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指导
“渗透式”教育方法的内涵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是卓有成效的途径。爱国主义教育与其他思想教育一样,除了注重提高被教育者的思想认识、规范其行为外,利用时机培养意志、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和途径。
而“渗透式”教育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实践方式。同时,由于“渗透式”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消除了学生可能出现的疲倦乃至于抵制的心理,这种无意识记忆在较长时间里会显出它的牢固性。
中学语文课文大都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好教材,但其中的思想因素是蕴涵在文章内容之中,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所以,语文教学中的爱困主义教育必须是“渗透式”的教育,而不能是“单刀直入”式的政治说教。
如果因为语文本身具有思想性,要完成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任务而把语文课变成半语文半政治,变成思想教育的工具,就违背了语文课的特点,而且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能够做到爱国主义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渗透式”教育方法的实施
(1)深刻理解教材,把握主动权。进行“渗透式”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站在对整体中学语文教材的认识的制高点,对教材内容有完整的理解。要清晰地认识到每篇教材除了应传授的科学知识之外,还应弄清楚思想教育内容是在教材哪些内容中体现出来的,而不应毫无联系的硬性加入。
对于大纲中规定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应了然于胸,正确辨析哪些篇目承担着哪些方面的教育内容。即便是爱国主义教育,也有具体的内容,例如,有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革命史、创业史和继承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教育,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前景和报效祖国的教育,也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教育,还有准确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传统的教育,等等。
(2)根据教学内容,具体分析。爱国主义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容有所侧重,却不能主观偏颇,脱离课文内容。如果流于形式,声东击西进行,就会使语文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两败俱伤。现今中学语文课本选用的篇目,多数体现了时代性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但不同体裁,不同文章的思想因素各不相同。
因文施教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前提。例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属于记叙范畴,作者浓郁的爱国情感是在叙事、抒情和议论中抒发出来的,适宜用以情感人的方式来感染教育学生;而鲁迅的《拿来主义》是论说文,作者对国民党的痛恨之情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切关注是在说理论辩中表达出来的,以理服人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是上乘方法。
不同体裁用不同的方法教育是合情合理、尊重现实的表现,但具体教育的内容还需要因文而异。文言文是中学语文课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在文言文中主要是进行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学语文教材中,诗词的优美意境,杜牧《阿房宫赋》的文学性,《师说》的尊教思想。如果教师合理驾驭,充分利用,就会使学生在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受到相应的爱国主义熏陶。
(3)巧妙创设情境,进入角色。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过乎情。”良好的情境是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的情感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有意创设情境,是潜移默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方式。
中学语文课文有较强的思想性,有的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有的字里行问融入了作者真挚热烈的感情,关键在于教师精心发计,充分利用,使学生进入角色。例如《离骚》是我国伟大的爱国生义诗人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作者运用神话传说、比兴联想和夸张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政治理想,饱含着作者真挚的爱国情感。
情境的创设必须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既可以把情境作为讲读教学的引子,先入为主;也可以在讲读即将结束时展示情境,以收到言虽尽意不止的效果。还可以在讲读过程中根据具体内容随时随处进行。创设情境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可以利用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的介绍完成;也可以通过巧设问题,在层层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情境,在逐步设置问题上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解决各个问题中完成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
(4)开拓第二课堂,增强教育。语文第二课堂是语文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其具有灵活性、独立性和自愿性,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性情的新天地。
丰富多彩的语文第二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受到各种教育。例如:在写作课外小组活动中,除了把学生带入生产生活的第一线,让学生直接感受生活,获得第一手写作材料。还可以适机进行书评、影评、观后感等生动活泼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听说为主的第二课堂也一样,爱国主义主题讲演,配乐诗文朗诵会是简便易行、众人都能参与的形式。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畅所欲言的时事辩论会,为学生创造充分表达感情和见解的条件和机会,让爱国主义教育,能力的培养都潜移默化地统一在活动之中,达到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持久深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