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肇庆七星岩的人间仙境
远古时期,黄帝的孙子颛顼与炎帝的后代共工一同争夺天下,共工氏将不周山拦腰撞断。霎时间天地巨变,山川移动,河水倒流,天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窟窿。
女神女娲目睹人类遭受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她在天台山上架起大火,足足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炼成了七块补天巨石。女娲召集众神商量谁愿承担补天重任,七位神仙立马上前领命。
女娲交给每位神仙一条赭鞭,并说:“有劳各位,只要挥动此鞭便可随祥云一同抵达。”
七神接过女娲交给的赭鞭,便在夜色中驱赶巨石,然后腾云驾雾而去。但他们到达西江口时,看到江两岸美景无限,诸神一时间竟然看得痴了,忘记了赶路。
后来一阵狂风吹来,七块巨石被吹落人间,变成了七座俊秀的山岩,和碧绿的湖水交相辉映。
“妙哉!妙哉!”一位神仙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此话怎讲?”众神仙表示不解。
“诸位请看,此七座高耸的山岩,前六岩并排而列,状若贯珠,后一岩横控期背,像不像北斗七星?此乃仙境落人间呀!”
“正是!正是!无怪乎巨石不走,上天有意让其长留人间壮美景啊!”神仙们无不额手称庆,为七座山取名“七星岩”。
女娲知道此事后并没有怪罪七位神仙,反而庆幸又为人间多造了一处奇观胜景。很快,女娲又重新炼出五彩巨石,成功将天补好,大地重新焕发了生机。
七星岩位于广东肇庆北部,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面积8230平方米。肇庆七星岩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可以说是景在城中不见城,美如人间仙境。
七星岩以喀斯特熔岩地貌的岩峰和湖泊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岩峰巧妙分布在面积达6300平方米的湖面上,约20千米长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风光旖旎,被誉为“人间仙境”和“岭南第一奇观”。
七星岩历史悠久。相传在远古时期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陆变迁之后隆起而成为了七星岩洞。上百万年来,石灰岩经雨水溶解成乳状液,后又凝结,日积月累形成各种形状,使那石乳、石笋、石柱和石幔千姿百态,蔚为奇观。早在晋代就已经有文字记载了,在隋唐至宋时便被称为栖霞洞。
七星岩主体由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排列如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镜的近600公顷的湖面上。
星湖原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沥湖,约20千米长的林荫湖堤如绿色飘带般地把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和里湖连接在了一起,湖光山色,绰约多姿,十分美丽。
七星岩雄伟深邃,洞中经年留下了许多诗文和题刻。这些摩崖石刻共有531题,其中石室洞有333题,是广东保存最多、最集中的石刻群。广东石刻以唐为贵,七星岩就有唐刻4题。石刻以汉字为主,还有藏文和西班牙文。唐朝书法家李邕曾慕名前来,写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记》,并镌刻在石室洞口的石壁上,是七星岩摩崖石刻的珍品。
石室洞由龙岩洞、碧霞洞和莲花洞组成。石室洞是七星岩开辟最早、景物最多的溶洞。穹隆高大,千姿百态,如梦如幻的景观,令历代文人骚客陶醉,并留下赞美的诗篇。洞中存各种文体石刻333题,可见石室洞在七星岩中的名望。
石峒古庙位于七星岩东北部,始建于唐初,又于1585年重建,后来又经过两次修葺,因古庙置于岩洞中而得名。庙中供奉的是附近百姓信奉的神,称为周氏神。
在石峒古庙右侧有两个巨大的石笋,一高一低,酷似古人,这就是和合二仙。其中,一仙人手袖之下,有一个闪光平滑小穴。相传这小穴古时候天天都有雪花花的白米流出来,所以名为“出米洞”。
莲湖泛舟的最佳观赏点在红莲桥南风情码头处,在这里设有竹排、摇橹木船等,船在水中行,景色两岸走,如在画中游,休闲舒适、快意悠悠。
拓展阅读
传说,朱元璋死后,皇权传给其孙子朱允炆,可是好景不长。朱允炆当了3年多皇帝后,遭到了叔父朱棣的竭力反对,于是弃袍出逃。
有一天,朱允炆逃到了石峒古庙,躲藏在阴森森的石洞之中。石峒古庙住着一个看庙的和尚,出米洞每天流出一升米供他吃用。说也奇怪,自从朱允炆来了之后,出米洞竟然又多流出了白花花的大米,足够二人食用。
但朱允炆每晚都梦见有人来追杀他,所以没多久就走了。朱允炆一走,出米洞又按原来的数量出米,令和尚大为恼火。
有一天早上,和尚拿来手锤,将出米洞的小穴敲大了,然后就盘腿闭目等着,可是从早上等到天黑,也没有出一粒米,出米洞就这样变成了石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