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掌握了基础的科学知识,又学会独立思考和工作的人,会比那些获得大量细节知识的人更能适应科学的进步和变化。”
因此,自然课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自学的习惯。那么,在自然课教学中应该怎样鼓励学生积极探求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呢?
培养学生自己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得到大量的感性材料。那么,在自然课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行观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呢?
(1)充分准备良好的观察材料
应该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准备良好的观察材料,是学生观察的物质前提。这里所要强调的是:所观察的材料一定要典型。
在自然课教学中,教师要把人类经过漫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对自然事物的基本认识在这有限的四十分钟的时间里,有效地转化到学生的认识中去,就必须精选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典型材料,才能减少学生探索的历程和难度,才能使他们较容易发现共性东西,获得新的知识。
比如:在讲《茎的共同特征》这一课时,我们准备的观察材料是:芦苇的茎、高粱的茎、柳树的茎等,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材料,它们的特征都非常明显,同学们观察一会儿之后,很快总结出茎的共同持征:茎上都有节。在这里,如果所利用的观察材料不典型,很可能会造成“盲人摸象”的局面,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行观察时,必须选择典型的观察材料。
(2)要讲清观察什么
要讲清观察什么,有时还要讲清观察的顺序等。在准备了典型的观察材料之后,还不能急于让学生盲目地观察,必须向同学讲清具体观察什么,使他们的观察有的放矢。还举方才那个例子,在准备了比较典型的茎之后,还必须告诉学生:观察茎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有明显的针对性,不至于无的放矢。
培养学生自己实验的习惯
自然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努力上好实验课是每位自然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上好实验课呢?我认为应该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实验等各种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比如,《电磁铁》的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在制作电磁铁的时候,为学生准备了带有绝缘外皮的导线、大钉子、电池等实验材料,让他们亲自动手制作电磁铁,并指导他们用自己制作的电磁铁做吸铁实验,从而发现电磁铁的基本性质:接通电流产生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接着研究电磁铁是否也有南极和北极,仍然让学生自己动手。
通过实验,他们发现这不是一种好办法,所以又开动脑筋,另想办法,有的同学把电磁铁的两端分别接近指南针的一个磁极,结果发现他们之间既有相吸又有相斥的作用。那么,钉帽和钉尖究竟哪端是南极,哪端是北极呢?
最后学生根据磁铁的同极互相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性质,判断出与指南针的南极相吸引的那端是北极,相斥那端是南极。还有电磁铁的南北极随线圈的缠绕方向和电池的正负极不同而不同等知识,这些都是通过实验而得出的结论。
反之,如果这些知识只凭教师单纯地讲解学生既不能有效地获得知识,也谈不上形成什么能力,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也就更不可能形成,对学生的发展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所以,在自然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自行实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培养学生自己总结的习惯
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他们在自行观察、自行实验以及其它教学活动中,对事物的感知认识往往是因人而异,众说不一的,其中有些观点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直接把正确的结论告诉给学生,而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正确的结论最终一定要来自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总之,在自然课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在观察、实验、总结等方面必须使学生做到身体力行、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