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投资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不让任何东西荒废”,会让你的投资损失

这种效应的受害者是一个小男孩。他在12岁的时候被父亲逼迫去听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这是一部由莫德斯特·穆索尔斯基根据普希金的同名剧本创作的四幕歌剧。初稿完成于1870年。对于大多数12岁的孩子来说,《鲍里斯·戈杜诺夫》是一部相当难懂的作品。为什么这个12岁的孩子会被他的父母派去歌剧院呢?很简单,因为这个家庭有一张预订的长期票,总得有人把这些票用掉,对吧?那么,这样做正确吗?或者,这就是一种“不让任何东西荒废的谬误”的情况吗?

很多年后我才知道,为什么我会被送去看这个歌剧。

两位科学家在一项实验中很好地解释了这种现象:他们出售戏剧的预订长期票给三个不同的组。第一组支付15美元,第二组支付13美元,第三组支付8美元。你猜猜看,发生了什么?为他们的长期票支付得越多的人,越经常去看戏剧。原因很清楚,现在他们已经买了贵票,那么就应该多去看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应该又是错误的。人们已经为这个剧院的长期票付出了金钱,现在,他们对那里的某场演出,比如说《鲍里斯·戈杜诺夫》不感兴趣,但他们不承认购买长期票是个错误的主意,不是宁可待在家里度过夜晚,而是费心地到歌剧院去,看一场不愿意看的歌剧。由此,他们加倍了自己的成本,在购买长期票的成本之上,又加上了他并不愿意但还是在剧院度过的那个夜晚的时间成本。错上加错。

在经济学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票归票,剧归剧。或者,应该选择更聪明的办法,让12岁的儿子去剧院享受这个夜晚。这样,大家的内心就不会不安了,因为票没有被浪费。

我们到处都可以发现这种效应。研究报告表明,篮球教练更倾向于让薪金高的运动员投入比赛,无论他们是否真的是球队的得分手。不管怎么样,花出去的钱总要有所值,不是吗?所以,如果教练让一个薪金高的运动员坐板凳的话,观众就会表现出他们的不满。即使教练知道让这个球员坐板凳是正确的措施,他还得向董事会和球迷兜售自己的想法。如果他估计自己不可能成功说服董事会,那他就会提早乖乖地让薪金高的球员较多地投入比赛。

“不让任何东西荒废的谬误”在政治上也有意义,因为,这种效应还有一个名字:协和效应。它是根据协和超音速飞机命名的。早在协和号飞机第一次升空前,人们就已经很清楚,这个项目的财务前景是不容乐观的。尽管如此,这个项目还是热火朝天地被向前推进,花费了纳税人大量的钱。主管项目的政府官员已经投资得太多了,以至于无法中断这个项目。这也是“不让任何东西荒废”。估计政治家们不仅仅是担心投资损失,同时也担心在公众面前丢脸面。如果中断项目,折旧到目前为止的投资,那么整个世界,特别是自己的选民就会清楚,这些政治家做了一件蠢事。所以,他们宁可继续将纳税人的钱倒入超音速的黑洞,以保住自己的面子。政治家应该感到羞耻。研究人员使用协和效应这个概念,其内容与“不让任何东西荒废的谬误”完全一致。

这个谬误的另外一个要点就是与个人的相关程度。研究人员发现,与从他人手里购买一个企业的经营者相比,自己创建一个公司的企业家会更多地对这家企业进行扩建。谁创立了一家企业,他就同这家企业有了个人的联系,他就会觉得自己要对此负责,就会对企业给予更多支持。对此,有足够的事例显示,以前的所有者重新买回他濒临破产的公司。“不让任何东西荒废”,特别是如果你个人也被卷入其中的话。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们在做决策时不应该以过去的东西为导向,而是应该只以将来的东西为导向。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通过这个决策能改变的东西,而不是不再能够改变的东西。但大部分人在做决策时往往考虑已经投资了什么,他们总是抱着错误的希望不放。在这方面,最为极端的例子就是:

你花了100美元订了一个前往密歇根州的滑雪之旅。一周后,你又花50美元买了一张前往威斯康星州的滑雪之旅的票。并且你知道,前往威斯康星州的滑雪之旅会比前往密歇根州的滑雪之旅更有意思。可惜,一周后你确认,这两张票只在同一个周末有效,也就是说,你只能参加其中的一个旅行,另一张票只能作废。你会决定参加哪个旅行?

基于之前的阐述,你不会感到惊奇,有一半以上的被访问者宁可前往密歇根州,尽管他们知道,在威斯康星州他们会更有乐趣一些。他们的想法是,如果他们前往威斯康星的话,就不是损失50美元,而是损失100美元了。这又是“不让任何东西荒废”的思维。

这种错误也潜伏在我们的投资行为中。这方面的经典例子就是那些灰色资本市场的秃鹫们。这是金融行业在传统的、受调节和控制的银行和股市世界之外的领域。它们是欺诈性的银行担保业务、不可靠的隐形参股或者无利可图的封闭基金。用税收优惠(你真的愿意送钱给国家吗)或者很高的利润(银行把我们所有人都当成傻瓜。与银行提供给我们的机会相比,你有更多机会挣更多钱。)作为诱饵,整个过程都是基于心理学完美设计的。

灰色资本市场的欺骗者们常常利用人们的损失憎恶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让任何东西荒废的谬误”。其过程很简单:通常用“不要送钱给别人”的口号来引诱投资者参与业务。特别经常使用的是税收优惠。谁愿意白白送钱给国家呢?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那么就会失去本来可以得到的钱。然后,一旦上了金融市场奸商们的钩,投资了一部分钱,效果就会加码:“现在你已经投入了这么多的钱,你愿意让一切都付诸东流吗?”电话声轰轰作响,让可怜的投资者备受折磨。在这里,又加上了不让任何东西荒废的谬误。

如果你已经投资了猪肉的期货合约,现在只是因为市场处于一个艰难的阶段,你就应该放弃吗?那样的话就意味着损失变成了现实,所有迄今为止的投资都将被折旧。因为人们不愿意这么做,所以他们就得继续投资。金融市场的奸商们继续从他们的钱包里掏出欧元,而这些欧元将一去不返。

这种谬误在股票市场也起作用,在那里,其术语为“增持”。其过程大致是这样的:你以100欧元的价格购买一家B2B网络科技公司的股票。在短暂的上涨后,这家公司的股票价格下滑到了20欧元,真是让人愤怒。实际上现在你的亏空是80欧元,但是你当然不愿意承认。还是这种情况,即人们不愿意承认错误。

现在,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你把这股票卖掉,承认80欧元损失,并发誓在今后再也不碰这类股票。第二种可能就是增持。你是这样想的:如果这家B2B网络科技公司的股票从20欧元重新上升到了60欧元,那么你还是有40欧元的亏空。如果你现在以20欧元的价格继续购买这家公司的价格,当这家公司的股票价格上升到60欧元时,你第一次购买的股票尽管亏损40欧元,但是第二次购买的股票有40欧元的赢利,这样,综合起来你就可以不赚不亏退出这笔交易。增持,听起来不错。不是吗?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在多大程度上肯定这只股票将会重新上涨到60欧元呢?完全肯定?确定是这样吗?或者,你在这里只是满心疑虑地想通过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尝试着拯救已经失去的资金?如果你第二次购买的动机只是因为已经拥有第一次购买的股票的话,那你就又上了“不让任何东西荒废的谬误”的当了。

面对这种情况,你需要问的唯一正确的问题是:如果你现在没有拥有这家公司的股票,你也会购买它的股票吗?如果你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话,那你就不应该染指此事。并且,你还应该把你还拥有的股票也卖掉。你为什么要拥有这样一只你如果没有就不会购买的股票呢?

总的来说,正是我们对于损失的恐惧,加上对于一致性的渴望,使得我们追加投资。因为,只要我们还这么做,我们就不必承认损失,我们就不用被迫面对损失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已经知道,这种损失带来的痛苦可比赢利带来的喜悦要强一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有疑虑的情况下让错误继续发展的原因。科学家们称之为“处置效应”。这听起来很科学,也很复杂,但实际上很简单,并且昂贵。让我们看一下下面的问题。