一听,立刻显得有些紧张,他看孔融还是个少年,怕他担不起事,就没把自己被追捕的事告诉他。但张俭坐立不安、心神不宁的样子,孔融早就看在眼里,就直截了当地说:
“张先生的事,在下已有耳闻。张先生凛然大义,弹劾侯览。今遭诬陷,逃难在外。家兄不在家,我可以做主收留你,就请张先生屈居寒舍。”
孔融就留张俭住了下来,这个消息不知怎么传了出去,有个势利小人就偷偷地向官府告了密,说是孔家收留了张俭。
官府中有的差人平时就仰慕张俭公正无私,痛恨侯览为所欲为,就把官府要来捉拿张俭的消息,通报给了孔家。
孔氏兄弟得到消息后,就与张俭商量对策,决定连夜逃走。官府没有抓到张俭,就逮捕了孔褒、孔融兄弟二人。
在大堂上,大理寺的廷尉审问道:
“张俭是朝廷缉拿的罪犯,你们竟敢窝藏,现在逃到了哪里,从实招来。”
孔融连忙说道:“张俭是我收留的,与我哥哥无关。张俭到我家那天,哥哥出外访友,并不在家,请大人明察。我甘愿承担全部罪责,一人做事一人担,我死而无怨。请放回我的哥哥。”
孔褒没等弟弟把话说完,就打断他的话说:
“张俭是投奔我而来,放走他的也是我。孔融尚在年幼,况且他只在家中读书,并不知道张俭之事。承担罪责的完全应该是我,与弟弟毫无关系。”
兄弟二人在公堂上互不相让,都坚持承担罪责,经过几次审问,口供始终如一,弄得廷尉一时也难于定案,只好申明朝廷。皇帝认为孔褒年长,又与张俭相识,就下令斩孔褒以定罪。
生,是人共有的欲望,为了能让别人活下去,自己宁肯去死。这种精神正是儒家所一贯倡导的,孔氏兄弟争死的壮举,正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
人都有生的欲望,但孔氏兄弟却争相赴死,这种为友人不惧生死的精神,体现了他们崇高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