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作者简介
覃子豪(1912—1963)四川广汉人,现代著名诗人、著名诗歌评论家。他于1929年进入县立初中读书,喜爱诗画,为师长器重。1931年进入成都成城公学,第二年赴北平就读中法大学,深受19世纪浪漫派诗人的影响,推崇象征主义诗风。此时他开始发表诗作,曾与同学合出过诗集《剪影集》。
1935年,覃子豪进入日本中央大学,积极参加进步学生的文艺活动,开始进入诗坛,曾倡导“新诗歌运动”。他积极参与“左联”东京分部主办的《诗歌》编务。此时期的诗作表现了执着青年对于生命的追寻,诗风明朗,富有强烈现实感。他将早期诗作编成第一本诗集《生命的弦》,其中充满了渴望光明的爱国激情。
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爆发,覃子豪回国投身于抗日工作,他辗转浙江金华、江西上饶等地,主编《八六简报》《诗时代》。永安遭到轰炸后,他以神来之笔,一周写诗45首,控诉日军罪行,有诗集《自由的旗》、译诗集《裴多菲诗》、散文集《东京回忆散记》问世。
1943年,覃子豪辞去军职,一度经商。他后在福建漳州创办《太平洋晚报》和南风文艺社,又任《闽南新报》主笔。这时出版诗集《永安劫后》,描述敌机轰炸后永安人民的不屈意志,受到好评。在抗战中,覃子豪积极参加抗日文化活动,创作诗歌,主编文学副刊等。
1947年,覃子豪为谋生计漂泊到台湾,先后任职于省物资局、粮食局。任文坛函授学校教授、文艺创作委副主任,并当选为青年写作协会理事兼该会诗歌研究委员会主任。
1954年,覃子豪与著名诗人余光中等人成立了著名的“蓝星诗社”并任社长,先后主编《新诗周刊》《蓝星诗刊》等,在台湾颇有影响。“蓝星”是一个具有沙龙精神的现代派诗社,没有固定理论和绝对信条,最具特色的是“自由创作”路线,提倡充分发挥个人才华和个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覃子豪主张“民族的气质、性格、精神等在作品中无形的表露”,诗歌应该通过反映现实和人生来观照读者。
1956年,覃子豪主持文艺函授学校诗歌班,在《中华文艺》月刊连续刊载诗习作批改文章,后结集为《诗的解剖》,对培养诗坛新秀,发展台湾新诗创作有显著推动作用。
1957年,覃子豪发表重要诗论《新诗向何处去》,对以西化为核心的“六大信条”进行了尖锐批驳,表达了中国民族主义诗人的心声,引起台湾所有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强烈共鸣。与此同时,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就是将传统的严谨与浪漫的抒情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优秀诗作。
覃子豪的《画廊》在他创作发展道路上具有转折意义,是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一本诗集。他从生活表层的人生批评,深入到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很具有内涵。他曾与纪弦为首的现代派展开论战,反对全部横的移植的主张,他认为“诗的意义就在于注视人生本身及人生事象,表现出一种崭新的人生境界”。
1963年,当覃子豪正处于艺术发展的阶段,他却因肝癌病逝了。覃子豪有“海洋诗人”和“诗的播种者”的美誉,与著名诗人钟鼎文、纪弦并称为台湾现代“诗坛三老”,被东南亚新诗派诗人奉为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