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重视和共同努力。就在校学生而言,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不同的途径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重视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这一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施加影响的过程。为保证该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即:着眼于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其个性和谐,社会适应性强;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开发潜能,发挥优势能力;增强学生自我心理教育能力;预防心理疾病。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开设心理教育系列课程;专题性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卫生宣传活动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心理咨询在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中具有补偿功能、指导功能和调节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心理咨询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必须重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心理咨询教师要系统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提高相应技巧,能针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作出分析、建议、辅导;二是必须认识到心理咨询既不是简单的同情安慰,也不是包办代替解决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感觉和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建议,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出选择。
加强个性化的心理素质教育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品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个性化心理教育是以发展学生健全个性心理为目标的教育,它不仅对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适合当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它对于学生心理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并探索个性化心理教育模式是必须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重视并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接受师长指导和通过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的自我调控进行某一特定的心理素养方面的训练,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解决自己在认识、情感、人格、社交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心理训练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越充分,越主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越完善。重视并引导学生心理训练,是发展和完善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一是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善于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训练的“起点”;二是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努力自我创造“氛围圈”,借助客观力量以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三是增强学生优良素质的自我构建意识,激励学生自我完善。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技巧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
综上所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通过对心理素质各要素及各方面的全面、系统的培养与辅导,实现学生性格品质的优化、心理能力的强化和心理动力的激发,达到维护心理健康、防治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