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内市场:中国国家主导型政治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本书的结构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两章,试图回答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不是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我们的一个观点是,虽然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市场化,但它并未朝着西方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发展,也不会朝着这一方向发展。

第一章回答了中国不是什么的问题。我们讨论了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并阐释了它们在历史上如何发展并且制度化。我们认为,西方的市场体制是西方历史的独特产物,没有其他地方可以轻易重复这样的历史,其他地方也不可能产生这样的体制。鉴于学者们往往将中国置于东亚经济体的类别中,本章还探讨了东亚其他经济体的政治经济体制。我们认为,尽管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这些东亚经济体的体制拥有相似的特征,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重大差异。通过比较中国与其他地方的政治经济体制,我们希望突出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主导特征,即“制内市场”。

第二章回答了中国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审视了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市场”的概念,并明确了这些中国概念试图解决的关键问题。我们的目标是提出一个关于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理论。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被定义为国家主导市场的权力关系,这些关系处于不对称、不均衡的状态。但国家权力主导并不意味着市场是一个无助的主体;相反,它有能力对国家施加影响。国家与市场之间的互动让两者相互改造。我们明确了中国市场的三个层次:草根层、中间层和国家层,并且讨论了国家如何与不同层次的市场主体发生关系,以及这些关系背后的基本原理。我们希望从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实践中找出其底层逻辑。我们认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学路径一旦被概念化和理论化,能够比源自其他地方的任何政治经济学路径更好地解释当代中国。

第二部分的两章,探讨了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历史演变。第三章分析了帝制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运转的,展示了“制内市场”路径的运作方式。我们的讨论侧重于帝制国家的财政能力,以及帝制中国如何建立了一种独特的秩序,这种秩序逐渐演变,从而将无所不能的皇权、皇权代理人的复杂等级制以及平民的世界,整合进一个依靠皇权及其代理人提供的权力和权威运行的政治经济体制中。

第四章审视了近代,也就是中国开始与西方列强互动时“制内市场”体制的转型。我们聚焦于地缘政治因素,认为地缘政治因素,特别是帝制国家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对帝制中国“制内市场”体制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在现代,包括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在内的中国的整个体制,都被这个国家面临的一系列新的地缘政治因素所重塑。面对新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国传统的“制内市场”体制被加以改造,以应对建设现代国家的挑战。这一体制不仅在现代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幸存下来,还被新生的党领导下的国家所强化和激化。我们认为,地缘政治、国家建设和政治经济体制之间的互动,贯穿于中国整个近现代时期,从晚清延续到民国,再到改革开放之前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

第三部分转向当代中国,这一部分也构成了全书的主体部分。这些章节详细探讨了中国政治经济的“制内市场”体制如何在当代发展和运作。我们再次考量了市场体制的三个层面:草根层、中间层和国家层,以及国家如何在继续适应市场的同时,实现对市场的主导。

第五章探讨了我们所谓的草根层的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充斥着小规模经济活动的广阔领域,包括了数百万的小贩和夫妻店。我们研究了草根市场如何从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破土而出。为了解释这一过程,我们追踪了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市场先驱者,并追随他们的脚步,察看他们进入90年代后的命运,因为80年代的市场化进行得比较顺利,而90年代的市场发展则更遵循国家的政治逻辑。

第六章转向我们所谓的中间层的市场经济,并审视了私营部门与国家之间的纽带。虽然国家从未停止过调整其相对于私人资本的定位,但它的核心关注点始终在经济或生产增长以及就业这些压倒一切的政治目标上。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它总是愿意做出让步并保持克制,这在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中是难以想象的。本章解释了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之间的各种制度安排,展示了“制内市场”体制在不同地方条件下的柔性和刚性。

第七章审视了新的财政和货币制度如何从计划体制持续演变为一系列复杂的市场与国家组织。我们聚焦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各种私人利益集团在货币化过程中的互动。本章表明,货币化和金融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中央和国家机关主导的改革与发展的故事,相反,在中国的货币化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财政和金融创新,地方政府和私人利益集团已经成为与中央政府同等强大的塑造力量。我们感兴趣的是,在国家和市场之间的中间层建立各种政治经济混合体的过程。

第八章聚焦于国家资本。它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央企是按照现在的模式来进行管理的。我们解释了国有部门,尤其是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央企)是如何与帝制中国时期和毛泽东时代的国有部门相区别的,以及国家是如何建立各种机制来继续管理国有部门的。我们借此得以证明,尽管当代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经济,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国有企业会和西方市场体制中的私营企业一样,采用同样的运作方式。

在结论部分,我们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我们还强调了中国政治经济中的“制内市场”体制的一些主要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尽管这个课题值得单独研究。我们指出了“制内市场”体制中的一些内在矛盾,以及这一体制在当前所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