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张巡拼死拒叛军
张巡原是唐玄宗时的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安禄山叛变以后,他的上司谯郡太守杨万石投降了安禄山,逼他为长史,命令他带领千余人去迎接叛军。
张巡带兵路过雍丘(今河南杞县),当时的雍丘县令也已投降了敌人,因押送囚俘外出未归。这使暗暗立下舍身报国决心的张巡终于等到了机会,他立即率军袭取了雍丘。
雍丘县令令狐潮闻讯以后,勾结叛军回来夺城。叛军一下子来了四万多人,把个小小的县城团团围住,连续攻打,形势十分危急。但张巡却不惊慌,他一面用保国保民的大义激励将士,一面沉着冷静,严密防守,竟成功地把四万余敌军拒于城外,不能攻进一步。几天过去了,城中的箭用完了。张巡就让城中军民扎了一千个草人,给草人披上黑色的衣服,用绳子拴了,夜间从城上缒下。叛军发觉了,以为是官军偷袭,一时万箭齐发,纷纷向草人射去。等到叛军发现上了当的时候,草人已被收回城上去了。这一次得箭数十万支。过了几天,张巡命令把城上的草人再缒下去。叛军上了一次当,这次便不肯再射,还嘻嘻哈哈地向城上笑骂。张巡见敌人麻痹,便动员了五百名敢死壮士,趁一个漆黑的夜晚,缒下城去,以迅猛的声威,突然杀入叛军营中。叛军毫无准备,一时间大乱,许多帐幕被烧毁,许多敌军被杀,败退出十几里才站住脚。等到叛军缓过神来的时候,张巡派出的五百名官军,早已安全返回城中。
叛军围困雍丘四个月,城中以千余守军抵抗四万敌人的攻打,不但县城巍然不动,而且还连连打了几次胜仗。最后令狐潮不得不撤围而去。后来附近的州县先后都沦入叛军之手,叛军又去攻打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太守抵御不住,派人向张巡求救。张巡考虑到睢阳地势险要,又在运河中段,是江淮一带的屏障,地位比雍丘重要的多,所以便率领部下,沿运河向睢阳转移。这时他的队伍已扩大到三千人,经过宁陵(今河南宁陵)的时候,和叛军杨朝宗相遇,张巡率麾下大将雷万春、南霁云等身先士卒,攻入叛军阵中,左冲右突,拼命冲杀,他的一口大刀,所向披靡,敌军碰到的,非死即伤。将士们越战越勇,直打的叛军大败而逃,死伤一万多人,尸体扔到汴水里,竟把河水都堵住了不能流淌。张巡终于赶到睢阳,实现了跟许远的会合。
不久,朝廷下诏,拜张巡为主客郎中(礼部官员)兼河南副节度使。许远自知军事方面不及张巡,便主动把军务全部交给张巡主持,自己全力负责粮饷工作。张巡和许远的团结对敌,导致了官军上下一心,士气大振,共同坚守着这座重城。朝廷对他们的指挥很满意,又一次下诏,拜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侍御史。
后来,长安失陷了,玄宗奔向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史书上称他为肃宗。由于睢阳像一颗钉子一样,横插在叛军地盘里,影响了叛军向唐军的行动计划。所以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派大将尹子奇率兵十三万来攻睢阳。
睢阳守军只有六千八百人,两军对比是一比二十。但是,由于张巡善于守御,加之全军上下,同仇敌忾,所以士气极高。双方昼夜苦战,攻城的叛军遭受了重大伤亡,十六天中竟损失战将六十人,士兵二万多。
尹子奇屡战不胜,后来采取了增兵围困的策略。他先后调动了二十余万人,把睢阳城围的水泄不通,守军坚守了几个月,城中的粮食没有了,这是对睢阳的最大威胁。张巡派南霁云杀出重围,向附近的唐将贺兰进明求救。但贺兰进明等人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又嫉妒张巡的声威,竟然观望不救。贺兰进明在一座大庙里设宴款侍南霁云,想把他留下。南霁云想起主帅张巡等的艰危处境,流着泪说:“城中将士已一月无食,我不忍独享。”说着拔出佩刀,斩下一指,然后骑马而去。座中陪饮的将士全都被感动的流下了眼泪。出门的时候,南霁云回马一箭,射向庙门的佛塔,愤愤地说:“我破贼回来,必灭贺兰进明!”
求救无望了,面对强大的敌人,怎么办?张巡和他的将士们没有动摇,他们约定,就是饿死、战死,也决不向叛军屈服。他们把一切可吃的东西都吃光了,甚至把甲胄上的皮革也煮了充饥,最后饿得都站不起来了。但将士和居民们坚守睢阳的士气丝毫不减,站不起来,他们就坐在城上向敌军投掷石块。最后,全城只剩下了四百人。叛军攻进城的时候,剩下的守军们饿的连武器都举不动了,但是还都怒目斥敌。睢阳的微弱的兵力,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在内外无援的情况下,经过十个月的苦战,终于悲壮地失守了,张巡、南霁云、雷万春、许远等三十六名将领全部遇难。
睢阳虽然最终没能守住,但它却长期地拖住了数十万叛军,并且消灭叛军数万人,为唐朝廷整个平叛战局的扭转和国家的重新统一,张巡和他的将士们,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
——何香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