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作别的青春记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0章 ? 披荆斩棘战贫困

小时候的一次山村之行,让殷畅终于知道了,自己眼睛里看到的农村,跟曾经想象中的样子差的太远了。

那是殷畅上小学生三年级的时候,殷畅的三舅工作的小学校,要到深山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定点帮扶村小学开展“手拉手”活动。

那次,三舅带上了殷畅和比殷畅大三岁的表姐。

在殷畅的心目中,农村就是一片片的麦田,到处盛开着各色各样的花,蜜蜂、蝴蝶在田间飞舞。

进村之前,这些城市里的孩子们都还叽叽喳喳沉浸在坐着大巴车一路赏美景的兴奋中,青山绿水间,回响着孩子们的欢歌笑语声。

但进了村子,殷畅和表姐还有一起来的小同学们,表情都变得沉重起来。

那次的手拉手活动,先是慰问村里的特困户。

在城市中长大的殷畅,第一次见到了什么是农村的“五保户”。

村里有一户人家,只有一个老人,她的家里,几乎看不到值钱的东西。

灶台上做好的饭,在这些城市孩子的眼里,那都不叫饭。

他们心里的农村,无论如何也无法跟在这里看到的漏雨的房子、泥土沏成的被柴火熏得灰黑的灶台联系在一起。

他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里的小学校,连一间像样的教室也没有,和他们一样大的小学生们,就坐在石头上听老师讲课,使用的文具还不如他们用过后丢弃的文具好呐。

这个地处大山中的村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出外打工,在村道上走过,看到的只有妇幼老弱。这里常年干旱无雨,靠天收的庄稼地显得毫无生气。

殷畅第一次看到了农村贫困的样子。

在自己家里大米白面都不想吃,那天中午,老乡们端上的红薯面面条,殷畅和表姐却吃得格外香。

殷畅的三舅上大学前曾是下乡知青。

当年三舅插队的村子里,那种生活上窘困的场景,殷畅的妈妈是亲身经历过的。

那天,殷畅从开展手拉手活动的村子里回到家,妈妈给殷畅讲述了当年自己曾去三舅下乡的那个知青点的经过。

“妈妈在你这么大的时候,妈妈的四哥,也就是你的四舅带着我,到三舅下乡的郊区的一个村里去看三舅。”

“看着弟弟妹妹来了,三舅忙着给我们做晚饭。那顿饭,是三舅自己擀的面条,面条擀好了,却一点菜也没有,和三舅一个知青点的知青就赶紧跑到村里老乡家里借了一个白萝卜回来。”

“就这样,白水煮萝卜和面条,再抓一把盐放进去,一锅面条做好了。可能是因为那天太饿了,孩子,你根本想象不出来,那顿面条有多好吃!小时候妈妈特别不喜欢吃白萝卜,可是那次吃白萝卜,感觉真是说不出的好吃。几十年过去了,那顿饭的味道,妈妈到现在都异常清晰地记得。”

说到这里,殷畅看见妈妈用手抹着眼角的泪水。

“要知道,三舅插队的那个地方,还是城市近郊的一个村子,生活条件尚且如此,你想想,那些深山区的农民,生活又该是什么样的。”

“妈妈,我这次吃到的红薯面面条,可能就和你小时候那次吃到的白水煮萝卜面条一样好吃吧。”

小小的殷畅生出一种触动心灵的感受。

“妈妈,今天我们离开那个‘五保户’奶奶的家里时,奶奶坐在门槛上望着我们,我们回头看时,大家都哭了。”

“衣食无忧的我生活在父母的庇佑下,从小就充当着‘霸道公主’的角色,从来不知道在中国农村的许多地方,还有人生活在那样困苦的环境里。”

殷畅在高考模拟考试的作文里,曾写下自己的这段记忆。

殷畅的四舅初中毕业后也响应号召到农村插队,两年后,四舅从知青点入伍到福建某部队当了五年的兵。

就在一年多前,当L城退役军人事务部的工作人员把“光荣之家”的牌匾挂在四舅家的门楣上时,四舅激动地拍下照片,发在了微信朋友圈里。

四舅是在部队里入的党。

退伍后,四舅始终对部队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

在工作单位改革,职工自谋职业的这些年里,四舅的生活是低标准的。可这么多年来,四舅却用自己微博的收入,尽自己的能力去资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

在部队时,四舅是通讯班的一个通讯兵,后来当了四年的通讯班班长。

在1979年的那场自卫反击战中,四舅所在的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准备开赴前线。

战友们纷纷递交请战书。

在登上即将开赴前线的列车时,四舅和战友们相互嘱托,如果谁牺牲在战场上,活着的人就要把牺牲的战友家人照顾起来。

后来,因为战事的发展,四舅和他的战友们虽然已经登上了战车,但最终没有开赴前线。

没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但是,四舅和班上的战士们却结下了超越生死的战友情。

2017年的春天,四舅和战友们相约重回部队参加战友聚会。

可是,班上的一个江西籍战友却因病重没能参加。

得知这位战友病重,作为当年的老班长,四舅先是在福建的战友聚会上为这个战友筹集捐款,然后带着战友们的一份份关爱,从福建赶往江西病重战友的家乡。

这次到福建参加战友聚会,从家乡L城出发的时候,为了节省路费,四舅在去往火车站之前,特意在家里煮了整整一斤元宵一下子全部吃了,为的是让自己在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旅途中一直有一种饱腹感,这样路上就可以不用花费什么钱,一直坚持到军营。

从福建赶到江西,见到病重的战友和战友的家人,看到战友的家因战友身患重病,家庭生活更加困难,四舅把战友们的捐款交给病重战友的家人的同时,把自己身上除了路费剩余的钱,全都留在了战友的家里……

就在前年,殷畅的四舅再次前往江西那个战友的家乡。

五月的井冈山腹地,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开得正艳。

在国家的扶贫政策支持下,伴随着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这里的游客日渐增多,以前主要靠种水稻生活的村民近年来相继办起了农家乐。

四舅的那个战友虽然已经因病去世,但他的家却变了模样。

战友的儿子一家开办的农家乐,经营形势喜人,还在镇上开了分店。

“对于贫困地区的群众来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离开家乡去外面闯荡,是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

“随着党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这里的路修通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建起来了,配套的新学校也有了,产业扶持政策落实了,家门口也有工可打了。”

战友家乡的村支书兴致勃勃地向四舅介绍村子里的变化。

“多亏了各级政府的帮扶政策,现在,我们村里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都陆陆续续回来了,这往后的日子,越来越有过头了。”

…………

国家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底,全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达1700多万人。

从背井离乡到返乡归来,上千万农民工及其子女的迁徙足迹,折射出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力度和成效。

2020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

全国最后剩余的52个未摘帽贫困县,2707个未出列的贫困村,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脱贫攻坚行动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之所以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说明以往常规的扶贫方式效果不太明显、脱贫任务艰巨而繁重。

为此,党中央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下达了“总攻令”,吹响了“冲锋号”。

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BJ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这次大会向全世界庄严宣布——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曾经,在2010年8月31日,贵州省GY市的一个村庄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前来中国参加首次中欧战略对话的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凯瑟琳·阿什顿。

贫瘠的村庄、破旧的衣衫……中国农村真实的一面,让这位刚刚参加完上海世博会的欧盟高官大吃一惊。

她见识了中国的繁荣,也认识到了这个大国发展的不平衡性。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

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

8年来,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肺腑感天动地的先进事迹。

在全国范围内的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的征程上,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脱贫攻坚殉职人员的付出和贡献,彪炳史册,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