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婆罗浮屠
充满疑问的历史
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佛塔,位于中爪哇首府的旧日惹市西北39千米处的克杜峡谷,屹立在一座矩形小山丘上。山环水抱,林秀泉清,整座建筑宏伟瑰丽。“婆罗浮屠”意为“千佛坛”,在梵文中可解释为“丘陵上的佛寺”,它是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其工程之浩大,建筑之壮观,可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以及柬埔寨的吴哥古迹相媲美,被世人共誉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迹”。
婆罗浮屠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经受了许多风雨,曾几度兴废。当年,萨兰德拉王朝的国王为了收藏释迦牟尼的一小部分骨灰,动用10万奴隶,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才建成了这座佛塔,一时成为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它究竟建于何时则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说是建于公元824年,也有人说是建于公元850年。1006年,麦地拉火山喷发,引起大地震,周围居民纷纷逃奔他乡,佛塔渐渐荒废。14世纪,随着爪哇岛的伊斯兰化,佛塔更是备受冷落,甚至被人遗忘。1814年英国占领时期,驻爪哇岛总督发现了这座佛塔的艺术价值,曾进行小规模的清理工作,婆罗浮屠才重新为世人所知。20世纪初,一位年轻的荷兰工程师曾进行过修复塔基与塔顶的工程,但塔身倾斜未能得到校正,被损坏的石块也未能修复。
真正使佛塔死而复生,重放异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73年8月在联合国文教基金会的援助和国内各界的捐助下,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复工程,历时10年,耗资2250万美元,至1983年3月23日完成了重建佛塔大业。整修后的婆罗浮屠,古趣盎然,风貌如初。如今每年都有许多的参观者到此。
建造过程
佛塔修建过程分为四期。在公元775年的第一期工程中修建了两层平台,但上层建筑没有完工。然后,在公元790年左右,在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平台上修起了栏杆,从下至上的台阶宽度也统一了标准。此后不久,开始了第三期工程。在此期间,在原来的塔基上又铺上了12750立方米的碎石,这样做是为了加固地基并且抵消上层建筑的横向坍落。第三期工程修葺了第一层和第二层回廊的台阶与地面,中央佛塔的残料也被清除平整;同时,又在此处建起了三层细长的平台,每层都有带孔的小佛塔。这样,一座高达10米的新的中央大佛塔巍然耸立起来。在最后一期工程中,新的塔基得到了扩展,每一层平台上的栏杆也有了一点小小的改变。建造佛塔所用的石材是普通斜辉安山岩和玄武岩,两者都是火山岩。由于佛塔四周没有大山,人们便利用附近河床水底的卵石。这种石块平均高20厘米、宽30~40厘米、厚不到30厘米,完全可以用手搬运。佛塔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建造中没有用石灰膏。一些石块靠薄薄的石楔与刻在柜邻石块上的双层鸠尾榫接缝契合。后来人们使用了带突出棱角的石块,因此石块能够极紧密地契合在一起。利用凸榫和榫眼连接的方法普遍用于第一、第二层圆形平台上的带格小塔。上层回廊修建时将具有凹凸接台面的石块作为壁阶按一定间隔砌放,于是建筑被牢牢地固定起来。
浮屠外观
婆罗浮屠的外观有点像埃及的阶梯式金字塔,以六层圆形台阶和其上的三层圆形台阶组成主体部分,顶端装着大的吊钟形佛塔。佛塔的四周环绕着三圈72座小佛塔,每座小佛塔里都供奉看一尊佛像,塔中并有许多镂空的方格。方形台阶的回廊两侧壁面,有许多经典画卷的浮雕,浮雕上端排列了432座佛龛,每一座佛龛内都安置了一尊坐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