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母亲赵金銮:善良纯正,慈悲为怀
性温和,勤操劳
每一家庭,都是一部发展、兴亡史,徐氏家族亦然,曾有过一段不平常的历史。据传,其祖上为徐文厚、徐文达、徐文源三兄弟。徐文源襁褓丧母,全靠两个哥哥的抚养才得以长大成人。徐文源对哥哥们的养育之恩,终生不忘,并立下训词,教育子孙效法祖宗,兄弟姐妹之间,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训词是这样写的:“襁褓失母,兄文厚、文达祖负抱而耕。文源祖以报恩,誓其子孙焉:布谷催耕,兄泪盈盈,有弟无母,无母孰哺?负我耒耜,抱我弱弟,以适于南亩。苗既硕,弟何小,兄也顾之,劳心草草。弟既长,兄已老,弟也事之,私心未了。滹沱浩浩,潭水一掬,决潭益沱,毋乃不足,日予世世子孙,唯兄之子孙,是亲是睦,敢或侮之,神其不福。”
徐向前的母亲姓赵,名金銮,生于1862年,长在离永安村不远的槐荫村,家境与徐门大致相当。赵氏中等身材,裹着小脚,话语不多,明白事理,性格温和,办事稳重。她不是徐懋淮的原配夫人,在她之前,徐懋淮曾娶过一妻,婚后两年多就病死了,没有留下儿女。赵氏并没有因自己是“填房”,又比丈夫小几岁,而在徐家不好相处。相反,由于她的善良和纯正,博得丈夫和婆婆的喜欢与信任。徐懋淮见赵氏天资聪明,就不时教她背诵唐诗,教她识字,赵氏不但因此学得了一些字,会背多首唐诗,而且能说出诗的每一句意思。
赵氏一辈子共生养了7个儿女,活下来的有5个。头一胎生的是女孩,取名先月。“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婆婆盼孙子心切,自然不高兴,说:“进门就生这多超余。”第二个出世的是男孩,婆婆乐得合不拢嘴,起了一个多财多福的名字,叫银仓。不幸的是,他12岁就夭亡了。第三胎又是女孩,取名春月。第四胎生下来不久,又不幸夭亡,因为是女孩,没有留下名字。第五个是男孩,起名银福。第六个也是男孩,即徐向前。第七胎为女孩,取名占月。
徐懋淮四书五经读得熟,但不会种地,常年在外谋生,家庭生活的负担也就完全落在赵氏的肩上,她一双小脚,眼神又不好,不要说种田地,就是忙着全家七、八张嘴吃饭,也得日日赶早贪黑,可谓艰辛历尽。
迷佛祖,求保佑
五台山是佛教圣地,与浙江的普陀、四川的峨眉、安徽的九华山齐名,共誉为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受此影响,五台内外,每家每户,很少有不信佛的,妇女则更显得虔诚,赵氏也在此列。她从小在娘家就学会念佛经,进了徐家门后,更是对佛入了迷。她从五台山“请”来一尊木雕文殊菩萨,后来又添了一尊石刻的,供奉在屋里,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夜半人静时,还要闭目打坐。不仅于此,她还吃“清口斋”,鸡、鱼、肉、蛋和葱、蒜、韭菜一类的邪味,概不入口。家中有什么难处,她求佛,儿女生了病,她又求佛。她相信,自己如此虔诚,佛祖是会保佑的。
小时候,徐向前总是跟着赵氏屋里屋外团团转,他那幼小的心灵自然理解不了母亲的这种行为,但他又充满着好奇。赵氏深信,佛是神圣的,不容戏弄与触犯。一次,年幼顽皮的徐向前因犯了这条戒律,受到了赵氏的重罚。事情发生在徐向前7岁那年:
一天,赵氏有事外出,家中只有徐向前和妹妹占月。不一会儿,哥哥放学回来了,见母亲不在家,便“灵机一动”,叫弟弟把母亲平时念经用的佛珠拿来,挂在自己的脖子上,并穿上母亲的衣服,在佛堂前乱跳乱叫了一阵。哥哥玩够了,便把佛珠和衣服给了徐向前,徐向前也就照着哥哥的样子表演了一番。俩人闹了一阵子后,感觉肚子饿了,便把佛像前的供果给分吃了。就在这时,赵氏回家来了。哥哥知道事情不妙,脚底抹油,溜走了,剩下徐向前还在吃供果。赵氏进了家门后,见满地乱七八糟,佛珠、衣服丢在地上,供果也给吃了,几乎要气晕了。
“你这不成器的小东西,作乱作到佛堂里来了。”赵氏抓起一把笤帚,就要打徐向前。不过举起的笤帚并没有落下,紧接着的仍是斥声:“谁叫你这样的?”“我……我……饿!”“作孽啊!”赵氏倒不是心痛被吃掉的那几块供果,而是怕得罪了神。“我不打你,不骂你,但你今天给我跪在佛前,不许吃饭。”
徐向前从没见过母亲生这么大的气,他怕极了,老老实实跪在地上悔过。
有了这次经历后,徐向前的顽皮劲少了许多。一年后,徐向前的哥哥银仓生病死了,赵氏很伤心,几乎每天都给佛插上几炷香。夜晚在佛像前盘坐、念经,成了她唯一的安慰。有时,她会自言自语地说:“我梦见大银儿了,梦见大银儿了,他在西方极乐世界里!”
赵氏说着说着,泪水忍不住往外涌。她相信佛经上说的,天上有一个极乐世界,在那里没有贫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好人死去后,就生活在那个世界中,自己心爱的儿子银仓就在那儿享福。这当然是一种迷信,是人们在痛苦生活中的一种渴望。
定规矩,成方圆
赵氏是一个虔诚的信佛女。佛门要求其子弟慈悲为怀,广积德,多行善。于是,赵氏除了例行祈祷之外,还怜贫惜老抚幼,广做善事。冬天,门外来了乞讨的人,特别是那些讨饭的盲人,她常常是把他们领到屋里,给吃,给喝,再施舍。她的家庭本不宽裕,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钱和粮,总是慷慨施舍给僧侣,每逢五台山的尼姑或僧人化缘到门前,赵氏都以同道师长相待,净手素斋,不吝布施。
赵氏积德好善、贤惠、助邻的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徐向前。一年隆冬的一天,雪花飘飞,徐向前跑出去同小伙伴们一起玩,打雪仗,堆雪人。正玩得开心时,忽地有一个讨饭的老人被狗扯倒,衣服撕破了,讨饭篮子摔出了好远,老人躺在雪地里,好一会儿都没有起得来。见到这样情景,徐向前赶忙跑过去,把老人扶起来,又把篮子、棍子拣起来送到老人手里,然后对老人说:“到我们家里去暖和暖和吧。”老人迟疑着不肯走。徐向前又说:“走吧,到我们家,会给你饭吃的。”老人看了看眼前这张露着稚气、表情诚恳的小脸,一拐一拐地跟着他到了徐家。赵氏见状,一面盛热汤给要饭的老人,一面找针替老人缝补衣服。老人冻得麻木的身躯暖和了,撕破的衣服缝好了,吃了一顿饱饭,临走又拿走了一些干粮。他含着泪水,“小兄弟”、“老婶子”地叫个不停。
老人走后,赵氏摸着徐向前的头,慈爱地夸了一句:“俺银存懂事理了!”对心地和善的徐向前,赵氏甚是喜欢,但她并没有因此溺爱。徐向前不满8岁时,赵氏就定下规矩,要他每天起早跟哥哥一块去拾粪。大箩头背不动,赵氏就特地给他找个小的。不仅如此,赵氏还立下一条:“拣不满箩头,不要回家吃饭。”
离“楼院徐家”不远,是条车马人行大道,徐向前的哥哥和其他家庭的许多孩子大都是在这条道上拾粪,这项“工作”既脏又臭,又得起早,年幼的徐向前刚开始很不情愿,但是母命不可违,不情愿也得去,而且每天还必须早起,不然,去晚了,粪早就给别人拾光了。
北方冬天的五更时分是最冷的,人们管它叫“鬼龇牙的时辰”。有时徐向前拾粪回来,脚冻麻木了,手冻僵了。赵氏心疼,帮他脱鞋,让他上热炕暖和,并用嘴里的热气暖他那冻得发紫的小手,可是她从来不说类似你以后就别去拾了这样的话。那时的徐向前自然理解不了,母亲这样对他是一种真正的爱,爱之越深,要求越严。正是有了这样的锻炼,才逐渐形成了他坚强的性格。
(文 天乐,来源《伟人从这里诞生——领袖与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