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报楚怨
秦军轻轻松松、顺顺利利,一举灭掉巴、蜀、苴三个国家,将巴蜀之地完完整整地收入囊中。秦惠文王自然大喜过望。
他不能不高兴啊!巴蜀之地差不多和秦国一样大,等于秦国的疆域一夜之间扩大了一倍,人口同样多了一倍。地盘大了,人口多了,意味着财源广阔、兵源丰富,国力军力都上了几个台阶,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一位君主高兴的呢!
而且,巴蜀之地的成都平原,地阔千里,假以时日,必然又是秦国的一大粮仓,加上秦国本土的关中平原,这就是说,秦国将会有两个大粮仓。而且,巴蜀之地尽得地利,作为大后方,简直完美无缺。
而且,巴蜀之地在楚国的上游,居高临下,虎视楚国。机会合适了,大军沿江而下,攻打楚国,省时省力,事半功倍。这天下,楚国几乎占了三分之一,灭楚之后,天下的归属,就不用多说了。
总而言之,吞并巴蜀之地,对于秦国来讲,确确实实是在商鞅变法之后,取得的最为重大、影响深远的大成就,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坚实基础。
司马错统帅大军坐镇巴蜀,张仪返回咸阳,受到秦王的盛大欢迎。次日,秦王拜张仪为相,宠信有加。一时间,张仪与挂六国相印的苏秦,声名并重于天下。
张仪做人,恩怨分明,他可没有忘掉与楚国令尹昭阳之间的那笔旧账。昭阳冤枉他偷东西,这份羞辱,那可是刻骨铭心,相比较而言,毒打一顿到还不算什么。
他做相国后不久,亲笔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昭阳。信中说:昭令尹,我在楚国,寄居于你门下,你不引荐我也就罢了,反而冤枉我,说我偷你的宝贝,差点当众把我打死。就那块破石头,只有你这等庸人才当个宝,何曾放在我张仪的眼中!不过,你既然羞辱我偷东西,那我就正式告诉你,我张仪不屑偷,我要抢,明目张胆,就抢你楚国的土地和城池。你作为楚国令尹,最好瞪大眼镜,好好守着。但就凭你的那点本事,我怕你守不住。你就慢慢等着吧!哈哈。
昭阳收到信,一口气憋在心口,那个难受劲就甭提了。隔天,楚怀王知道了这件事,召见昭阳,责备道:“张仪之才,天下皆知。怎么在你门下做门客,就在你眼皮子底下,你都不能发现,举荐于先王。反而羞辱人家,迫使他投奔秦国!你这个令尹当的,我都替你脸红!”
当年,昭阳的和氏璧莫名失踪,一直找不到,又责打张仪迫其投秦,这事在楚国贵族之间,早成为笑谈,几年来心中本就愤懑万分,刚被张仪写信嘲弄,这下又被楚怀王当面一顿训斥,一帮同僚也乘机落井下石,这老脸被打的啪啪作响。他又气又愧,回家就病倒了,没几天,竟然因此去世。
消息传来,张仪愕然,心道:昭阳算是有本领了,当年率军伐魏,连夺魏国8座城池,何等威风。怎么这心眼小得像芝麻粒,我就写那么几句羞辱羞辱,你就能被气死!接着又想,他若非心胸狭窄,当年也不至于那般侮辱责打自己。算了,算了,人都死了,这事就算翻篇了。
至于秦惠文王的知遇赏识之恩,张仪始终都放在心里。如今巴蜀已归属秦国,但要完全稳固,尚需要时间。另外,苏秦合纵之谋,才施行了三年,现在就破坏,也有点早。但若任六国就此发展壮大,作为秦相来说,也有点失职。
于是,张仪与秦王商议,自己辞去秦相,去魏国设法维系秦魏之间的关系。张仪是魏人,又担任过秦国相国,来到魏国,效力于魏王,那怎么着也得是个国相吧。
身为魏人,张仪对故国也是有感情的,在他的悉心治理下,魏国内政清明,老百姓得了不少好处。然而在外交上,他的出发点总是要落脚到秦国的长远利益上,旗帜鲜明地支持魏国与秦国保持睦邻友好。
有些魏国官员抬出苏秦,说不能违背合纵之宗旨。然而,这一套在张仪面前,简直不堪一驳。而且,边境上秦军始终虎视眈眈。魏王若稍有迟疑,秦军就气势汹汹地压上来,攻城夺地。此时虽欲合纵,却远水不解近渴。何况,有张仪在旁,也不可能合纵成功。事情危急了,张仪再出面,从中斡旋,撮合秦魏。他再请秦王将夺走的部分土地给还回来,又打又拉,秦魏关系,就这样维持着巧妙的平衡。
几年之后,张仪辞别魏王,回到秦国,继续做秦相。有一天,秦惠文王道:“记得十年前,相国说过,先并巴蜀,次出函谷。现在,是时候了。这六国合纵,如何破?”
秦要要东出函谷关,面临的就是六国合纵相抗。虽说这十年来,六国合纵之势已远远没有当初的铁板一块,但是依旧是个威胁。尤其是齐楚联盟,威胁更甚。
齐楚都有与秦对抗的实力,现在是更为亲密的同盟,干什么都是同进同退。上一年,齐楚联军夺取了秦国的曲沃之地,将秦国东出之路斩断。破合纵,兵出函谷,首要就是破坏齐楚联盟。这两家的联盟一旦破坏,合纵的威力就会大大削弱。
张仪道:“我有一计,可破楚齐联盟。”秦王精神振奋,道:说来听听。张仪附在秦王耳边,嘀嘀咕咕了半天,秦王听完笑道:“楚王哪里有这么蠢?”
张仪笑道:“试试看再说嘛,反正即便不成,我们也没有什么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