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欧亚的帝国:拜占廷(世界历史百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千年帝国

从罗马到拜占廷

公元330年5月11日,君士坦丁大帝用6年时间建立的新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顺利落成,它耸立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旁边,位于欧亚两大洲交界处的古代拜占廷地域内。这是罗马帝国彻底改变政策的最后阶段,君士坦丁大帝力图在东方寻找生路。当时最繁荣的省是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诞生于巴勒斯坦的基督教就在这里发展起来,并使帝国获得了新生。312年君士坦丁给予基督教徒信教的自由,325年他又强迫这些教徒在信仰上协调一致。他的目标不仅在宗教方面,而最终目的是首先必须保卫疆界,尤其是保卫受到哥特人和波斯人威胁的多瑙河和幼发拉底河的疆界。由此帝国采取了灵活的自卫政策,终于牵制住和同化了哥特人,或者把哥特人遣送到西方去,远离帝国心脏。一部分元老院设立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边上的罗马帝国,于476年终束了辉煌的历史历程。

一方面是东方的经济繁荣养育了君士坦丁堡,另一方面帝国政治中的东移,使东方原具有的优势有了更大的发展,其经济文化的繁荣也很快为世人所瞩目。君士坦丁堡很快就代替了旧都,成为亚欧大陆上最为繁荣昌盛的一颗璀粲的明珠。这座城市从一开始就信奉基督教,尽管361~363年尤利安(Julien)试图建立异教,但君士坦丁堡从381年起就庇护主教会议,451年它的主教上升到教会权力的第二位。君士坦丁堡像从前的罗马一样,成为头等重要的城市,称为“Polis”(城邦)。直到15世纪,当土耳其人让当地农民指路时,这些农民指着城墙和塔楼说“到城里去”,一千年以来都是这样,那座城就是君士坦丁堡。因此,这个被我们称之为“拜占廷”的帝国,是罗马帝国的延续,但它也从里到外不同于罗马帝国,这是一个希腊人和基督徒的东罗马帝国。

世界性、多样性的帝国

6世纪初,帝国达到政局平衡和成熟期,以致查士丁尼为了把地中海重新变成拜占廷帝国的内海,不惜以高昂的代价同波斯人修好。帝国的两位将军贝利泽尔和纳尔瑟斯相继重新征服北非、意大利和西班牙南部。即使没有获得完全成功——因为高卢和五分之四的西班牙未被征服——查士丁尼还是用这种方式阐明了拜占廷政治思想的一个基本特点——世界性。

查士丁尼历久不衰的作品——编纂法典——也证明了这种世界性。早在5世纪初,罗马帝国皇帝提奥多西二世就已经让人收集所有的现行法律。但提奥多西法典很快就过时了,因为他把罗马法最重要的部分——判例扔在一边;而且提奥多西二世及其后继者在这部法典公布后,继续制定法律。从529年起,查士丁尼交给特里波尼安一个任务,就是编纂一部新法典,但同时在《学说汇纂》中收集判例,给大学生们提供一部教科书《法学阶梯》。534年,全部工作完成了,其成果就是举世瞩目的法典《民法大全》,但它马上就暴露出不足,其分门别类过于简单,避免不了重复和矛盾。但更主要的缺点还在于这些律例如汇编是用拉丁文写成的,拉丁文是行政管理用语即“官话”,但老百姓讲希腊语。语言上的障碍,使得新领布的法律老百姓连字都看不懂,更别提好好地去遵守了,这样的法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查士丁尼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规定,今后的法律,一律要用希腊文写成。

查士丁尼本身还体现了这个帝国的多样性,以及它的伟大和矛盾。他生于伊利里库姆,自己讲拉丁语,却统治着一个讲希腊语而且在东部地区讲叙利亚语或科普特语的帝国。他在东方受到威胁,便重新征服西方,并且近乎愚蠢地忽略了保卫巴尔干。他独断专行,差一点于532年向尼卡(Nika)起义投降,只是由于他的妻子提奥多拉说“皇袍是美丽的尸布”,遂奋然而起,才成功镇压了起义。他作为正统贵族的代言人,以异教不知悔改为由,关闭了雅典学院,并重建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直到君士坦丁堡陷落,它一直是基督教最大的教堂——但他娶了一个主张耶稣单性说的耍狗熊的女人。也许正是他自身所体现出来的戏剧性的冲突和矛盾,注定了他所创造的罗马大帝国的神话有如昙花一现的命运。

帝国灾难

在查士丁尼生前,最早的斯拉夫人已经穿越了多瑙河。从565年起,伦巴第人涌向意大利,只给帝国留下最南边的部分和拉韦纳与罗马之间一块不安全的地区。接着,610年左右波斯人占据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将真正的十字架遗物掳掠而去。从629~630年起,赫拉克利乌斯重建了幼发拉底河的边界,并在耶路撒冷重建十字架。就在626年,围攻君士坦丁堡的阿瓦尔人差一点儿在城中会师。这个起源于土耳其和塔塔尔人的民族,将斯拉夫人组成人数众多的团队移师西方;不过斯拉夫人留在巴尔干,并一直延伸到伯罗奔尼撒的尖端。

事隔不久,623年,阿拉伯人再次向拜占廷发起了进攻。阿拉伯人所到之处以披靡之势前进,于636年在约旦附近摧毁了赫拉克利乌斯的军队,然后占领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而后的50年,北非也成为他们的囊中之物。670年左右,他们建立了一支咄咄逼人的舰队,虽然拜占廷人掌握着制海权,他们严守一项军事秘密——用石油为基本原料制造的“希腊火”。总之,717年3月25日,小亚细亚主要部队的首脑(或统帅)伊索里亚人利奥夺取了王位,局势万分危急,阿拉伯人乘机从陆路和海路围攻君士坦丁堡,因为至少在托罗斯边境还有隙可乘。至于巴尔干,帝国的势力范围只剩下它的爱琴海海岸上狭窄的一块地方。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由于上个世纪开始的政治重组,及步步为营保家卫国的战士的品质,帝国终于顶住了阿拉伯人的入侵。从8世纪末起,帝国加速收复被斯拉夫人占领的特拉斯、沙尔西迪克、希腊中部和伯罗奔尼撒等领土。9世纪中叶开始,阿拉伯人再不能越过托罗斯山。相反,拜占廷重新在北方向亚美尼亚的边境发动征战。

帝国复苏

随着马其顿王朝(867~1057年)统治时期的到来,标志着拜占廷军队最顶盛时期的到来。重新征服构成罗马帝国的领土,对想成为世界性帝国的马其顿王朝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拜占廷军队一有机会,便越过托罗斯山,夺取梅利泰纳、安提俄克、埃德斯和耶路撒冷等4座历史名城,是这一政策的象征。梅利泰纳城位于幼发拉底河上游的右岸,从752年至931年它最终被合并到罗马帝国,其间不断地被夺取和再夺取。拜占廷人把主教所在地称为安提俄克,即“上帝之城”,对于信奉基督教的拜占廷帝国不能失去对这个城市的的控制,969年10月29日尼塞福鲁斯·弗卡斯皇帝终于夺回了它。相反,975年,约翰·特基米斯凯斯的军队不得不在离圣城耶路撒冷150公里处止步。最后,1032年,帝国收复了位于幼发拉底河河湾及以圣像闻名的埃德斯。收复以上4座名城后,拜占廷帝国并未从此停下争战的脚步,而是推进得更远,朝高加索进军,亚美尼亚逐步被蚕食,随着1045年安尼(Ani)被攻占,亚美尼亚并入了罗马帝国的版图。

罗马帝国自从961年尼塞福鲁斯·弗卡斯皇帝重新征服了克里特岛以后,主宰了东地中海,同样也在西地中海取得霸权。在南意大利,它逐渐重新控制伦巴第公国,轻而易举地遏制了日耳曼帝国的企图,值得一提的是帝国又重新占领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巴尔干全境。

十字军东征的转折点

可是,以往成功的因素已经耗尽。拜占廷商人开始让位于意大利人、威尼斯人和亚美尼亚人。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是收税和征兵的基础,两个世纪以来不断在衰落。从1012年开始,获得经济高涨的西方先头部队,同诺曼人一起,定居在拜占廷的意大利地区。1071年,拜占廷在意大利的最后一个要津巴里(Bari)落入诺曼人之手。从1095年起,掀起一场涌向耶路撒冷的大规模运动,西方派出多余的十字军。初看起来,为了对付从11世纪上半叶开始来自土耳其的危险,增援并不是多余的。土耳其人在1055年夺取了巴格达,在小亚细亚一再发动突袭,对濒临解体的帝国政权垂涎欲滴。1071年8月19日,在亚美尼亚的曼齐凯尔特边界进行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一部分拜占廷贵族叛变,帝国军队被歼,土耳其人夺取了小亚细亚。阿列克塞·科穆宁(1081~1118年)为了重整旗鼓,夺回地盘,需要士兵。十字军似乎为他提供了兵员,但十字军很快就考虑到自身利益,因此在1098年夺取了安提俄克以后,竟然拒绝把被称为“上帝之城”的安捷俄克交还给皇帝。另一方面,十字军被用作对付土耳其人的盾牌,使皇帝能够重新征服小亚细亚的大部分地区。

罗马帝国的最后幸存者

科穆宁的帝国(1081~1185年)闪耀出无可比拟的光辉。十字军的部队中无论是君王还是普通骑士,都被金银财富满溢、生气勃勃的城市弄得眼花缭乱。一时间,西方人共同涌向这个黄金城。先是威尼斯在1082年出钱获得帝国舰队的帮助,对抗诺曼人,在给了贡品以后,威尼斯商人得到了大大少于付出的利益,如被免除了商业税,还得到超过拜占廷人多得多的优惠。其他意大利人纷纷效仿威尼斯人,例如比萨人。但帝国已是元气大伤,再也恢复不了往日的强盛。相反,1176年拜占廷军队再次被土耳其人打败,—个世纪重建的努力毁于一旦。

于是帝国再也不能威吓同盟者了。拉丁语居民在君士坦丁堡与日俱增,引起了拜占廷人排外的反应。

1171年,威尼斯人就这样被逐出城外。他们逃脱了1182年5月西方商人遭遇的屠杀,不久又趁着科穆宁垮台后帝国政权的不稳定,毫不犹豫地利用了第4次十字军东征的大规模行动。1204年4月13日,十字军冲进这座人口最多的基督教城市,凶残地进行大肆掠夺和屠杀。十字军和威尼斯人瓜分帝国的势力范围,而拜占廷的合法政权则龟缩到了尼西亚一带。

罗马的继承者当然不会甘心就这样寿终正寝,1261年8月15日,米哈伊尔八世重建了帝国,但这只是回光返照。从世纪初中断的来自土耳其的压力,这时又恢复了。土耳其人在80年内夺取了整个小亚细亚,一直扩张到爱琴海边。他们在新王朝即奥斯曼王朝的激励下,于1348年越过达达尼尔海峡。正当苟延残喘的帝国残余陷入到内战时,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不到50年的时间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巴尔干。相反帝国却逐渐萎缩到特拉凯和莫雷,仅在特雷布松还有一小块延伸部分,而这只不过是一个延缓死亡的小公国,这时的帝国已经是名不符实了。但是,罗马帝国的最后几位幸存者却坚持要实现大一统,骄傲地拒绝西部靠不住的援助条件。正是这样,帝国像它的最后一位皇帝那样,站着战斗而死,直到终结也没有人改变自己的信念。

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扩张

土耳其人最初居住在里海和阿尔泰山脉之间广阔的土耳其斯坦平原地带,即我们古代所称的突厥人。

公元6世纪时,土耳其人逐步强盛,曾于568年遣使至拜占廷帝国宫廷,协商联合打击波斯军队的计划,拜占廷也因此派使节蔡马赫斯回访。

7世纪时,土耳其人被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由于受到中国唐朝军队的追击,开始向西迁徙,我们所称的阿瓦尔人、保加利亚人和卡扎尔人原本都属于土耳其人的部落。

10世纪时,土耳其人的一支塞尔柱突厥人发展迅速,建立了塞尔柱突厥人国家,并将势力扩大到伊朗和俄罗斯草原,其西部边界延伸至小亚细亚地区,开始与拜占廷帝国军队发生接触。由于土耳其人惯于游牧生活,精于骑射,因此,常常大批受雇于拜占廷军队。

至12世纪,塞尔柱突厥人国家发生内战,由此分裂成西亚地区的许多小国,其中最强大的丹尼斯曼迪德斯王朝(1085~1178年)占据和主宰拜占廷卡帕多西亚地区和伊利斯河谷数十年,迫使拜占廷帝国承认他们对“被征服的罗马人土地”的占有。

13世纪以后,在拜占廷人始终自称为罗马人的土地上形成了强大的罗姆苏丹国,而奥斯曼土耳其人就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

罗姆苏丹国曾一度是拜占廷东部边境的巨大威胁,但是,战乱时代局势总是那么的瞬息万变,蒙古人的西侵改变了小亚细亚地区的局势。蒙古军队继公元1258年攻占巴格达并灭亡阿拔斯王朝后,又横扫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广大地区,即使是比较强大的罗姆苏丹国也不得不在善战的蒙古人的铁骑下被迫屈服。原罗姆苏丹国的部落纷纷宣布独立,出现了许多埃米尔国,其中龟兹部落的首领奥斯曼也乘机于13世纪末宣布独立,自称苏丹,建立了奥斯曼土耳其国家,开始了奥斯曼王朝数百年的统治。

为了实施向欧洲扩张的计划,奥斯曼土耳其人采取了3个步骤。

首先,乌尔罕苏丹不断派遣士兵越过海峡进入拜占廷,有时他们在色雷斯地区和君士坦丁堡城郊抢劫财物,有时则应拜占廷皇帝的邀请,帮助拜占廷军队作战。总之,他要以各种借口呆在欧洲,扩大影响并等待时机完成征服计划。当时,约翰六世也极需要土耳其人的骁勇善战的才干,为了满足土耳其人,他花光了国库的积蓄,甚至将莫斯科大公捐赠的用来修复圣索菲亚教堂的金钱也支付给了土耳其人。

其次,乌尔罕苏丹利用拜占廷的困境,以帮助拜占廷为名进兵欧洲。他曾于公元1348年、公元1350年、公元1352年和公元1356年四次大规模增兵,其中最大的一次(1352年)人数在两万左右,从而使色雷斯南部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每次派兵,乌尔罕苏丹都是一举两得,一则他要求与拜占廷皇帝订立协议,迫使后者提供金钱和承认对色雷斯部分城市的占领,二则又为他的军事扩张披上了合法化的外衣。

最后,乌尔罕致力于建立进军欧洲的军事基地。以前,奥斯曼土耳其人大多是经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色雷斯南部地区,因此,位于海峡欧洲一侧的加里伯利城就被确定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基地。乌尔罕曾多次进攻此城,都因城池坚固而未果。因此,乌尔罕要顺利达到目的,就必须攻下加里伯利城。

公元1354年,乌尔罕的机会终于来了,色雷斯南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当地居民纷纷逃离,奥斯曼土耳其军队乘着大好时机占领整个地区,在地震废墟上重新修建城墙和堡垒,并在加里伯利城驻扎大批军队,囤积大量给养。从此,这里就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军欧洲最重要的战略中心和军事基地。

在奥斯曼土耳其人发展的前半个世纪里,其主要的征服活动集中在陆上,而后便开始发展海上势力。巴耶札德具有超过其父辈的野心和欲望,当然他也具有相当的远见卓识。他清楚地认识到,要建立帝国必须灭亡拜占廷,而要攻占君士坦丁堡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因此,他下令网罗人才,建造舰船,训练水师,组建大规模舰队。以此为基础,他命令海军首先分区清剿在爱琴海横行了半个世纪的土耳其海盗,收编或征服了萨鲁汗、奥穆尔和希德尔·贝伊等一大批土耳其海盗武装,将许多海上的和沿海的海盗老巢变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海军基地和据点,从而控制了爱琴海地区。但是,精明的巴耶札德注意不使海军主力分散,而是集中于具有战略意义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地区。在这里,他沿着海岸建立多处海军要塞,并将势力发展到黑海南部水域。

可以说巴耶札德为了自己远大的目标,他处处小心,步步为营,为最后的决战做好一切充分的准备。巴耶札德在被征服土地上建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机构,强迫被征服地区君主提供军队随同作战,大胆启用外族军事将领,积极准备进攻君士坦丁堡。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巴耶札德为了在政治上造成既成事实,他以最高宗主的名义召集巴尔干半岛各国君主会议,强令其臣属国的君主,即拜占廷帝国皇帝、米斯特拉专制君主、法兰克的阿塞亚侯爵和塞尔维亚君主到会。在会上,他还作为仲裁人判决拜占廷人和法兰克人之间的争端。

公元1386年,巴耶札德在多淄河南岸的尼科堡战役中击溃由匈牙利国王希格蒙德(1387~1437年)统率的由威尼斯、热纳亚、匈牙利、伯艮第公国、法、英、德、波兰等国组成的十字军,最终确立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可动摇的国际地位,也为最后攻占君士坦丁堡作好了准备。

正当巴耶札德踌躇满志、雄心勃勃准备完成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伟大事业之际,一件意料不到的事件中断了他的计划,这就是铁木尔(1370~1405年)率领的蒙古军队击败了巴耶札德的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给鼎盛时期的巴耶札德当头一棒。

铁木尔出身于蒙古贵族家庭,曾在察合台汗国任高官,公元1369年,发动政变,自立为汗。公元1380年,他开始从事对外扩张,首先占领呼罗珊,而后灭亡伊儿汗国,吞并伊朗和阿富汗。公元1390年,征服金帐汗国。公元1398年,他征服印度后,挥师西进,进入两河流域,次年攻陷大马士革,旋即入侵叙利亚和小亚细亚地区,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发生冲突。公元1401年,铁木尔计划进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此,与拜占廷皇帝约翰七世(1425~1448年)和热纳亚人订立协议,结成同盟共同攻打巴耶札德。

公元1402年7月2日日,两军在安卡拉战役中苦战一天,巴耶札德战败,与其子一起被俘。骄横成性、不可一世的巴耶札德不肯认输,对铁木尔骂不绝口,遭致杀身之祸。树倒猢狲散,消息传来,被土耳其军队征服的各个国家纷纷起义,脱离巴耶札德的统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迅即瓦解,拜占廷因此得到解救。

但是,这个事件只能救拜占廷一时而不能救其永远,拜占廷的灭亡也成历史必然,它只是推迟了拜占廷的灭亡日期。50年后,拜占廷的末日终于来到了。

穆罕默德围攻君士坦丁堡

安卡拉战役之后,奥斯曼土耳其人陷入长期内战,巴耶札德的后人为争夺苏丹权力进行殊死地厮杀。拜占廷皇帝乘机与占据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欧洲领土的苏丹苏里曼在公元1403年订立协议,将色雷斯、马其顿、爱琴沿海、黑海南部诸港口和沿海峡地区重新收回,公元1404年又迫使苏里曼称臣纳贡。此后,他以轮流支持奥斯曼土耳其国内强大一方的办法为拜占廷争得了一些权利,并和巴耶札德6个儿子中仅存的穆罕默德(1413~1421年在位)保持了持久的友好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曼努尔二世不是通过推行清理政治时弊、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军队建设、扶植商业贸易、整顿金融财政等一系列国内措施恢复拜占廷国家的实力,而是以支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内部斗争的方式着重恢复拜占廷原有的领土。因为,他在国内推行的任何一点改革都无一例外的遭到大官僚和大贵族的反对,他试行的任何新政措施都因中央和地方保守势力的反对破坏而中止。这充分说明拜占廷社会内部矛盾已经发展到无法调和的程度,国家的衰落已经无法挽回,即使历史给它提供了重新奋起自救的机遇,它也只能眼看着机会从身边溜掉,“守株待兔”般地等待最后的末日。

公元1421年,穆拉德二世(1421~1451年在位)继承了苏丹权力,他决心全面恢复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重新夺回过去20年丧失的土地,并要重新征服宣布独立的各国君主,其最终目的将是彻底征服拜占廷,夺取君士坦丁堡。他首先起用了一批最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为他出谋划策,东征西讨,而后,利用基督教各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巧施外交手段,逐步恢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元气。

公元1422年6月,穆拉德二世发动了对君士坦丁堡的进攻,他选择了三十多年前约翰五世迫于巴耶札德苏丹压力而未能加固的那段城防薄弱点强行攻城,动用了各种攻城机械,竭尽全力,连续作战两个月有余,但是,没能前进一步。君士坦丁堡毕竟是千年古城,历代君主对它的修筑使之极为坚固,如果没有内应,仅以强攻占领它绝非易事。穆拉德二世是个善于总结过失经验的人,他从攻城失败中认识到,要彻底征服拜占廷时机尚未成熟,还需要作大量的准备。于是,他像巴耶札德苏丹那样,将君士坦丁堡放在一旁,集中精力在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地区征服反叛的臣属国和埃米尔国家,清除铁木尔征服后留下的汗国属地。公元1451年,攻打拜占廷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但穆拉德二世因病去世,他的儿子穆罕默德二世子承父业,力图征服拜占廷。

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在位)即位时虽然年仅19岁,但是,由于多年来跟着父亲征战南北,已经是具有多年统治经验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在他12岁以前,就按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传统担任小亚细亚西部地区的省级地方官,12岁以后做过将近两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他受过良好的宫廷教育,知识渊博,智慧超群,精通波斯、希腊、拉丁和阿拉伯等多种语言。早年从政的经历使他对政治和外交驾驭自如,而他对军事与战争更有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穆罕默德即位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征服拜占廷、夺取君士坦丁堡,完成巴耶札德、穆萨、穆拉德二世等历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未竟之业。

外交上,穆罕默德首先孤立拜占廷,与所有有可能援助君士坦丁堡的势力进行谈判。1451年,与威尼斯订立协议,以不介入威尼斯和热那亚战争为代价换取了威尼斯人的中立;同时,又与匈牙利国王订立和平条约,以不在多瑙河上建立新要塞的承诺换取了匈牙利人的中立。

在军事上,他在其父亲的基础上又进行了3项准备:

第一,组建了莫利亚军团和阿尔巴尼亚军团,前者用于在希腊方向上作战略牵制,后者用于阻止马其顿西部援军。

第二,组织大规模军火生产,特别是用于攻城作战的军事机械。他专门高薪聘请匈牙利火炮制作工匠乌尔班指导生产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巨型火炮,其口径达99厘米,可发射1200磅(相当于544公斤)重的石弹,是攻城最强有力的武器。

第三,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窄处建立鲁米利·希萨尔城堡和炮台,配置强大的火炮,它与海峡对面的阿纳多利·希萨尔城堡隔水相望,能有效地封锁并控制海峡。

面对穆罕默德二世有条不紊的备战,守城的拜占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1449~1453年)没有坐以待毙,他也在作最后的外交努力。他一方面向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和教廷派出使节,哀求基督教兄弟们看在上帝的份上立即出兵,解救君士坦丁堡;另一方面与莫利亚地区的希腊专制君主、他的兄弟联系,希望他们停止内战,增援危急中的首都。但是,雪中送炭难这一生活法则在国家政治之间也发挥得淋漓尽致。所有的欧洲国家君主除了表示同情和开具出兵援助的空头支票以外,没有及时作出任何具有实际意义的行动,既使个别君主派出的小股部队对抵抗即将到来的攻击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莫利亚的皇室成员内争正酣,彼此誓同水火,对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呼吁根本不予理睬。至于特拉比仲德的希腊人,连类似西欧君主的同情表示都没有,也许他们正幸灾乐祸地等待帕列奥列格王朝的灭亡,因为这个王朝一直是他们争夺拜占廷最高权力的障碍。这样,君士坦丁十一世处于既无内助又无外援的可悲境地。他可以用来抵抗土其人的防御力量只有不足五千人,另外还有两三千外国自愿军,其中热那亚贵族乔万尼·贵斯亭尼安尼率领的700人战斗队最有战斗力。在海上,皇帝仅有26艘船,一字排开,防守在黄金角湾入口处的铁链之后。这种情形正如一位当时的作家所写的那样:“这个民族衰弱之极,似乎一阵微风也能将它刮倒,它就要被敌人吞没了。”

在双方的势力特殊的局势下,战争如弦上的箭,不得不发。

顽强惨烈的君士坦丁堡保卫战

尽管奥斯曼帝国拥有兵力与武器、海上与陆上的绝对军事优势,但君士坦丁堡的顽强抵抗却远远超出穆罕默德二世的预料。行将衰亡的拜占廷帝国在其向敌人拼死的、精彩的最后一击中,充分进发出千年辉煌文明的力量。然而,业已腐朽的古国毕竟大势已去。

公元1453年4月6日是穆斯林的安息日,穆罕默德二世的继承人穆罕默德解开了大咆,一场酝酿已久的战斗开始打响了。

攻城战正式开始,奥斯曼王朝的50多门炮一起开火,一时间爆炸声震耳欲聋,爆炸的气浪遮住人的眼睛。围困在城中的人们,修女和贵族,烧饭丫头和教士,街头顽童和朝臣,大家一起修补断垣残壁的每一个新缺口。他们从4月底一直战斗到5月的第三个周,为自己的信仰而战,为自己的世界而战,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战。饥饿、疲惫、疾病,他们知道无论再做什么也拯救不了他们自己了。

君士坦丁没有理睬朝臣们的恳求,他们动员他逃离首都。逃跑仍然是可能的,如果能逃到一个安全地带,比如说伯罗奔尼撒的某个地方,有一天他还有可能从土耳其人手中收复陷落的帝国。但是君士坦丁不存任何幻想,拒绝离开。首都的命运,帝国的命运,就是他自己的命运。当穆罕默德的信使向他提出投降条件,以保住城市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时,皇帝君士坦丁摇了摇头,把信使打发走了。拜占廷皇帝最后的搏杀十分悲壮,值得我们稍作详细叙述:

在5月28日凌晨时分,空气中似乎传来一种预感。土耳其军队在陆地城墙外的营帐内休息,他们在积聚力量做最后的攻击。双方的每一个人都清楚总攻会在黎明到来前趁着天黑展开。城内管理者们在分发武器,教士们拿着圣像围着城墙来回转圈。声势浩大的游行队伍挤满大街,他们高唱;“上帝保佑我们。”皇帝最后一次对他的人民讲话,他说:“敌人靠枪炮、骑兵、步兵的支持,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我们依靠的是上帝和救世主,还有我们的双手和上帝赋予我们的力量。”

君士坦丁来到位于布莱舍耐的宫殿,在那里,陆地城墙与黄金角湾相接。君士坦丁对大伙为他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君臣之礼彻底崩裂了,大家都不避讳这一事实。君士坦丁说,国难当头,心绪烦乱,若有任何冒犯和不礼貌,还请大家原谅。然后他向大家一一告别,走向城墙,与他的人民共同面对土耳其人的进攻。

果不其然,5月29日,土耳其军队又组织了一次新的攻城战,但这一次与前几次不同,他们在大队士兵之前由一位士兵带领着一批扛着许多蜜蜂箱的养蜂人。

土耳其部队很快到达了君士坦丁堡城下,这些养蜂人立即把蜂箱扔上城头。霎时间,成千上万只蜜蜂从摔开的蜂箱中铺天盖地飞出来,遇人便蜇,把守城的军民蜇得睁不开眼,一个个哇哇直叫,乱成一团,顷刻间便失去了守城的能力。土耳其军队一鼓作气发起猛攻,两个小时后就完全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就这样,在城被围困50天之后,曾打退科斯洛埃斯和多位哈里发的进攻的君士坦丁堡,终于不可挽回地被穆罕默德的武力征服了。至此,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拜占廷帝国寿终正寝了。

失落的文明

每当一座大城市陷落和遭到洗劫的时候,历史学家注定只能重复一些人云亦云的大灾难的情景。同样的情绪必然产生同样的结果,而当这类情绪不加控制地任其发展时,那文明人与野蛮人之间便没有什么差别了。在一片含糊的偏执和憎恨的喊叫声中,那些土耳其人并没有受到对基督教徒滥加杀害的指责,但根据他们的古老的格言,战败者都不能保全性命;而战胜者的合法报酬则来之于他们的男女俘虏的劳役、卖出的价款和赎金。君士坦丁堡的财富全被苏丹赏给了他的获胜的军队,一个小时的抢劫比几年的辛苦劳动所得多得多。

在公元1453年5月29日这一天中,只用了几个小时,这座城市的财富就被用车子运走,赃物被瓜分,抓获的俘虏被任意凌辱。4千拜占廷人被杀,5万人被俘。这座城市终于沉寂了下来。

君士坦丁没有亲眼目睹他的帝国最后的灭亡,他在保卫城墙时身亡,躺在尸体堆里。尽管苏丹命令搜遍全城,一定要找到君士坦丁的尸体,但搜索最终没有结果。皇帝的最后安息地一直没人知道。但是他的死证实了一个古老的拜占廷预言,那就是帝国的开国皇帝是君士坦丁,帝国灭亡时在位的也是一位叫君士坦丁的皇帝。

6月18日凯旋的苏丹返回阿德里安堡,对那些基督教皇帝振来的卑贱的、无用的使臣面含微笑,似乎他们从东部帝国的陷落中,已看到了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