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狱模式”的困局
——中国学生需要更深刻的学习策略
传统方法的局限
由于巨大的学业压力,中国的学生和家长对如何高效学习这个领域异常感兴趣。在高压的中学学习中,为了提高效率、降低痛苦,他们首先找到本土名师和专家对中学生进行指导,系统地学习专家们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主要有以下几种内容。
设定人生梦想、激发学习动力
包括进行人生励志、讲解和体会学习的意义,绘制梦想板(将自己的梦想写在或者画在一张纸或木板上,挂在书桌前或者窗边),喊口号进行自我激励等。
制订学习计划
包括利用SMART原则,列出长期、中期、短期的学习计划,对计划进行回顾与评估,根据执行情况修改计划等。
调整学习状态
包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激发自信心、管理负面情绪等。
规范学习习惯
包括将书桌收拾整齐,写作业前先复习课程内容,按时、规范地完成作业,建立错题本和积累本等。
家长教育
包括和谐的家庭关系、充满爱的关系,以及父母对孩子的鼓励性态度和语言等。
梦想、动力、计划、习惯、家庭关系……这些内容不可谓不好,只要做到位,也必然对提高学习成绩有一定效果。但是经过大规模的实践以后,人们发现了两点问题。
第一点是这些内容很难做到位。比如,有些人缺乏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尤其是被拘束在校园里的大部分中学生,他们连世界都没有了解过,哪儿来的理想?正如某旅游公司的广告所说,没见过世界,哪儿来的世界观?再如情绪管理,如果成绩始终上不去,学生就会没有自信,不论怎么自我催眠、喊口号都没有用。自我催眠终将变成自我欺骗、自我厌恶。
随之而来的是源源不断的负面情绪,任何调节都是暂时的缓解,最终还会像减肥过度一样迎来报复性反弹。对大部分中学生来说,成绩就是最大的情绪源头,这是任何情绪管理都无法跨过的大山。
更不要提家长教育这种事情,涉及成年人的自我成长与改变,失败率大多在80%以上。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人年龄越大,可塑性可能越低,因为大部分人只是普通人,不是一生不断光辉向上的电影主角。
第二点则更加可怕了——即便做到了以上这些,也未必对中学生的成绩提升有帮助。具体来说,以上内容对中国的小学生有一定效果,对初中生的效果已经变弱了,对高中生来说则更弱了。如果一名高中生原本成绩很差,处于下游甚至垫底水平,那么在学习完这些课程后——假设他真的学进去了,他能够做到的就是从垫底水平进步到下游水平,或者从下游水平进步到中下游水平,到中游水平已经是极限了。
而一名原本学习成绩就处于中游水平的学生去学习这些内容,则基本没有任何用处。比如,一名省级重点中学普通班的中下游水平学生学这些课程就意义不大。
这就是成千上万人实践过类似课程体系后得出来的结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论呢?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国外的月亮
总之,当这些本土专家的方法出现问题以后,又有很多人开始转头向西方的教育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学习。他们捧起国外教育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课本,听美国常青藤盟校教授的讲座,试图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
但他们又遇到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学术内容抽象难懂。各种图示,工作记忆、感受器、效应器、高路与低路迁移等专业名词,让众多学生和家长头晕目眩、理解困难。他们将有限的时间花在无限的晦涩难懂的文献海洋里,最终搞得自己一头雾水,惨淡出局。
第二个问题是更加重要的——即便有人看懂了这些内容,依然无法帮助中国学生学习。普通学生和家长看不懂没关系,有很多专家、学者可以做翻译与科普工作。然而经过翻译与科普后变得浅显易懂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知识,依然对中国的学生起不了太大作用。学生们得到了几条看起来还不错的学习原理,诸如分散学习、组块,又或者是克服拖延症的几大法则等。但它们又有什么用呢?这些内容对如何做出相似三角形中那条精妙的辅助线,以及如何在函数中巧妙使用复杂的三角换元毫无帮助。
除了基本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原理以外,很多在美国、欧洲流行的学习方法也是如此。比如经典的SQ3R阅读法,对中国学生意义有限,解决不了语文中的阅读理解和历史中的问答题,对物理的力学、运动学、机械能混合分析更是无可奈何。国外著名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体系可能对语文中的阅读与写作有那么一点帮助,但对于其他学科则意义不大。
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梦想激励、制订计划、学习习惯培养体系和家长教育对我们的学生似乎没什么用,这是为什么?它们看起来明明就是很好的东西。前沿的教育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对国内学生似乎也没有用,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这些研究是错的?可它们对美国人就有用,怎么会对我们无效呢?
这就是目前中国的学生和家长面临的困局。
在我研究教育和学习策略的十几年里,大约从第三年开始,我大致了解了传统学习力体系和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的基础研究框架,并遇到上述问题。对上述问题的常见回答包括——方法虽好,但也要看适不适合个人;可能是方法执行得不到位;美国研究在中国教育环境中的应用需要进行本土化改造,因为有文化差异。
而我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为什么不适合个人?怎样才会适合?方法执行到位了也有问题怎么办(这样的案例很多)?具体是哪些文化差异导致了差别?如何进行本土化?以上疑问都没有得到回答。
随着我对学习策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不断地将各类学习策略应用到一线教学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上述问题的症结所在。好东西为什么没有用,对别人有用的东西为什么对我们的中学生没有用?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中学教育处于“地狱模式”,我们的教育早已吃尽了低矮的果实。
低矮的果实
什么叫作低矮的果实?
一群小鹿进入果园,它们抬头吃树上的果实。那些在低矮的树枝上挂着的果实首先被吃光,因为它们吃起来毫不费力。接着,小鹿们开始被迫尝试抬起脖子、踮起脚,想要够到高处的果实。随着果实高度的不断上升,最终到了小鹿们再也无法企及的高度。果园里还有果实,但小鹿们已经吃不到了——不过长颈鹿可以吃到。
低矮的果实,指的正是那些虽然正确、有用,但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只能在初期管用的东西。
如果想要学生的成绩变好,我们最初想到的就是让他们更努力、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认真听讲,并且建立和使用错题本,这是学习领域中低矮的果实。对于美国教育研究者和应用者来说,这些低矮的果实在本国教育环境中已经足够了,因为他们的中小学教育体系相对来说太简单了,简单到中国的一名中等学习水平学生到了美国,就可以轻松化身为学霸。各位可以感受一下美国高考数学的难度。
以下是美国高考数学中的普通题,大约相当于中国普通小学高年级送分题水平。
如果y=3,下列哪一个值是最大的?
A.y2 B.y2–1 C.y2+1 D.(y–1)2 E.(y+1)2
(2015年1月24日北美区SAT试卷)
以下也是美国高考数学中的普通题,大约相当于中国普通中学初一年级送分题水平。
在下图中,O是圆的中心。如果AB =3√2,圆的周长是多少?
A.2.25π B.3π C.4.5π D.6π E.9π
(2015年1月24日北美区SAT试卷)
下面是美国高考数学的压轴题,大致相当于中国普通中学初二年级的中低难度题。
请求解y=|3x-4|的最小值。
在(x+2)(x+a)=x2+5x+b中,a和b是正整数,如果等式对于任意x值都是成立的,求b的值。
(2015年1月24日北美区SAT试卷)
你还想做更难的题?没了。上面一道简单得不像话的数学题就已经是美国高考数学中最难的题了。作为对比,中国的高考数学题是这样的:
记f'(x),g'(x)分别为函数f(x),g(x)的导函数。若存在x0∈R,满足f(x0)=g(x0)且f'(x0)=g'(x0),则称x0为函数f(x)与g(x)的一个“S点”。
(1)证明:函数f(x)=x与g(x)=x2+2x-2不存在“S点”;
(2)若函数f(x)=ax2-1与g(x)=lnx存在“S点”,求实数a的值;
(3)已知函数f(x)=–x2+a,g(x)=。对任意a>0,判断是否存在b>0,使函数f(x)与g(x)在区间(0,+∞)内存在“S点”,并说明理由。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数学19题)
中国的中考数学题则是这样的:
抛物线L:y=–x2+bx+c经过点A(0,1),与它的对称轴直线x=1交于点B。
(1)直接写出抛物线L的解析式;
(2)如图1,过定点的直线y=kx-k+4(k<0)与抛物线L交于点M、N。若△BMN的面积等于1,求k的值;
(3)如图2,将抛物线L向上平移m(m>0)个单位长度得到抛物线L1,抛物线L1与y轴交于点C,过点C作y轴的垂线交抛物线L1于另一点D。F为抛物线L1的对称轴与x轴的交点,P为线段OC上一点,若△PCD与△POF相似,并且符合条件的P恰有2个,求m的值及相应点P的坐标。
图1
图2
(2018年湖北省武汉市初中毕业生考试数学试卷24题)
上述的对比可以充分说明,我们的中学教育处于地狱模式,美国的中学教育则处于简单模式。
美国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则是基于简单模式的研究。所以,他们会研究如何去背诵和记忆一些简单的事实性知识,得到分散记忆等基础理论,但不会去研究如何学习非常复杂的函导数压轴题和二次曲线叠加几何变化。他们缺乏对应的中学教育中的高难度学习研究,更不要提考虑中国特色应试教育生态和学习节奏,并给出匹配性的方法。
根据同样的道理,很多本土学习力专家所提出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目标制订等方法也只有阶段性的效果,因为它们也属于低矮的果实。对于课程难度较低的小学阶段,这些方法已经足够使用了,也有不少小学生在学完了对应的方法后取得了进步。但这些低矮的果实无法帮助大部分初中生和高中生,因为中学学习的难度正在急速提升,复杂的相似三角形辅助线与数列构造变化,绝不是只靠收拾好书桌、端正坐姿、回家先复习课程内容再写作业等初级方法就能够搞定的。
一句话总结:对于地狱级难度的中国中学应试教育,普通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和学习习惯培养等简单方法对大部分中学生来说已经无效了,我们需要深度的、精细化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