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教师的心理健康概述
1.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有利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2.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所谓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和道德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那么,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作为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同感,即责任感与使命感、自信与自卑感、压力与困惑感等。这些心理感受会依据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与学历、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赋予自身相应的情绪、情感、动机、目标、态度、行为和结果。好的结果自然会给人一种成功而愉悦的心理体验,使人更加自信;反之,不好的结果便会给人一种不良的、甚3至很糟糕的心理体验,使人感到自尊心受损而失去自信,压力与困惑接踵而来。不仅工作的积极性和兴趣受到压抑,其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也会直接受到威胁。
能积极地悦纳自我
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
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例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
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
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重、真诚、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多疑、嫉妒、憎恶等)。
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能适应当前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教育环境,为积极改造4不良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3.教师不良心理的主要表现
从整体上看,教师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躯体化
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抑郁
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
偏执
主要表现为个体有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
人际敏感
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
敌意
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具体的表现包括时常有厌烦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
强迫症状
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例如强迫性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等。
焦虑
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表征,如气促、出汗、尿频、失眠、发抖、惊恐等。
8.恐怖。恐惧的对象包括人、物、事等方面及社交恐怖。
9.精神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心理和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异常。
4.教师心理问题的一般症状
心理学家俞国良教授在研究中,总结出了教师心理问题的四大症状:
生理和心理症状
表现在抑郁,精神不振,对学生漠然冷淡;焦虑,对外界担心和过分忧虑;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一些人表现为不关心身边的事情,但是对以后可能发生的事却忍不住担忧。在抑郁和焦虑心态中,常常还会出现身体症状,如失眠、无食欲、咽喉肿痛、腰部酸痛、恶心、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疼、晕眩等。
人际关系症状
教师心理不健康会直接影响其与他人的关系,教师既是学生的老师,也可能是一家之长,要做家庭主要事务的承担者和社会模范公民,但很多教师缺乏时间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一旦心理出现问题,极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不适应。如,有些教师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劝告和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有的教师则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冲家人发脾气、体罚学生等。
职业行为症状
教师心理不健康,受害最大的是学生。这种症状在职业上主要表现为: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中缺乏新意,讲课乏味;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小题大做,出现过激反应,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体罚打骂学生;有的教师则出现缺乏责任感,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教师的职业倦怠
这是教师中出现最多的问题,教师在教书生涯中面对的常常是同样年龄的孩子,做着带有一定重复性的工作,如何克服自己的倦怠,保持对学生的热情和爱心,对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种考验和挑战。
对教师而言,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会带来他们对学生爱心的缺乏,在缺乏积极进取和负责任精神的情况下,心理出现问题的教师将开始厌恶本职工作,用消极态度从事教育事业,这种情况一旦普遍存在,将对学校教师群体的整个士气产生极大不良影响。
5.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教师心理问题的出现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总听到有的教师说:压力太大啦、教师难做啦等等之类的话,若一个教师总是处在重重压力之中而忧心忡忡难以排解,心理问题的出现就变成在劫难逃了。
和大多数社会成员一样,在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社会成员不得不面临更大心理压力,教师也不例外。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带来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负荷过重使一些教师感到压力和紧张,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为人师表,教师常常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教师和身为一个普通人之间,教师常常会面临角色转换之间的压力;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教师实际社会地位的失落之间产生的反差也容易让教师难以避免内心深处存在的角色冲突。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要帮助每个学生成材,在承担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避免表现出烦躁、沮丧、厌烦等情绪,造成了心理上的过重负担。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传统的教师角色也受到了挑战,这使教师在面对学生时,总是感受到压力。
一所学校的管理是否能够给教师提供一个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心理承受的压力有多大。升学率、学生考分排队、实行淘汰的聘任制、教师的职称评定、对教师的奖惩条例等,都使教师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
但是,在相同的压力和环境下,并非所有的教师都会出现心理问题,有的教师即使在面对压力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心理的健康和稳定。俞国良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人格因素和个人生活的变化。研究发现,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教师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在个人生活出现变化,诸如结婚、升迁和亲人死亡、离婚等事情发生时,心理问题更容易发生。
6.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教师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
端正认知
(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他的工作得接受许多人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学生、校长、教研员、学生家长、教育局等等,以至整个社会。所有的这些人和社会团体都认为自己对教师的工作有评价的权利。对于教师应该怎么做,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念和想法。仅仅是与以上提到的这些人相处就可能让教师产生焦虑,不管是正常的焦虑还是神经过敏性焦虑。并且,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
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9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确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前面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受教育的程度有正相关。所以教师应多学习,多接受新知识,以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也可以坚持收集有关他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能用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使教师更清楚地知道他是否达到了自己预定的目标。教师对自己教学方法的利弊了解越深,越了解学生是否接受这些方法,就对自己了解越深,自我认识就更客观,自我概念就越坚定,评价工作就做得越全面,他对自己也就更自信。
(2)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
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包括很多,如角色调整的能力,从职业中获得满足和乐趣的能力,免于患上神经过敏性焦虑的能力。而教师对失败的看法是自我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中心因素。
正因为教师是心理上“开放”的职业,失败和过错发生的机率就特别大。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历,关键是看怎么去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失败。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失败就是成功之母。而且能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来源,更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比如,一个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的老教师对学生家长和社会上其他人员对课程提出的不同意见会处之泰然。与教育界之外的人谈论关于课程的时候,他心态平衡,语气坚定,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教师,他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对问题的直接接触更多,因而对整个教育形式也就有更客观的把握。他从实际工作中建立起来的安全感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学生对他友好而不失尊敬,因为他帮助差生并真的使其成绩上升,因为他客观地知道教学中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正是因为他能接受这些失败,并从中总结经验,才有如此大的心理能量来勇敢面对失败。
(3)换个角度想问题。
客观地讲,教师是无法满足别人以及他自己对自己的所有要求的。而且,许多期望,包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期望都是非常极端的。比如,一位数学老师或许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完全掌握某节课所教的数学理论,他也知道有许多他所无法控制的因素使这种希望不能实现。然而,在整年的数学教学中,他都怀有这个希望,而且,他的行为也表现出似乎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但是,他也许会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期望做一些调整。他不再幻想张三和李四能学得一样好,毕竟他们的数学抽象能力相差很多。而且,班上还有几个学生似乎根本就没想学数学。当然,他仍然很关心这些学生并给他们一定的压力,让他们知道,他希望他们努力学习,需要的话他会尽力给予帮助。
那么,期末考试的结果是,班上有60%的学生很好的掌握了数学理论,20%多的学生可视为勉强过关,还有几个根本就没弄懂。他失败了吗?这有赖于他对“失败”的主观看法。有两种可能,他或许对自己非常苛刻,觉得远远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或许会对自己感到满意:我已经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得很好了。
采取先前想法就会有挫折感,体验到不安、焦虑等负性情绪,而采取后一种想法却能心安理得地继续工作。这里想说的是,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生活中所谓的“失败”。很多时候,这种失败实际上只是教师个人主观上体验到的挫折,不一定是客观的。
教师有时可以改变思维方式,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也可以说是适时当一下阿Q。比如许多教师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班上某个学生的品行不良而受到了学校的处分。其实,教师不必因此而过分内疚自责,正如教育心理学者张春兴所言,有些学生问题的“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并非仅仅是教育失当那么简单的事,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教师只要尽到了责任,就可以问心无愧。
调适情感
(1)情绪控制。
情绪控制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状态的主动影响。这里主要讲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教师觉得在工作中受到了委屈,很自然地容易把气发泄在座在自己教室里的学生身上,因为学生常常就是让他们受委屈的“罪魁祸首”之一。本来,适当地刺激一下捣蛋学生的自尊对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是有效的,然而教师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很难把握好这一尺度,常常就可能伤害学生,也破坏了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如果教师是因为自己遇到了挫折而烦躁,并且因此而斥责学生,学生们是能够意识到的。他们不仅不愿再尊重教师,听教师的话,还可能会报复教师。
情绪控制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是否适度;从情绪本身方面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用合理或间接手段适当疏导。例如,自己提醒自己在情绪激动时不要批评学生。等待自己能心平气和地冷静处理问题时再批评学生,防止过激言行。在这方面,如果调整得法,可以化消极被动情绪为积极主动的建设性行动,也就是精神分析所说的升华。
(2)合理宣泄。
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师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着手。“心”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给自己写信或写日记。“身”方面如剧烈的体力劳动,纵情高歌,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还可以出门旅游,从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3)从其它地方寻求满足感。
如果教师觉得在学校中无法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试着在教室以外寻求成就感。培养一项有创造性的爱好,比如集邮、写作等等,是一个好方法。个体能够随这些爱好的深入而体验到满足。
另外,教师应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缓减个体的心理压力。这一点对于中小学教师尤为重要。在工作中遇到困扰、受到压力的教师如果回到家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在工作中本应体验到而没有体验到的满足感就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弥补。而没有配偶及家庭的理解和支持的教师很难在工作之外获得情感上的舒缓和心理上的安慰,因而很容易产生孤独、忧郁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
改变行为
(1)角色学习。
角色学习是预防焦虑的途径之一。当多种角色发生冲突时,当教师已分不清自己是谁的时候,焦虑就容易产生。事实上,教师适应职业生涯的主要问题就是学会扮演好合适的角色。在新教师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几乎把时间都花在教师这个新角色的学习上。当教师开始觉得他所扮演的这些角色有效而且合适时,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他的焦虑水平就会减低。因为这时,即使面对在教学工作中不得不面对的各种情况时,教师也知道该做什么,该如何要求自己,如何要求学生。新教师的许多焦虑之所以会产生,大多是因为他们不能预料将发生的事,更不知道如何处理。通过职业角色学习,可以减轻或消除教学情境的这些不确定因素和难预测性。这样,角色学习也就帮助教师消除或降低了教学中可能会产生的焦虑。
当然,角色学习也有它的弊端:一些教师太依恋于现在所扮演的角色,即现在所使用的教学法、所采用的教材、所例行的程序而不愿尝试新的方法,接受新的思想。事实上,他们是害怕如果放弃已经证明可行的方法(虽然这些方法也许效率不高),他们会再一次体验曾体验过的焦虑。如果学校领导强行执行新的教学手法,教师很有可能会产生焦虑、烦躁、无奈、甚至怨恨等消极情绪。
(2)个别或集体讨论。
与其他众多的教师进行讨论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有效途径,也是减轻压力和烦恼的好办法。人们甚至教师自己往往都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无所不能的。所以许多教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情愿压抑自己的情绪,在强烈的心理压力下继续工作,也不愿与其他人讨论问题或是寻求帮助。他们害怕(有时这种害怕也不是全无道理)承认自己在教学中有困难,教学工作有待改进就等于承认自己能力不够或教学失败。
其实,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有困难,没有人是样样精通、无所不能的。与同事交流讨论不仅是解决问题、增加工作经验的好方法,而且也是获得所需支持的重要途径。
(3)坚持锻炼。
前面曾讨论过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身体健康能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生理疾病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不过,教师在体育锻炼时应注意量的问题,不要适得其反,因疲劳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4)寻求专业帮助。
寻求专业帮助在这里主要是指教师在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应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能提高教师的理解力,使他们和学生、同事一起工作得更好。杰西德(Jersild, 1962)等曾对来自小学、中学和大学的111名接受过心理治疗的教师进行了调查,以研究心理治疗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的影响。结果表明,95%的教师认为心理治疗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学生;89%的教师认为心理治疗使他们有更大心理承受力去接受那些有敌对、愠怒、反叛情绪的学生,并能更好地教育他们;73%的教师认为心理治疗提高了他们走近那些畏缩、难以接近的学生的能力。接受调查的教师还说心理治疗使他们更喜欢自己的同事和伙伴,更喜欢本职工作。
杰西德研究中的许多被试都有这样一种看法: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发展自我认识能力。当然,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了解更深的教师对和学生的关系就更敏感。能意识到自己的敌对感、内疚感和焦虑的教师能理解这些冲突在他的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更好地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帮助和指导。杰西德研究中89%的教师指出,心理治疗使他们在帮助学生处理个人问题时能更好地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不仅仅是教师,各行各业的人都正逐步认识到,心理治疗,不管是短期的还是连续的,都能帮助他们更愉快、更有效地工作。以前,一提到心理治疗,人们就会把它与精神病挂钩。但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求助于心理治疗的教师是诚实、有勇气、愿意进步和发展的教师。要一个被心理问题所困扰的教师硬撑着低效率地工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结果很有可能是教师把他的消极情绪投射到他所教的学生身上,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5)积极参与继续教育。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要想靠在学校学习的十几年就学会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知识技能尚不可能,更不用说今天呈几何级增长的新知识。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知识的代言人,因此,教师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就成为必然之举。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而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特别喜爱并能接受新事物,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学生还有可能会因此而不尊重教师。
所以,积极的参加继续教育也是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6)寻求新的工作体验。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做一份其他领域的工作。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7)调换环境。
这当然是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走的最后一步棋。教师如果真的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一无是处,给自己的只有困扰,或许最好的方法就只有离开那个是非之地了。恶劣的环境的确使人无法忍受,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伤害极大。在这种情况下,调到另一个学校、另一个地区或是干脆换一种工作是明智的而不是怯懦的表现。这不仅帮教师解决了问题,对他所教的学生来说,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7.教师进行心理保健的方法
适时调节
给自己留下一定的活动空间,发展一些兴趣爱好。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工作时间是不会随下班而结束的,我们必须在下班后再备课、进修、学习、家访等等。在这样的工作重压下,我们要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我们应该合理的安排调控好工作、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尽量在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时适当留出余地。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天应流出一定休息“喘气”的时间,让精神上绷紧的弦有松弛的机会。我们可以适当发展一些兴趣爱好,琴棋书画、写作旅游都能有效地调节改善大脑相关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进而缓解压力,消除疲劳,调节情绪。让我们的心灵走出紧张乏味的小圈子,进入一个生趣盎然的世界。
适当参加运动
适当参加运动,把烦恼与汗水一起“排泄”出去。烦躁琐碎的工作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忧愁烦恼,长期积郁在胸,虽然表面上看不到有什么表现,但内心受到消极感情的控制,使得工作没有激情,上课语调平平,影响工作效果。所以我们要采取对策,把烦恼“排泄”出来。如主动找人倾诉,每天晚上罗列一下自己在这一天的“闪光点”,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等等,这些都能让自己有愉快的心情。体育运动是健心的良药,能有效排解不良情绪,有效消除心理疲劳。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学校内这样的机会是很多的。在活动课上与学生打打乒乓球,既健身心又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与同事打打篮球,也能排解烦恼增进同事间的友情。运动中心理得到调节,思虑得以澄清,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疏泻了心中的忧恼与不快。
8.教师心理优化的意义
心理优化的定义
心理优化就是对人的心理品质加以改变或选择,使其向优良方向发展。人的心理品质,从内在结构上看是由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体现的是心理的发展特征。这也就是说,要实现心理优化,具体而言要从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入手,使它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内在支持,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是生命的物质载体,没有身体,生命就无法存在;心理则是生命的精神载体,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一切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一个人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相互制约的。就犹如一枚银币的两面,二者缺少哪一个都是不完整的。
心理优化的意义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用心灵浇灌的职业,劳动对象是成长发展的学生,教育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首先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那么,心理优化有哪些作用呢?
(1)优化教师心理可以提高教育质量。
(2)优化教师心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心理健康的人心理结构和谐,能区分工作、学习、娱乐与休息的轻重缓急,工作时能全神贯注,能排除各种无关干扰(主客观两方面的干扰)
教师要优化自己的心理,必然掌握相关心理学知识、掌握调节控制人行为的科学方法,而教学过程就是塑造与改变人心理结构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教师要优化自己的心理必然会注意教学过程的心率,这个世界上最复杂,最精巧的器官大脑,更需要人们精心地使用和保护。
9.教师认知自我的重要作用
认知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在接受和评价信息的上,找到应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且预测和估计可能产生的结果。
教师的认知过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基础。教师的认知过程特点包括分配注意的能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分配注意的能力
注意是大家熟悉的心理现象,比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课,科学家专心致志地思考问题等,都是注意现象。注意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各种心理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一般来说,具有较强注意分配能力的教师,往往能够做到:在课堂上将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融为一体,同时利用言语、板书、教具等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善于使所有学生都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状态;把每个学生都纳入自己的注意范围内,并随时发现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加以引导;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和速度。
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则是教师了解学生以获得教育依据的重要能力。具有敏锐观察力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往往能随时地观察学生的心理表现,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内心变化和行为动态,并由此了解他们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等情况。同时,敏锐的自我观察能力还有助于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用自己的心理品质和模范行动去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
良好的记忆力
良好的记忆力是认知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品质,因为在教育和教学中有许多东西需要教师记住。如教材内容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姓名、爱好、特征,学生的品行表现、知识、技能及智能水平等,都需要教师能清晰、准确地再现出来,从而在心理上征服学生,融洽师生关系,做好教学工作。
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教学虽然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教科书,但如何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并有效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并没有统一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教师首先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理解和处理教材,重新筛选、加工、创造出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过程,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施教,创造性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其次,表现在教育对象上,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他们在兴趣、爱好、气质、性格以及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即使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年龄和不同情况下,也不会停留在同一水平、同一身心状态上。最后,表现在对待自己和别人的教学经验上,要有分析、有批判地接受,既不盲从、生搬硬套,也不一意孤行,而是善于取长补短,不断探索出更加完善的教学经验。
10.情感发展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不仅影响人的心理意向,同时也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开放社会、竞争年代、信息革命,教师一方面伴随快节奏的生活频率而不断地加重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负荷;另一方面,面对色彩陆离的应激源,要不断作出更大的心理应激反应,这都可致使教师形成强大的心理学压力,引发许多负面情绪。
一个教师首先是社会中的一员,是一个普通的人。作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但是,教师又是从事着特殊职业的人,没有哪一种职业对别人的影响会像教师那么大,国为他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发展着的学生。由此教师的情感也被赋予了一些特殊的内容。当教师产生挫折感并且表现为不良的情感时,他的学生一定会受到其不良的影响;而且情感是可以传染和传递的,教师消极的情感会极大地破坏他的人际交往圈子,甚至缩减他的社会支持系统。所以调节教师不良的情感,帮助教师学会拥有、保持一种良好心境,这不仅仅能促使他们保持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尊敬和眷恋,更有助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有助于教师维护自身的心理学健康。
教师的情感是人类情感在职业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正是因为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使教师的情感及其调节问题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教师情感的一般特征是:
教师情感的适应性
教师不仅要适应学校的要求,与领导和同事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包容、互相支持的人际关系,从自身的职业发展要求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与学生的相处。教师应该以积极的情感感染自己的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地回应和帮助;当学生做对一件事的时候,有鼓励和表扬。通过教师情感的恰当表达,让学生在教师的情感变化中去捕捉、领会自己,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对自己的喜欢,从而更加确信自己,积极地发展自己。
教师情感的应激性
“应激”一般多指广义的身心机能状态的剧烈变化,这里专指发生危机时引起的情感状态变化。
教师职业是一个充满应激源的工作,教师要扮演多种角色,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面对由个性差异显著的学生个体组成的庞大的学生群体,还要参与激烈的班际竞争、校际竞争等。这些都能表现在教师的情感状态上。也就是说教师的生理、心理感受及面部表情等都在瞬间迎接着各种职业要求的考验。同时,作为教师也可以通过对情感的三种组成成分的调控增强自己的应激力。比如,调节你的呼吸,调整自己的认知,保持你的微笑,这样做就可以将应激的消极作用转为积极的应激作用,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承受力。
11.教师进行意志训练的方法
教师的工作是种艰苦的活动,常常会遇到许多这样的课题,如克服诱惑、保持注意、稳定情绪、战胜困难、坚定信心、应付挫折等等,这些无不需要坚强的意志来保证。下面介绍几种意志发展训练的方法:
增强意志训练
一是“决不放弃”。人生是所学校,不幸是最好的老师。当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能会懊丧万分,这时有一个基本原则可用,即“决不放弃”。放弃必然会导致彻底的失败,甚至导致心理的失败感奋,这种失败心理将影响你的一生。二是“再试一次”。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因为失去信心而放弃进一步的努力。在很多情况下,把自己同目标分享开的“玻璃板”实际上早已不存在,可自己却放弃了努力。这时,不妨告诉自己“再试一次”。再试一次,也许会成功。
应对挫折训练
一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二是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三是改变情境,改变使人遭受挫折的环境和心境,振奋精神,心胸开阔地应付挫折,包括参观、登山、郊游等。学会应付挫折引起的焦虑的方法,可采用发泄法、转移法、升华法等。应用成功体验法,创造机会,使自己获得某些成功,有了成功的体验,可以改变受挫的心理与自卑心理。
战胜失败训练
一是以柔克刚。面对失败,面对困难,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乐于弥补不足,不要产生畏惧心理。只有意志顽强、信心十足地去克服困难,才能战胜失败,走向成功。二是变失败为垫脚石。当面临失败打击时,首先要准确地限定失败的范围,不要主观地扩大失败的影响,不因一次失败而全盘否定自己,然后再正确地总结失败,找出多种可能的原因,对症下药。三是把失败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考验。失败是一种历险和启司,提醒自己目前做错了什么。失败只能压倒弱者,失败时以一种健康、冷静的心态去面对,找到失败的原因,汲取教训,就会把危机变成机会。当遇到困难并能一次次超越失败时,一个人的智慧、能力、经验就会不断增加,心态也就会越来越积极,久而久之,便会成为一个更优秀、更成功的人。
12.教师优良个性的自我培养
自我意识对个性发展起监督和矫正作用。因而培养教师的健康个性,应该重视个性发展中诸因素的作用,努力创造有利于个性健康发展的内部条件。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理想才有奋斗目标,有信念才能坚强刚毅。只有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统贯一生,生命才有意义,才能形成健全的个性。要能过各种途径树立崇高的理想,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对社会、人生、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持正确的态度和认识,采取适当的行为反应;正确分析、体察客观事物,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对心理冲突和挫折有耐受能力,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从而保持心理健康。
加强自身的个性修养
教师在其个性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会产生各种心理矛盾与冲突,心理挫折。若这种冲突解决不当将严重影响个性的健康发展,甚至形成一系列个性心理障碍,形成不良个性。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个性修养,依靠自我调适的作用来影响个性的成长,努力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并依此付诸社会实践。切忌对自己过分苛求,而应把奋斗目标确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从而使自己的心理机能经常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在群体生活中体验自我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
教师应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主动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与集体中的其他成员交往和联系,特别是与志趣相投的同事、朋友在一起,进行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并从中得到启发、疏导和帮助。这不仅可以使人增进理解,开阔心胸,还可取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更重要的是,可使人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充足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激励感,大大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与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感,从而保证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从事业余爱好的过程中发展个性
业余爱好广泛,可以使人在寂寞孤独、烦闷抑郁时,通过自我娱乐防止心境的压抑,使身心获得有益的休整和放松。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可以使人感到充实,轻松愉快,心情舒畅。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使个性健康成长,欣赏自己。
13.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职业特殊性的影响,如工作量过大、学生难于管理、学校提供的支持匮乏等校园环境中的因素,又有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也是引发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教师职业的某些特点
(1)教师工作过程上产生的角色冲突使很多教师感到压力、紧张乃至倦怠。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有时教师还必须同时扮演两种截然相反的角色,如既要树立教师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如果教师不能妥善调和这种不和谐,压力就会随之产生。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于是许多老师都认为教师必须在学生、家长甚至全社会的人们心中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一旦出现差错,内心的自我谴责往往强烈而持久。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社会地位之间存在较大反差,长期的心理负重和人格冲突,教师不仅身心疲惫,也很容易感到厌倦。
(3)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纵贯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教师刚刚走人工作岗位,经历身份的转变、角色的转换与责任的变化,他们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而在教学和工作中一有不顺心,就容易出现精神疲惫、冷漠对待的态度。
(4)现行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够完善。职业绩效评价的简单化使教师不容易得到成就感的满足。素质教育的实施依旧无法改变全社会对升学率的狂热追求,考学生实质止就是考教师。几午的心血、几年的付出,结果如何全在升学率上体现出来,成者王侯败者寇。这也是诱发倦怠感的一个因素。
工作负荷过重
(1)从工作的投入来看,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偏低,久而久之老师就会对教育工作失去兴趣和动力。据一项调查显示,某地区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7个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1.67个小时,娱乐叫间少0.5个小时左右,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个小时。
(2)从工作的内容上看,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一项重复性很强的工作,教学内容的不断重复,教学方法的不断熟练,容易使人产生“不新鲜”的感觉,逐步丧失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探求兴趣,诱发教师产生倦怠感。
(3)从教师实际完成的工作任务来看,与教师职、比相关的任务有:第一,教书,要取得好成绩。第二,育人,要保证学生遵规守纪,不容闪失。第三,学历,要“再上新台阶”。第四,晋升,要电脑、英语双过关。教师本人的学历进修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教师每年要接受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评职称前的各种达标要求,使个别教师疲惫不堪。
管教学生困难
从学生的特点来看,现在中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独立意识较差,依赖性较强,学习自觉性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部分单亲家庭学生还可能存在心理问题,这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很多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课堂和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角色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校园里学生的暴力、违规、顶撞师长等不良行为更是时有发生,教师必须应对一些突发事件,凡此种种持续不断,使教师精疲力竭,感到对工作的倦怠。
从教育学生所取得的效果来看,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思想、人格特点的行为个体,始终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师付出巨大的劳动因材施教,从单一的学业成绩上比较容易衡量,但在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学生发生的改变不仅缓慢,而且难以准确评价,教师很难完全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
(1)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全面更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涌现。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㈩厂更高的要求。在高要求下,教师感受到的压力有所提高,发生倦怠的可能性也有所增加。
(2)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教师的角色期望值过高。教师要充当“学者”、“教育者”、“爱的播撒者”和“家长的代理人”等多重角色。将教师看成是学者,就要求教师的知识要博大精深,既是专才,又是通才;将教师看成是教育者,则要求教师模范遵守公民道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将教师看成是爱的播撒者,则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有海纳百川之气量;将教师看作家长的代理人,则要求教师工作细致,对学生关心体贴。多重角色要求下,教师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3)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也是教师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比较,认识上产生不平衡的结果。当全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风气,当教育投入与教师收人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时,教师的社会比较就会出现不协调,并产生职业倦怠。
教师的人格特点
教师若具有某些不良人格特征,如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过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则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14.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教师有了职业倦怠感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这除了对自己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外,还会对学生的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因此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对教师个人的自身伤害心理枯竭会使教师虐待自己、配偶和孩子,进而带来婚姻和家庭的问题;也会导致失眠、酗酒、药物依赖和自杀。心理枯竭还会使他们斗志消沉,不再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和进步,影响自身的职业发展。
(2)对学生的身心摧残教师出现心理枯竭后,易对学生的行为做消极解释,为学生提供的服务和关怀的质量会降低,学生无法从老师身上获取关注和爱,甚至还会被老师以恶劣态度和行为对待,这对于学生的身心都是一种伤害,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3)对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体验到枯竭的教师会士气低落,时常抱怨,工作效率下降,与同事的关系恶化,甚至会发生缺勤和离职的情况,进而严重影响组织的稳定性和工作效能。
(4)教师职业倦怠将会导致教师队伍的高流失率,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15.教师职业倦怠的防治
职业倦怠作为客观存在,已经成为许多人积极行为的障碍。如何让他们告别倦怠,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有效的尝试。
改变产生倦怠的应激源
商报和南北人才网公布首份宁波学校管理者痛苦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上级总是不信任我,授权不充分”和“预定的工作目标过高”是最痛苦的应激源。因此作为校长和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应尽可能突出情感化的管理特色,真正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不是一味地施压,尽可能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为教师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使他们的郁闷和疑惑得到及时的排解;同时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调整竞争机制满足大多数教师的成就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冲教师的心理压力,减少职业倦怠的产生。这需要全社会的关怀。
积极寻求应付方式
应付是指成功地对付环境挑战或处理问题的能力。通常,积极的应付方式可以使自己有效地面对心理应激、重新恢复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水平状态;消极的应付则往往会使人继续停留在充满压力的应激状态,继续消耗自身潜在的能量,产生倦怠,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1)是要调整心态,克服自卑与自傲心理。教师的职业是个清苦的职业,是个奉献的职业,不能与高官相比,也不能与富商相攀。教师的收入和地位仍然不是很如意,老师的工作不是社会全部人能理解,这些暂时现象你必须接受,因为你抱怨也好,苦恼也好,自卑也好,都无法一下子改变得了。要像魏书生一样做个大度豁达的人,遇到烦恼的事情放开点,不要抱怨自己的运气不佳,境遇太差,别一味把成败归咎于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能动性。教师劳动的收获,是精神产品上的收获,是个短期无法看见效益的收获,认识这个特点,你要能细细体会自己感觉到的成功与欢乐。看到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各条战线上为党为人民做着实实在在的贡献,哪一位教师不感觉到幸福、自豪呢?在幸福中又怎么可能心生倦怠呢?
(2)是要有兴趣。教师的职业繁琐、细腻,只要肯做就无休无止,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一个人长时间地投入在一项工作中,压力重而不堪重负。要想抛开压力,最好就是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可以为文,可以做事,可以读书,可以锻炼,可以活泼一点,可以朴素一点,可出可入,可庄可谐。总之,挖掘出自身潜能,辉闪自己长处,心生自豪,心生荣耀,心生自强,在成功中你又怎么可能倦怠呢!
(3)是作为管理者要把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于日常工作中。青年教师是职业倦怠的易发、多发群体,所以管理者应从小事、从细微处关心他们。牟平一中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作为省级规范化学校,该校的年轻教师来自五湖四海。每逢中秋、元旦等节日,学校都要宴请青年教师,主要领导亲自作陪。同时经常利用节假日组织他们到周围观光、考察,并及时把学校的教育理念灌输给他们,从而使青年教师激发出深厚、稳定的工作热情。
16.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到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老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1)严把“入口关”
(2)学校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3)教师个体层面的策略。
以个人层面为切入点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措施是提高教师的压力应对技术。
(1)正确认识自我,保持乐观态度。自我概念是个体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对事物多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
(2)学会自我调控。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压力应对技术适时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情绪问题,如放松训练、认知重建策略和反思等。放松训练是降低教师心理压力的最常用的方法,它既指一种心理治疗技术,也包括通过各种身体的锻炼、户外活动、培养业余爱好等来舒缓紧张的神经,使身心得到调节。认知重建策略包括对自己对压力源的认知和态度作出心理健康,如学会避免某些自挫性的认知,经常进行自我表扬;学会制定现实可行的、具有灵活性的课堂目标,并为取得的部分成功表扬自己。这种反思不仅仅指简单的反省,还指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另外,还可以采用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而不要使之过度压抑,转变为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