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重行行(1983-1996)(合编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在太平地乡看到的是治沙的成就。怎样治理沙化的过程我们还是没有感性知识。当天又到离太平地乡北大约85公里的乌兰敖都,参观治沙基地。在路上我开始看到沙丘,很远就反射着强烈的光线,像是在绿草和蓝天中划出了一条条白色界线。车驶近时,但见高低起伏,一片白沙,寸草不生。有一处我看见有几个人躺在沙上沉沉熟睡。一问,原来草地上蚊蝇扰人,不易休息,而在沙丘上因已成为不长生命的空白点,则完全可以安卧了。沙丘凭借风力还会移动。大风把沙刮起,大量地吹向一方,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一个沙丘可以移动好几米,而且在移动过程中越长越大,越大越狂,积年累月,良田沃野甚至房舍道路都可以被它吞没。其力之大,难以挡避。

怎样治沙呢?沙化出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治沙之道也就只有重盖植被,防风固沙。困难是怎样能在沙丘上长植物。科学工作者和当地生长者琢磨沙生植物的规律,找到适宜在这地区生长的包括沙打旺、沙蒿、沙柳、锦鸡儿在内的各种草本、木本植物。这些植物只要在发芽期得到一定雨量,就能把根深深插入沙里,吸取水分,继续生存。这样也就把沙固定了。风吹来,不至于把沙刮走。沙固定后就可种灌木。灌木是较厚的植被,改变土质,造成可以种植乔木的条件。这个公式称作草灌乔,和过去习惯的乔灌草公式刚好颠倒过来,反弹琵琶。

乌兰敖都的治沙站,是1974年开始的,由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与赤峰市、翁牛特旗合作的科研项目,主攻方向是流动沙丘的治理。他们采取林业、土壤、气象、植物、微生物等多学科综合治理,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在1.2万亩流沙治理试验区内,用草灌乔结合、针阔叶相结合、封育恢复和人工措施并举的方法,建立了沙生植物园,形成了固沙林、饲料林、公路林、草场防护林综合配置,治沙面积3000亩,覆盖率已达40%左右。10年内把原来一片沙丘,变成绿荫如盖的林园,给我们初识沙丘的人以极大的鼓舞。参观时,我们还吃到了在原来的沙丘上建成的葡萄园的果实。味道虽则还比较酸,但是这一成果为牧区栽培葡萄开辟了道路。沙丘出葡萄应当是值得赞扬的“奇闻”。

在总的沙化面积中,像乌兰敖都那样的沙丘是少数,更多的是正在退化中的草场。场上草长得又小又稀,如果继续放牧,让牲畜把少量的草连根啃掉,加上畜群的践踏,就会很快退化到沙丘的状态。治理的办法就是把它围封起来,防止牲畜闯入;或把草场分成块,分别围住,轮流放牧,使草有生长的间歇时间。这种围封的草地,蒙语称草库伦。这是保育牧场的有效办法。我们这次在翁牛特旗旅行中几乎一路都看到围封的铁丝网。

封育的办法是恢复草场的有效办法,但是所需时间较长。要提高草场利用的效率,还可以加上人工措施,建设基本草牧场。其中最简单的是不破坏原有草根而在地面上开沟播种苜蓿等有根瘤菌的豆科作物。这些植物不仅是优良牧草,而且可以改良土壤,使草场较快地兴旺起来。

为了逆转已经恶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和巩固新的生态平衡,人不断地在和沙化做斗争,使我们在这里看到了科学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